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恒
摘要:歷史是過去發(fā)生的一切,作為一門學科來講,主要是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歷史事件。故事作為一種文學體裁,主要傾向于對事物進行完整的描述,具備較生動吸引人的情節(jié)。歷史微故事是與歷史相關的小故事,更適合用于口頭講述,是情節(jié)和智慧的高度濃縮,可以反映歷史事件的進程,強調篇幅簡短,中心思想明確,情節(jié)緊扣主題。初中歷史教師選擇歷史微故事時要注重故事的科學性、趣味性、代表性、批判性,可以充分豐富歷史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進行歷史事件和知識的客觀性補充和延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微故事;教學策略
一、引言
歷史微故事作為情境教學法中的一種,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進行歷史知識點的延伸擴展,幫助學生與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進行緊密連接,達成知識的有效學習,但教師在應用此方法開展新型教學活動過程中所選擇的故事主題不夠明確,不能有效突出教學內容和任務;教學方法和方式單一;教師個人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語言技巧的選擇并不能進行知識的生動展示和擴充,不能夠使學生在理解知識基礎上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熏陶較好的情緒范圍;在運用歷史微故事進行教學時也忽略了學生在此環(huán)節(jié)的主觀性和能動性作用,過于強調教師的展示,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不強。所以初中歷史教師為了達成更好的歷史微故事教學效果,要充分考量學生的學習意愿,進行有效的參與和表達,并學習更具有感染力的語言技巧和表現(xiàn)手法,實現(xiàn)歷史微故事作用的最大化。
二、歷史微故事對初中歷史教學的作用
(一)有利于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
初中歷史教師針對教學中的某一主題應用多種渠道選擇歷史微故事,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打開思路,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分析知識,并為學生展示通過應用網(wǎng)絡整理資料并進行閱讀可以獲得的相關知識體驗,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yǎng)自主學習和探索的能動性,為學生擴展知識學習的范圍,擴大自我閱讀的視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在課外學習收集到的內容以微故事的形式在課上進行交流表達和展示,從多角度多層次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擴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實現(xiàn)個人能動性的最大化。
(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
歷史思維強調學生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可以發(fā)現(xiàn)新問題,保有質疑的態(tài)度,提出不同的觀點,進而理解歷史問題的意義,并通過自身感受去探究歷史問題,搜尋相關的資料,進行分析總結整理,從中吸取相應的經(jīng)驗和教訓,教師應用歷史微課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較好的整體認知,發(fā)現(xiàn)歷史事件之間的聯(lián)動作用,在聯(lián)動記憶結構里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認知能力、解決能力,用小故事反應大事件,了解歷史縮影,培養(yǎng)良好的唯物史觀和歷史思維。
三、歷史微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一)通過趣味故事導入新課
一節(jié)好的歷史課需要有良好的開頭,既可以緊抓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又可以為后續(xù)學習活動的開展做好準備與鋪墊,教師可以運用帶有懸念和趣味性十足的故事吸引學生的眼球,在講解中適當采用較為夸張生動的語言或行為,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好奇心和求知欲,合理自然的過渡到知識的學習和教學活動的開展中,延續(xù)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教學“遠古的傳說”的時候,教師可以從初中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入手,選擇更直觀形象利于動作表示的歷史微故事,講述一小段遠古傳說,注重課堂氛圍的調動和情緒的渲染,并在故事結尾留下懸疑部分引導學生渴望知道后續(xù)的發(fā)展結果,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用比較高昂的學習狀態(tài)開始新課知識的探討和思考。
(二)設計層層設疑的故事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傳統(tǒng)歷史教學中平鋪直敘的教學方式雖然容易進行教學主題和教學目標的展示,但是無法讓學生跟上教師的節(jié)奏,進行同步思考,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應用微故事引領學生的學習步驟和思維方向,不斷設計疑問,讓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測和合理的解釋,在分析問題假設結果過程中緊抓學生的學習思維,并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在展示正確結果時也可以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
例如,在教學“動蕩的春秋時期”的時候,教師可以以代入式故事進行本課的講述,假如學生生活在春秋時期,對于所發(fā)生的事件有怎樣的體驗和感受,跟隨著歷史的進程是否會做出改變,并呈現(xiàn)具體的歷史事件,再向學生提問事件后續(xù)的發(fā)展方向是怎樣,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向學生展示事件發(fā)展結果時先向學生拋出問題,猜測歷史事件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意義和作用,不斷帶領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激活學生的歷史思維。
(三)通過啟發(fā)性的故事引發(fā)學生探究
在歷史課結束時教師可以通過故事疑問的設置讓學生將知識的學習延伸到課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行知識的主動探索和思考,設置的起故事要具有啟發(fā)意義,既可以承前也可以啟后,讓學生認識到知識之間的能動作用,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分析知識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生觀念和價值觀念。
例如,在教學“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的時候,教師在本課教學結束時可以用具有開放性意義的故事結尾吸引學生對知識進行不斷的思考和資料的整理,如探討絲綢之路的發(fā)展方向和后續(xù),對國家及社會的影響及作用,用微故事的方式將知識進行緊密的串聯(lián),實現(xiàn)知識之間的交互影響和互動作用,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和探究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歷史微故事是初中歷史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學習觀察以及學習心理特點的有效分析所運用的教學輔助手段,可以對歷史事件、人物、歷史進程進行各方面多角度地有效擴充,幫助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實現(xiàn)個人歷史思維和核心素養(yǎng)的升華。
參考文獻:
[1] 王小龍. 探討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微故事的運用[J]. 好家長, 2018(14).
[2] 張春利. 試論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微故事的運用[J]. 赤子, 2017, 000(016):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