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時代”到來,信息傳播呈現(xiàn)主體大眾化、內容迷你化、速度瞬時性、方式扁平化的特點,給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針對性、系統(tǒng)化、一元化、權威性、理論化帶來挑戰(zhàn)。“微時代”加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必須樹立“微理念”,搶占“微陣地”,打造和諧健康的“微環(huán)境”,提高大學生的“微素養(yǎng)”。
關鍵詞:“微時代”;價值觀教育;挑戰(zhàn);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6-0221-02
當今時代,微博、微信、微視頻、微公益等成為人們談論的熱詞,以微博的廣泛普及為標志,網(wǎng)絡傳播進入了“微時代”。大學生作為“微時代”的積極體驗者和踐行者,對其的價值觀教育是人才培養(yǎng)的一項重要任務和使命,關系著大學生人生方向和成長成才?!拔ⅰ辈⒎恰安蛔愕馈保绾翁剿鳌拔r代”信息傳播的規(guī)律,正面迎接大學生價值觀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堅持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不動搖,已經(jīng)成為這個時代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微時代”信息傳播特點
“‘微時代’是指以信息的數(shù)字化技術為基礎,使用數(shù)字通信技術,運用音頻、視頻、文字、圖像等多種方式,通過新型的、移動便捷的顯示終端,進行以實時、互動、高效為主要特征的傳播活動的新的傳播時代?!盵1]“微時代”的信息傳播主要有4個特征。
(一)主體大眾化
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精英人物和專業(yè)媒體主導著信息傳播,普通民眾很難借助媒體傳播信息或者與信息發(fā)布者進行溝通互動,而在以數(shù)字化技術為基礎的“微時代”,用戶只需要在微信、微博平臺注冊一個賬號,就可以開啟自己的信息傳播之旅。不需要精美的語言、縝密的邏輯結構,一句話、一張圖片、一個表情符號、一段微視頻只需要簡單的手指操作,都可能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受到關注、評論和轉發(fā)。對微博、微信的用戶而言,人人都可以是新聞發(fā)布者、媒體編輯者、“移動CCTV”;對于微公益、微文化而言,每個人都可以為社會盡微薄之力,從而匯聚成不可小覷的力量。
(二)內容迷你化
在“微空間”里,信息傳播的內容或是人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或是情緒發(fā)泄、現(xiàn)場記錄、社會熱點事件關注,這些內容呈現(xiàn)出短小、迷你的特征。微博的字符曾經(jīng)限制在140字以內,微信語音只有60秒,抖音、快手短視頻只有幾分鐘,這些“微內容”可以是一句話、一張圖片、一個表情符號,但內容極具震撼力和吸引力。信息內容突破了傳統(tǒng)媒體時代單一的圖文形式,呈現(xiàn)出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于一體的立體信息形式,迎合了新時代信息傳播者尤其是大學生追求個性、快餐式文化消費的需求。
(三)速度的瞬時性
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信息由生產(chǎn)到接收的周期少則幾小時、多則幾天,而在以微博、微信為媒介的“微時代”,信息傳播的效率大大提高,傳播周期以秒來計算,只要在編輯框里編輯內容、點擊發(fā)布,幾秒后信息就可以得到快速傳播,這是傳統(tǒng)媒體難以比擬的。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之所以具有傳播的瞬時性,一是由于其準入門檻低且規(guī)范少,信息內容不需要專業(yè)編輯人員的反復斟酌,也不需要專業(yè)監(jiān)管人員的嚴格審查,只需編輯就可以發(fā)布出去;二是由于智能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的流動性加快了信息更新的速度,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發(fā)布和接收信息,正如新浪微博的宣傳語所說“隨時隨地分享身邊的新鮮事”。“微時代”信息傳播的瞬時性是區(qū)別于其他時代信息傳播的最主要特征。
(四)方式的扁平化
在“微時代”,信息傳播擺脫了傳統(tǒng)自上而下的單向傳播模式,逐漸呈現(xiàn)出“去中心化”和“無中心化”的特征,表現(xiàn)出扁平化傳播的趨勢,即一種非線性的網(wǎng)狀結構模式。每一個移動終端的手持者都可以成為信息中心,成為一個傳播節(jié)點,信息傳播主體之間還可以通過點贊、評論和轉發(fā)等方式進行互動,一條觸動受眾興奮點的熱點事件可以通過朋友圈和粉絲團的轉發(fā)實現(xiàn)裂變式傳播,即“一傳十,十傳百”,使信息得到廣泛快速的傳播。人們在信息面前不再只是被動的接收者,還可以是主動的發(fā)布者、參與者和推動者,實現(xiàn)雙向和多向的互動。
二、“微時代”挑戰(zhàn)著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
“微時代”特有的信息傳播方式是其區(qū)別于其他時代的主要標志,信息傳播的背后是思想和價值觀念的交流和融合,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傳播媒介在促進思想交流、文化多元的同時,也使大學生價值觀教育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主體的廣泛性挑戰(zhàn)著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針對性
“微空間”信息傳播平臺的零門檻、零成本,吸引了不同經(jīng)歷、不同身份、不同價值觀念的群體參與其中,用戶結構多元化,價值觀教育的針對性要求對不同年齡結構、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職業(yè)結構的群體開展不同的價值觀教育,如對知識分子、官員的價值引導要基于一定的邏輯推理和理論分析,而對農(nóng)民和工人等的價值引導就要使用通俗易懂和圖文并茂的方式。大學生作為價值觀教育的對象,把握其思想動態(tài)和需求特點,按需施教,將大學生價值困惑和價值教育結合起來,是提高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實效性的保證。然而由于“微時代”用戶結構的多元化、用戶需求的多樣化,很難充分考慮大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這就給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針對性帶來了考驗。
