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勇
摘 要:培養(yǎng)中職生口語表達能力是中職語文的重要教學目標,是促進學生參與社會就業(yè)、開展有效溝通的必備技能。優(yōu)化中職語文教學,深度應用信息化教學,加強口語表達能力培養(yǎng),將有助于為中職生未來的職業(yè)就業(yè)和長遠發(fā)展提供有利的語用能力支持。本文從中職口語信息化教學的現狀入手,首先對中職語文口語信息化教學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其次探討了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應用策略,以期促進中職生形成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
關鍵詞:中職語文;信息化教學;口語表達能力;培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4-0141-02
中職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強調,要加強職業(yè)高中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要達到“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養(yǎng)成說普通話的習慣”。因此,教師應立足于職業(yè)就業(yè)的發(fā)展需求,探索應用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增強語文口語教學實效,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和交際綜合能力。
一、中職語文口語信息化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教材缺乏口語信息化教學指導和建議
福建省霞浦職業(yè)中專學校中職語文課程主要選用倪文錦主編的《語文(基礎模塊)》(高教版),編設內容豐富翔實,對語文基礎知識教學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教學指導和操作建議,但明顯缺乏了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開展口語教學訓練方面的要求和指導,課程設置中也缺乏專門的口語交際訓練課,教材中有設置“表達與交流”框節(jié),但教師在教學中一般只按自己的主觀意愿進行安排或取舍,或僅僅給學生象征性地簡單提點,并沒有進行實質性的教學實踐[1]。
(二)教師忽視口語信息化教學策略及應用
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有些教師不善于創(chuàng)新開展信息化教學,疏于探索利用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口語表達和交際教學策略,只重視學生的閱讀和寫作,忽視聽說技能的有效指導;不了解應該如何把握好口語教學的“度”,以為只要求學生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就是達到了語文口語教學的目標,制約了學生表達和交際能力的提高[2]。
(三)學生缺乏有效的口語表達能力訓練
由于受到中職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升學招生要求、學生成長環(huán)境、家庭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許多中職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狀況不容樂觀。中職語文課程測試往往注重書面成績,考查學生口語水平時一般只采用筆試形式來考核;學生應有的臨場表達和交際綜合素質不強,缺乏主動進行口語訓練的興趣,不善于言談,口頭表達普遍偏弱,存在一定的交際障礙,導致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應用策略
(一)巧設情境激學趣,讓學生敢于表達
第一,鏈接“朗讀者”情境。教師指導開展口語表達和交際訓練,首先要遵循中職生的學習心理規(guī)律,結合他們的認知特點和專業(yè)要求,從加強朗讀的技能著手。教師可以緊扣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需要,激勵學生進行模仿朗讀活動,讀準字音,掌握好字里行間的節(jié)奏、語速和停頓,在激情朗讀過程中充分感受作者作品的內在思想。
例如,在開展“聽話與說話”教學時,教師可選取《再別康橋》篇目開展口語交際訓練,并適時鏈接引入網絡上央視推出的《朗讀者》節(jié)目相關內容,引導學生先感受、再模仿朗讀,有針對性地練習口語表達?!独首x者》這一文化情感類讀書節(jié)目,為學生訓練朗讀能力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化媒體和資源題材,優(yōu)美的文字、平實的情感都在潛移默化中感染著、鼓舞著、教育著學生。學生可經過《再別康橋》模仿朗讀,嘗試把握經典詩歌整齊的章法和華麗輕巧的語言,縈繞出和諧柔美的音韻,從而感受到作品中作者寄托著的無限深情。
第二,展示名家演講微視頻情境。演講也是加強訓練口語交際的有益素材,適當利用名家演講微視頻來創(chuàng)設信息化練習情境,有助于營造良好的演講訓練氛圍,尤其是借助名家演講微視頻教學情境,能使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增強角色代入感,最大限度地激起他們開口說話、訓練口語表達的興趣。
