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道木
摘要:文章以材料題目為著力點,通過對于目前高中生信息提取方面缺陷的分析,進而從審題、析題等各個方面針對這一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了相應的策略。本文以高中歷史學科材料分析的角度進行討論,以提升學生史料分析及解題能力。
關鍵詞:高中歷史;信息提取能力;歷史材料
引言:
在高考能力的考察當中,亦是涵括了學生從材料中提取信息能力的考核,通過從材料中有效信息的獲取,進而在此基礎上進行題目的分析提煉。近年來的歷史試題中,材料題目的設計中,逐漸頻現(xiàn)對于學生信息能力提取的考察,據此,教師在進行歷史知識教學的同時,亦須注重學生材料信息提取的能力培養(yǎng)。
一、當前學生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
(一)提取信息不全面
其一,學生在進行審題時,通常閱讀材料的某一段落,就直接為其下定論,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其二,在高考中的材料分析題目中,多是以題組的形式呈現(xiàn),但學生常以單獨的視角進行材料分析,將每則材料孤立解決,并沒有將其聯(lián)系起來,從整體思考。其三,亦是信息未能有效提取的關鍵——“只見表面,不見實質”,也就是說,學生在閱讀材料時,并未能深入剖析其中的核心思想及觀點。其四,材料題目不僅存在于文字一種形式,而學生的關注點僅僅在于文字,而忽略了其他信息源,導致信息提取較為片面。
(二)提取信息不準確
一方面,在部分材料中,需要通過理解其中的喻意進行解題,然而大多數學生在這一方面的能力存在欠缺。另一方面,材料中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有效,亦是存在著無效信息,尤其出現(xiàn)在表格類材料中,但學生信息篩選能力不足,不能鑒別并排除無效信息。此外,學生在特定語言環(huán)境中的內容,亦不能了解其真實的含義[1]。
二、培養(yǎng)學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能力的策略
(一)注重審題訓練
在審題訓練中,需要關注題目信息的各個條件,包括史料的時間地點、關鍵詞、問題等內容,其是以為學生信息提取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所在[2]。首先,在審問題方面,在材料題型中,通常應先關注問題內容,進而在問題的指引下進行材料閱讀,以更加針對性的展開材料閱讀,進而從中提取與問題相關的有效信息,以提高材料閱讀解題的效率。其次,在審關鍵詞方面,關鍵詞的把握則是教師培養(yǎng)的關鍵部分,使得學生能夠準確快速找到文中的關鍵詞匯,進而了解其中的主要思想內容。再者,在材料來源的審題方面,引文的出處亦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其能夠使得學生在材料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材料的作者、時間、引用文章等相關信息,從而促使學生能夠更為準確的提煉材料的信息與思想。
(二 )忠實于材料
在材料類題目中,一部分出自教材之中,但更多的來自課外內容,而這一部分材料內容在歷史本質與現(xiàn)象等方面不一定與教材內容一致,因而當材料內容與教材內容存在出入時,則應以材料為中心進行解題,尤其當題目中提及“根據材料”時,則需從材料中尋找問題答案,避免脫離材料進行解答。
(三)將材料與教材有機結合
通常情況下,材料題目的解題期間都是以教材為依托,包括教材的內容及觀點。雖然要求學生忠于材料,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完全脫離教材。事實上,材料題目的設計與對于學生考察是以源于教材內容,同時,材料一般也會要求學生結合教材中所學的知識進行問題思考,因而不論材料中是否提及“結合教材”,都需要與教材內容相聯(lián)系進行問題思考。比如英國的1832年的議會選舉改革,必須訓練學生從工業(yè)革命的角度去分析和認識材料。
(四)學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
一般情況下,材料不會明確的表達其中心思想,而是提供一段史料、引文等內容,讓學生從中自發(fā)的領會其中所表達的內容,這就要求學生需具備一定的剖析能力,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從而解決問題。在材料分析中,不僅需要學生能夠讀懂材料內容,亦需要學生結合教材相關知識點,進而既能夠問題及現(xiàn)象的本質得以提煉出來。當材料中提供與事實相反、反對的觀點時,則可引導學生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進行推理判斷,以剖析其原本的形態(tài)。當題目要求談自己的看法與觀點時,則更需將現(xiàn)象本質進行準確剖析,整體把握材料內容。例如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19課: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這一課,實際上通過教材的提煉,這種變化應該體現(xiàn)是經濟增長模式的科技化;經濟秩序的有序化;社會保障的制度化;階級結構的多元化;社會運動的常態(tài)化。
(五)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近年來在部分相對重要的考試中,對于問題的關鍵詞都采用了加重符號,如字體加粗、斜體等,以避免學生審題錯誤,導致不必要的失誤出現(xiàn)。如此,學生的依賴心理也油然而生,導致學生放松了心態(tài)??v觀目前的材料題目,其中不乏大量的非文字信息源,導致無法為學生提供著重號的標注與提示,如此一來,平時本缺乏訓練的學生在面對這類材料題時則更加手足無措。因此,在信息提煉方面,教師亦需要加強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自主在文中尋找關鍵詞,平淡地說出關鍵詞。比如材料中的反映的“實質”是、主要原因是、客觀條件是……等等。
(六)加強對非文字信息源的關注
非文字信息源的引用逐漸成為近年來材料題目的主流,同時,在新課程下亦是突顯了這一部分的地位,甚至于在教材中亦是一種史料信息的體現(xiàn)。縱觀近年來非文字信息源的題目,其中融入了多種類型的圖表,如各種形式的統(tǒng)計圖、普通表格等,因此,教師則需加強指導學生對于這一類型材料題目的關注,并指導其學會結合其他學科相關讀圖方法,以培養(yǎng)并提高其圖表信息提取的能力。
結束語
總而言之,學生信息提取的培養(yǎng)需要從各個層面入手,促使學生不遺漏每一個審題、閱讀的細節(jié),將題目中的中心思想加以明確,從而為信息提取提供良好的前提保障。同時,教師亦需要加強對于學生信息提取的訓練,以促使學生能夠從不斷的訓練中逐漸掌握信息提取的技巧,從而提高材料題目的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 周百鳴, 陳亞利, 施海平. 例說如何在教學中提高學生提取、運用有效信息的能力[J].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2010, 000(012):29-33.
[2] 徐麗月. 辯證分合有效解題——培養(yǎng)學生有效提取信息能力的策略思考[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 2017, 000(035):47-48.
安徽省桐城中學 桐城市 23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