(二)信息的碎片化挑戰(zhàn)著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系統(tǒng)性
隨著“微時代”的到來,大學生在微博、微信平臺上發(fā)布和接收的都是一些碎片式的即時信息,前后關聯(lián)度不高,每一條信息所包含的價值觀念有限,甚至前后信息的價值觀念存在沖突,這就導致大學生難以形成鮮明的價值立場,甚至會發(fā)生價值沖突。在這樣一個信息龐雜且迅速更新的時代,大學生往往會利用一些閑散零碎的時間,浮光掠影地獲得一些資訊,泛閱讀、淺閱讀在大學生中成為一種時尚,閱讀淺嘗輒止,價值認識停留于表面,導致價值觀念的膚淺化。在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中融入了不同的價值觀念,而大學生往往根據(jù)個人偏好和興趣自主選擇關注對象,關注與自己有共同價值觀的人,與異質群體逐漸失去交流,對相異的價值觀念嗤之以鼻,生活在“信息繭房”里。
(三)話語的生活化挑戰(zhàn)著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理論化
價值觀屬于哲學世界觀層面的觀念,它是最深層次的價值意識,本身帶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理論性,內容決定形式,無論采用什么形式的價值觀教育方式,都不可能消除價值觀教育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在“微時代”環(huán)境下,話語體系朝生活化方向發(fā)展。一方面,話語內容偏向生活,人們在微博、微信上關注的信息多是生活趣味、搞笑段子、娛樂事件,發(fā)布的信息大多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感;另一方面,話語形式偏向生活,生活中的方言、俏皮話、俚語比正規(guī)書面用語使用更頻繁,一時間各種“微詞”在網(wǎng)上掀起熱潮,對傳統(tǒng)正規(guī)語言形成一種沖擊。對于大學生而言,僅僅有感性直觀的思維是不夠的,還需要有一定的理性思維,如果僅僅享受“微時代”生活化的語言內容和形式,將理論化的價值觀教育內容拒之門外,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效果將大打折扣。
三、“微時代”加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對策
“微時代”的到來,在為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提供新的載體和平臺的同時,也給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帶來了挑戰(zhàn),對此應趨利避害、化挑戰(zhàn)為機遇,這就要求我們既要把握時代潮流,轉變教育理念,又要從實踐上予以回應。
(一)把握時代潮流,樹立“微理念”
在“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首先要把握時代潮流,樹立“微理念”,增強價值觀教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首先,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拔r代”每個個體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中心,價值觀教育者必須轉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樹立雙主體教育理念。教師一方面要轉變自己的角色和定位,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播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比如參與式教學模式、探討式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其次,樹立“見微知著”的理念。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情感也許不會出現(xiàn)在與父母的談話、與教師的交流中,但往往會出現(xiàn)在“微空間”,他們在“微空間”里的“碎碎念”、奇談怪論往往就是他們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念變化的體現(xiàn),可以作為價值觀教育者了解學生思想和價值觀念的一個窗口。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積極介入“微空間”,掌握大學生的思想感情變化,從而增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針對性。
(二)弘揚主流文化,搶占“微陣地”
“微空間”中除了主流文化以外,各種亞文化大行其道。“大量事實證明,思想文化陣地,馬克思主義、無產(chǎn)階級的思想不去占領,各種非馬克思主義、非無產(chǎn)階級的思想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會去占領”[2],因此要積極占領“微陣地”,宣傳主流文化、主導價值觀,用主導價值觀統(tǒng)攝和指引其他價值觀念。
(三)完善監(jiān)管體系,凈化“微環(huán)境”
“微空間”中信息泥沙俱下、真假難辨,各種價值觀念摻雜其中,對此需要完善監(jiān)管體系,規(guī)范信息傳播,打造健康安全的“微環(huán)境”。首先,要加強立法,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根據(jù)形勢的變化及時出臺和調整相關的法律,增強法律法規(guī)的預見性和整體性,從根本上為規(guī)范信息傳播行為提供保障。其次,要加強行業(yè)自律,無論是大眾傳媒還是微博、微信運營商,都要擔負起道德和法律責任,不僅要考慮經(jīng)濟利益,更要以社會利益為重,對于所傳播的內容要核實其來源和真?zhèn)?。最后,相關技術監(jiān)管部門要運用技術手段,建立信息“防火墻”,加強對不良信息的過濾、篩選,依法屏蔽和刪除黃色信息、暴力信息、虛假廣告,凈化網(wǎng)絡“微環(huán)境”。
四、結語
經(jīng)過本文分析,教育者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對大學生批判思維的培養(yǎng),使他們在面對海量的媒體信息時不偏聽偏信,辯證地看待媒介信息,保持清醒的頭腦。同時還要提高大學生理性思考的能力。大學生在通過“微媒介”接收即時資訊的同時,還要閱讀大量經(jīng)典書目,提高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成為有思想的人。
參考文獻:
[1] 曹德欣.略論“微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學校黨建和思想教育,2015(1):63-65.
[2] 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作者簡介:羅春梅(1992—),女,四川雅安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