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影
摘要:近年來,核心素養(yǎng)越來越成為社會討論的焦點。不管是教育工作者還是家長,開始意識到填鴨式教育下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生并不能夠促進一個學生全面發(fā)展,學習知識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將學會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提出引發(fā)了所有教育工作者關于教育的思考,即應該持有何種教育目的?以及采取何種教育方式以達到教育目的?教育工作者始終在努力探索這個問題,只是迫于核心素養(yǎng)教育受到現(xiàn)實條件限制,這個問題并得到實質性進展。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提出,無疑是將這一問題重新展現(xiàn)在大眾視野尤其是教育工作者面前以供探究,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生活學習習慣和各種綜合能力的重要階段,把握這一節(jié)點進行小學教學有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首先就小學教學現(xiàn)狀進行分析,就小學道德與法治這一門課程的教學策略詳細展開。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學教育;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引言: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以及社會的不斷進步,日新月異的變化對教師和學生的知識庫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識的更新對教育模式的改變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教育不應滯后于學生成長,而是應當引領學生進步,為學生將來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滿足快速發(fā)展的世界變化所需要的能力以及重要品格,這也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而提出的重大舉措,也是為了提高我國的人才競爭力而提出的人才發(fā)展戰(zhàn)略計劃[1]。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最新版的《道德與法治》為例,詳細討論核心素養(yǎng)以各種方式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xiàn)狀
實際上道德與法治這一門學科的教學,要從小學階段一直持續(xù)到中學乃至大學階段,但是由于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比較低、好奇心比較重、可塑性比較強等特點,在進行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有更多的靈活性、自由性,其進行課堂教學的方式也明顯不同于其他學習階段。同時由于小學生對于社會生活的了解比較少,在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這方面處于懵懂階段,需要教師和家長進行正確的引導。但是在我國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由于教師的實際教學經驗比較匱乏,在教學活動中沒有形成相關的規(guī)律和教學理論加以指導,導致部分教師的教學模式仍然比較單一,在課堂內容的設計中嚴重脫離教學實際、脫離學生的日常生活,造成學生的學習障礙。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比較一般。
二、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思考
(一)明確教學目標
明確的目標對于事情的順利開展非常重要,本文認為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的首要目標。作為教育工作者,對教材進行深入分析從而找到教育目標實現(xiàn)與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關聯(lián),以此為依據(jù)設定科學且明確的目標。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來看,道德教育的價值在教材名稱的變化中可見一斑,從《品德與生活》到《道德與法治》的變化給教學指明了方向,即:道德教育是基礎,法律教育也很重要。如果以學習階段來解讀教材的變化,不難發(fā)現(xiàn)道德教育的范圍越來越寬泛,其內涵在被不斷拓展。比如低段將幫助學生養(yǎng)成優(yōu)秀的生活習慣作為首要目標,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的好習慣”;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在公共場所”。中段(四、五年級)則開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如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與班級共成長”。而高段的內容及范圍都延伸出了更多,如六年級涉及“公民”相關知識。總體來看,小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越來越趨向于抽象化,和實際生活的關聯(lián)性并不明顯,而這些恰恰是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考慮的重點。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設計不同的目標,讓其能更貼合學生的發(fā)展實際。所以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明確教學目標是一個最基礎的內容。
(二)進行學科主題整合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開設主要讓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知識。這不僅是由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學習對象決定的,也與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與其他學科存在緊密關系決定的。因此,教師在講解道德與法治的相關內容時,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感知,并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素養(yǎng),就需要教師進行跨學科的主題教學,形成“大教育”觀念。例如,教師在給學生教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一課時,就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校園,在校園的大門處,學生可以加深自己對校名的記憶;在操場,學生可以參觀各種活動器材;在教學樓,學生可以認識每層樓的每個教室:美術教室、音樂教室和教師辦公室等。通過這種戶外參觀的方式,讓學生直接感覺學校的魅力環(huán)境,這種直觀性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對校園的認識,更有利于保護校園環(huán)境等活動的開展。
(三)改革教學模式,鼓勵體驗教學
和高等教育階段不同,小學教育把道德與法治觀念的培養(yǎng)放在了重點,因此教育工作者應當轉變其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以記憶背誦為主的填鴨式教學已經適應不了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今體驗式教學更加受到學生的歡迎。例如,教師對道德與法治中關于合作學習的相關內容進行講解時,就可以通過舉辦“我們一起做”的小游戲來使學生認識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首先,老師讓學生兩人一隊,兩位同學并排站立,靠在一起的腳被紅布綁住形成“兩人三足”。全體學生按照教師發(fā)布的口令出發(fā),最后可以比較哪一組學生最快到達終點。其次,在比賽結束后,可以邀請參參加比賽的同學和大家分享一下活動的感悟。
(四)優(yōu)化教學設計,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在教學中穿插一些有意義的問題來對學生進行指導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通過這種方式激發(fā)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以及鍛煉對于問題思考的思維能力,有思想交流碰撞以及問題探討的課堂能夠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全面發(fā)展。
結束語:綜合以上論述,本文認為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的達成需要教師對教學目標和方式的不斷思考。教育工作者應當順應時代發(fā)展將學生主體性作為教學的中心,知識傳授是教育工作的基礎,學習能力以及人格品行的培養(yǎng)更是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曾香蓮.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思考[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19,000(008):101.
[2]戴蕊.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思考[J].試題與研究,2020(32).
[3]莫琳.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思考[J].東西南北:教育,2019(17):0057-0057.
浙江省金華市紅湖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