張麗云
摘要:語文對于小學生來說至關重要,而且在小學階段,語文也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學好語文不僅能夠提高小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也能夠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不能僅僅拘泥于識字斷句,要讓小學生做到全面發(fā)展就必須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同時也要及時的進行教學改革。本文主要通過分析影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因素,提出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相關辦法,供一線教師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方法探索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20-
一、引言
現(xiàn)階段很多小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并不注重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學方法單調(diào),也是現(xiàn)存的主要問題,對于小學教師來說,必須不斷探索提高語文課堂質(zhì)量的方法,增強教學質(zhì)量和教學效率,才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學并不是只有教師一個人在努力,良好的課堂氛圍和教學氛圍,需要學生和教師共同努力。
二、小學語文教學影響因素
(一)小學生年齡偏低
小學語文教學在開展的過程中有許多的影響因素,首先是小學生年齡對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影響,我們都知道小學生年齡普遍偏小,而且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不豐富,對于外界的認知也不夠充足,由于年齡偏低,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智發(fā)育都比較不充分,很多學生在上課的時候并不能做到集中注意力。大多數(shù)學生都十分容易調(diào)皮搗蛋,這些客觀因素都決定了,學生在課堂上很難保持絕對的安靜,無法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及時更改教學方式,通過教學方式的豐富化以及教學模式的革新優(yōu)化教學手段。用各種課堂活動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這樣能夠更好地進行語文教學,也更容易讓學生熱愛語文。
(二)課堂時間限制
課堂教學時間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教學質(zhì)量,一節(jié)課40分鐘對于小學生來說并不算短,很多學生根本無法做到40分鐘,全部保持專注,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如果在課堂上教師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那么學生的思緒就會飛到其他地方,很難有效的提高教學質(zhì)量,也不利于課堂效率地提高。
(三)教學模式影響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對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影響顯而易見,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都是按照應試教育的理念展開,所有的教學都圍繞著考試知識點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能夠讓學生獲得較好的分數(shù),但是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更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對于小學生來說分數(shù)并不是最重要的,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好習慣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師要盡可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要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充分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不僅要注重考試成績,更要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反饋。
三、提高教學質(zhì)量方法
(一)豐富教學手段
教師要提高小學語文課堂質(zhì)量,首先要豐富教學手段,通過各種各樣的教學方式以及課堂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可以應用信息技術以及多媒體來完成教學。信息技術和傳統(tǒng)學科融合,已經(jīng)成為當下教育的主要趨勢。語文雖然是一門語言類學科,但是通過信息技術也能夠很好地展現(xiàn)語文學科的魅力,小學生對于圖像影像等資料的敏感程度遠超文字。通過信息技術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極為有效,而且多媒體資源也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拓展思維,豐富想象力。教師要明白小學階段是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最為豐富的階段,教師不能用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來壓制學生的天性,應該順應學生的發(fā)展,讓學生在寓教于樂的同時學習語文知識。
例如在教學《頤和園》時,教師可以通過圖片或者影像資料為學生展示頤和園的全貌,讓學生感受古典園林的魅力。同時對于修建頤和園的歷史背景也要進行相關闡述,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明白晚清政府的腐敗以及頤和園修建給中華民族所帶來的創(chuàng)傷。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可以對頤和園有最基本的認知,教師所講解的內(nèi)容一定要是課本之外的,不能將課本內(nèi)容復述一遍,教師的任務就是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同時通過各種手段將發(fā)散的思維引回到課本當中。
(二)合理安排教學時間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也要合理分割時間,一節(jié)課只有40分鐘,必須做到合理劃分,才能夠很好的提高課堂效率,將課堂進行模塊化處理,可以改善現(xiàn)階段的教學弊端。以應試教育為理念的語文課堂往往是十分枯燥乏味的,很多學生對此都提不起興趣。而模塊化的課程處理,教師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任務,學生也會有不同的體驗,這會使得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課堂氛圍也更加輕松愉快。教師如果方法得當,會使小學生熱愛語文學習,同時在課外他們也會進行主動學習,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學《鄉(xiāng)下人家》時,教師可以將課堂進行模塊劃分。第1個模塊,學生的注意力比較集中,教師要講解這篇文章最重要的知識點,帶領學生閱讀課文,賞析課文。在課堂的中段,學生逐漸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小故事來向學生描述有關鄉(xiāng)村生活的點點滴滴,通過這些貼合生活的實例可以很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課堂的最后部分,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期盼下課的心情得到平復,而且小組討論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以及交際能力。
四、結語
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是所有教師工作的重點,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探索不斷改進,爭取用最好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讓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教師要時刻牢記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必須讓課堂更加適合學生,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學習到更多的語文知識,體會到語文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張玲.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J]. 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 2019, 596(14):99-100.
[2] 胡建海. 淺談情感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應用[J]. 教壇聚焦, 2019, 000(032):P.22-22.
[3] 王大偉. 探尋小學語文作文課堂的激勵機制[J]. 數(shù)碼設計(下), 2019, 000(01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