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勇
摘要:在當前小學階段數(shù)學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應用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且已經逐步在廣大中小學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應用可以更好地為學生提供溝通和互動的空間,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對于其實效性進行合理把握,提高教學深度,對于小學數(shù)學教師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堂和挑戰(zhàn)。
關鍵詞:小學二年級,小學數(shù)學,小組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09-056
引言
在當前小學階段數(shù)學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本身以良好的教學成效逐漸受到越來越多教師和學生的歡迎,并且在不斷應用的過程中獲得了良好的成效,,地對以往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進行了轉變,提高了教學活動的整體效率,并且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效果得到了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小學二年級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一個關鍵時期,這一階段合理地對于教學方法進行選擇,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小組合作學習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對于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得到更好的激發(fā),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并且在與他人溝通交流和合作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多方面能力,這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說是非常關鍵且重要的。
一、提高分組的合理性,為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條件
對于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其自身尚未形成學習集體化的概念。教師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應用的過程中,要對分組進行合理調整,通過對不同情況的學生的合理搭配,提高分組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對于小組合作學習來說,合理的分組是相關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前提。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部分學生較為內向,部分學生喜歡表達;部分學生喜歡數(shù)學學習,部分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興趣不大。在分組的過程,教師要提前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解,合理地對學生進行搭配。例如,教師在分組中,可以將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和學習能力不佳的學生分組組合,這樣學生之間在獲得知識和相互幫助的同時,形成良好的集體意識。將內向和外向的學生結合分組,可以讓不同類型學生更加自然地進行合作與學習,這對于平衡和健全學生性格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二、提高互動效果、讓學生的積極性得到更好的提高
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本身學習的重要動力來源就是學習興趣,數(shù)學這門學科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提高學習興趣自然也就是數(shù)學學習中所必須關注的一部分內容。在小組合作學習應用的過程中,教師要對于教學環(huán)境進行量化的構建,注重溝通互動效果的提高,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得到更好的發(fā)揮。例如,在“認識方向”一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展示一個地區(qū)的旅游景點,對于旅游景點中幾個著名的景觀進行展示,再向同學提出問題,請問,我要去XX景點,那么該按照哪個方向前進呢,一共有多少種達到的方式呢,請每個小組的同學都列舉出不同的到達方法。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中通過合作討論,對于方向的知識進行深入的運用,同時配合有效的交流,給予教師相應的答案。在交流中,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很好的鍛煉,同時也達到了鞏固知識、加深印象的目的。
三、給予學生自主觀察和學習的機會
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該給予他們足夠的探究機會,讓他們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對于問題進行探究和學習,這樣學生的學習效果才能得到更好的鞏固。例如,在“有余數(shù)的除法”一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先提出問題:“今天大象爸爸在給它的孩子們分糖果,它一共有17顆糖,平均分給它的兩個大象寶寶,每個小寶寶分到了7顆,還剩3顆。它的分法對嗎?”這時學生回答:“不對,因為剩下的3顆還能繼續(xù)再分。”教師引導其他小組進行討論,是否同意他的說法。其他小組提出“正確的,因為17÷2=8……1”。這樣教師逐步引導出余數(shù)要比除數(shù)小的概念。在這節(jié)課教學的過程中,“余數(shù)要比除數(shù)小”是其中的重要概念,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引導過程,那么學生的記憶效果很難得到有效的保障。如果直接告訴學生,對學生來說只是機械記憶,在實際應用中很容易忘記,所以特意設計了大象爸爸分糖的環(huán)節(jié),把知識點融入實際運用情境中,讓學生自己觀察,得出“因為還能分,所以余數(shù)一定會比較小”,從而得出“余數(shù)比除數(shù)小的結論”。這樣學生既了解了這個知識點,還理解了這個知識點的由來,為更好地理解余數(shù)與除數(shù)的關系打下基礎。
四、對于教學內容進行豐富、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更多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和內容
小學階段數(shù)學教學中,小組合作教學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教師可以適當?shù)貙嶋H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進行引入,這樣教學活動可以變得更加生動,同時也能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到問題的學習當中。例如,在認識乘法一課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問題:“在游樂園中,我們經常見到的游樂設施有什么呢?”游樂園是小朋友們喜歡去的地方,學生會踴躍地回答:“有摩天輪、有過山車、有小火車……”這時,教師進行提問:“假如摩天輪上可以乘坐20個人,那么上午游玩了5次,一共有多少人進行游玩了?”通過引入這種實際生活的問題,讓不同小組對于不同的游樂設施進行計算,這樣學生對于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可以得到更好的激發(fā),同時課堂討論的氛圍也能得到很好的保持,不同小組對于不同設施進行計算,學生之間可以更加團結地完成教師所布置的問題和任務。
結語
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實踐中還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說它仍存在一些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改進的問題,有理論層面的,也有實踐層面的。另外,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同,每個學生在發(fā)展的速度、認知活動結構、興趣、需要等方面是個不相同的。學生主體性發(fā)展的教學觀要求尊重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個體特點與個體差異。因此,在實施集體教學、開展小組合作活動時,必須與個別輔導相結合,因人施教,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fā)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李玉靜.基于小學數(shù)學小組合作學習的誤區(qū)與對策探究[J].才智,2018,67(17):125-126.
[2]謝慶輝.小學數(shù)學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和教學方法探究[J].中國高新區(qū),2018,34(11):121-122.
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協(xié)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