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要】隱性教育是現代化素質教育的一種常見形式,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對于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隱性教育的應用和實施是教師教學觀念更新和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具體體現。在當前課程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并未意識到隱性教育的重要性,只是單純的按照傳統(tǒng)教學的模式進行教學互動的設計,忽略了教學資源背后更深層次教育元素的開發(fā)和利用?;诖?,有必要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隱性教育進行分析,為提升學生學習質量和健全人格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隱性教育
引言
現代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對小學生進行有效的道德與法治方面的教育,為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全面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國家培養(yǎng)
未來的人才,因為小學生才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目前針對小學生開展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現狀不盡人意,究其原因,是因為教師忽視了隱性教育的作用。隱性教育,顧名思義,就是間接的、無計劃的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開展隱性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小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優(yōu)化教學設計,提高隱性教育效果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隱性教育的實施過程中,需要教師立足課程教學資源和學生學習需求,做好充分的備課準備,從小學生認知特點出發(fā)合理化設計教學方案,確保隱性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并保障其教育作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細致掌握小學生實際學習需求,不斷總結和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為學生學習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為隱性教育活動的進行創(chuàng)造機會。
例如,在學習“公民的基本權利”這一部分知識時,就可以設計如下學習情境:“剛剛校長開會決定,這節(jié)課以后就不再上道德與法治課程了,從今以后都是這樣?!碑斀處熜纪暌院螅瑢W生通常會表現出兩種狀態(tài):第一種是為了不用上課而開心;第二種則是因為不能上課而生氣。在學生走進情境的基礎上,教師就可以嘗試提出問題:“我們?yōu)槭裁床荒苌险n?校長有沒有權利停掉學生們的課程呢?這樣做有沒有侵犯到學生的權利?”通過這樣真實情景的構建,在學生的積極參與過程中促進隱性教育活動的開展,帶動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在講授課本知識內容過程中教師應當摒棄傳統(tǒng)單一說教式的授課方式,要將課本理論知識內容和學生實際生活經歷相融合,引導學生從生活周邊出發(fā),認真體會和感受課本知識,從而提升學生學習體驗,增進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在完成課本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利用教育環(huán)境和教學活動全方位的開展隱性教育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隱性教育的效果。
二、設置隱性課程開展的環(huán)境
小學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時,都是以教材作為基礎,結合豐富的教學資源來開拓隱性課程開展的環(huán)境。由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課本中存在大量與小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都息息相關的案例,同時這些案例蘊藏著豐富的道德與法治的知識,教師可以將這些生活案例作為開設隱性教育的材料,深度挖掘其中蘊含的深層內涵。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時,應時刻留意身邊具有教育意義的事件或素材。同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內提供的多媒體教學設備,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圖片或PPT等豐富多彩的方式來激發(fā)自身學習的積極性,讓小學生能夠自主地參與到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小學生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給回答正確的學生提供小禮品來激勵學生在課上積極地發(fā)言,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樣能讓小學生與教師保持良好的溝通,也能讓教師了解小學生的聽講情況。教師在課程的開展過程中實施提問法就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的表現,這樣的做法能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內容,這也是隱性教育開展的最好體現。
三、回歸生活,重視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
通過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其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著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教師在采取教學手段時,要選擇那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方式,幫助小學生理解相關知識。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他們在學習理論性較強的知識時,往往會存在一定的難度,而教師通過回歸生活這一教學方式的運用,可以讓學生在聯(lián)系以往的生活經驗中實現對知識的內化,促使教學目標的實現。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為了更好地保證教學質量,應當在教學中回歸日常生活。
例如,在進行“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這一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如果根據教材中的教學安排,僅以照本宣科的方式口述知識點,并不能加深學生的理解程度,也無法讓學生在課堂中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所以在進行“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在一上課就向學生宣布“經學校決定本班的學生以后不需要來上課”這一通知,當學生聽到這一消息時往往就會義憤填膺并無法理解和接受,那么教師就可以對學生感到氣憤的原因進行引導,并且讓學生認識到這一決定是對學生受教育權利的剝奪。在這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該問題應向哪個部門反映予以回答,而且教師還可以扮演警察、法官以及校長等角色與學生展開問答,如此一來學生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就可以對公民的權利產生一個形象的認知,進而其公民意識以及國家觀念也可以得到有效培養(yǎng),而且其法律意識也能得到增強。這種方法開展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就可以實現教學質量的提高,而學生也可以更好地實現知識的掌握,達到一個更理想的學習效果。此外,使用這一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就可以使知識與學生生活有效聯(lián)系起來,也就在隱性教育中促進了學生情感、道德的激發(fā),進而學生就能夠自然地增強公民意識。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作為小學生健全心智的重要階段,學校、家長和教師應該注重對其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育。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往往不夠成熟,因此,教師要采用能被小學生接受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通過正確的引導來讓小學生建立正確的道德意識與法律意識。隱性教育作為開展小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有效的手段之一,教師應該更好地將其利用起來,發(fā)揮隱性教育的作用,讓小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郜小燕.探究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隱性教育[J].考試與評價,2020(04):89.
[2]黃志敏.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隱性教育[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17):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