教師應結合中職生語文基礎差、學習習慣欠佳的現狀,從他們的興趣學習需求出發(fā),借助一些富有啟發(fā)性、趣味性的微視頻情境,激勵主動模仿、鍛煉表達。例如,在“聽話與說話”教學時,選取美國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講稿《我有一個夢想》視頻素材,指引學生開展情景朗誦練習,能極大鼓舞學生融入口語表達的熱情。同時,教師應該把講臺讓給學生,鼓勵他們踴躍上臺充分展現自己,激揚青少年學生應有的風采和才華,鍛煉起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
第三,鋪設“詩配樂”朗誦情境。結合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活動,利用電子音樂和網絡編輯軟件,配備恰當的主題音樂,設計制作詩配樂,能為朗誦活動營造優(yōu)美動人的背景音樂情境,能更好地契合朗誦場景,烘托現場氣氛,激發(fā)朗誦情緒,增添朗誦活動藝術效果。
(二)巧引活動提素能,讓學生善于表達
第一,課初五分鐘演講。目前,課初五分鐘演講活動已逐步滲透入語文課日常教學,成為口語表達鍛煉的有效方式。教師積極提倡學生開展課初現場演講和預錄視頻展播相結合的形式,特別是對那些表達不太自信、存在口頭交際障礙的學生來說,利用課前錄制演講微視頻進行展播,能讓學生自主選擇演講主題,講準普通話,主動注意停頓、節(jié)奏和肢體動作,做到聲音抑揚頓挫,又能更好地呵護他們的敏感心理,克服緊張情緒,增強表達和交際自信。在課前,學生可預先把自己的心里話、身邊的事物、生活中的感觸等敘述出來,他們在自己熟悉親切的環(huán)境中能更加輕松自如地講故事、說趣事、背古詩、談體會等,并把演講內容情景錄制加工形成視頻;再通過課堂中微視頻展播,與同學進行分享。借助靈活的微視頻支持,能讓學生更為自由地“說話”,流暢完整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和觀點,鍛煉口語表達能力。
第二,復述課文活動。復述是深化課文內容學習效果、加深學習感悟、鍛煉口語表達的有效途徑。復述練習形式可以靈活多樣,教師可以選取經典美文和重要段落等引導學生開展詳細復述,或摘選精彩片段開展概括復述,或針對已學文章進行創(chuàng)編復述,或指引學生進行線上復述和互動交流,鼓勵他們充分運用自己的知識積累和語言素質來參與表達訓練。
信息化資源媒體具有極為突出的即時性、交互性特征,實施網絡輔助教學可給予學生更為有效細致的在線學習指導具有鮮明的應用優(yōu)勢。例如《項鏈》《棋王(節(jié)選)》等文章教學完成后,教師指導學生及時開展復述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口語表達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并鼓勵他們將復述成果拍成微視頻,發(fā)布到班級QQ學習群,與大家一起分享。同時,教師適時做好線上指導和答疑,反饋學生的復述情況,密切關注他們在復述過程中對文章素材的主要內容、觀點和情節(jié)的把握程度,找尋他們復述作品中所展現出的個性化語言特色和表達技巧,肯定他們豐富的想象力、簡明扼要的概述方法,以及靈活變換的敘述順序和人稱表達等優(yōu)點。所以,有了教師的巧妙引導和信息化媒體的有力支持,學生們獲得了更多的復述練習時機,鞏固了口語表達和交流成果,促進了口語表達素能的進步和發(fā)展。
(三)巧建平臺促實踐,讓學生樂于表達
第一,主題性教育學習實踐。拓展中職語文口語交際實踐訓練,必須創(chuàng)新利用互聯網絡等途徑,發(fā)掘整合有益的信息化學習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口語交際實踐,為中職生開辟寬廣自由的展示自我才華和風采的空間,將口語交際訓練與實踐活動交相融合,指引他們踴躍參與行動,鍛煉口語表達和交際,學會掌握說話藝術。例如,教師結合清明節(jié)“緬懷革命先烈,繼承光榮傳統”演講、勞動節(jié)“愛勞動,樂奉獻”先進事跡巡講、端午節(jié)“誦讀古詩,紀念屈原”朗誦比賽、國慶節(jié)“我和我的祖國”演講等主題性教育實踐活動的需要,發(fā)動中職生積極行動起來,通過網絡信息途徑,廣泛搜集、整理各種富有教育意義和活動價值的口語交際資源,有目的地開展口語交際訓練,在主動練習的過程中深受情感熏陶,深度體驗優(yōu)秀傳統和美德教育,感悟新時代中職學生應具備的正確價值觀和職業(yè)敬業(yè)精神,從而為他們塑造形成優(yōu)異的口語交際素質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二,綜合性拓展訓練實踐。在信息化時代,海量的互聯網絡資源為中職生拓展口語交際訓練提供了豐富鮮活的表達和交際案例素材。教師可以結合中職學校舉辦文化藝術節(jié)的有利契機,組織學生開展讀書會、辯論會、語文情景劇、職業(yè)模擬應聘等有趣的實踐活動。例如,在中職二年級學生定崗實習期間,結合他們實訓和就業(yè)的需要,教師可指導他們專門開展模擬面試活動,進行求職應聘的預練,促使中職生在輕松愉悅的場景中掌握一些自我介紹、互動交流等面試基本技巧,學會更好地適應社交新環(huán)境,鍛煉社交本領,完成口語交際訓練。又如,鼓勵學生將已學的《項鏈》《雷雨》《林黛玉進賈府》等經典片段創(chuàng)編成情景劇,進行人物對話演練,并把表演作品搬上校園網,與全校師生一起共賞,這樣,不僅更好地增添了學生的口語交際練習情趣,還增強了合作表演、訓練口語交際的能力。
三、結語
教師必須堅持從中職生的口語表達和交際實況出發(fā),結合中職專業(yè)和職業(yè)就業(yè)的要求,探索利用多樣化的訓練形式,通過優(yōu)設情境激發(fā)表達興趣,巧妙引領活動提升表達能力和素質,靈活搭建學習平臺拓展實踐效果,促進學生未來就業(yè)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曾玉仙.基于職業(yè)導向的中職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策略探究[J].教師,2020(23):16-17.
[2]牛瑞紅.中職語文教學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J].現代職業(yè)教育,2020(15):176-177.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