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磊 張藝馨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長沙 410012)
美育即審美教育,是培養(yǎng)人對美的感知力、創(chuàng)造力以及表現(xiàn)力以達到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目的。自1986年至今,美育列入我國教育方針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但由于長期受到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以及以“知識”和“技能”為兩個基本點的應試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初中合唱音樂教學在長期發(fā)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阻礙了合唱藝術從真正意義上發(fā)揮其“以美育人”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初中合唱藝術的健康發(fā)展。以“人本主義”為思想基礎的鈴木教學法,注重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能以及培養(yǎng)其美好的心靈和完善的人格,其教育教學理念非常貼合我國音樂新課程標準中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因此,將鈴木教學法應用于初中合唱音樂課堂的教學,有利于促進我國音樂教育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發(fā)揮其真正意義上的美育功能。
音樂是通過具體可感的音響在時間中帶給人不同感受的藝術途徑。要豐富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其根本就是要培養(yǎng)他們對音樂的聽覺能力。而要形成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必須要掌握基本的音樂要素,即音準、節(jié)奏、力度、速度、旋律、調式、曲式、織體、音色等。
在初中班級的合唱課堂實際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音樂的聽覺能力和感知能力多處于一個滯后的狀態(tài),而這種狀態(tài)體現(xiàn)在音樂實踐能力的各個方面,例如:在合唱學習中,學生對聽到的音符有一定的聽覺印象,卻無法唱出其準確的音高;抑或是能夠完整地唱完一首合唱歌曲,但是在音樂中聽不出明顯的旋律線條和強弱對比;在彈鋼琴伴奏時,學生可以準確無誤地彈奏所有音符,卻無法奏出正確的節(jié)奏并保持一個穩(wěn)定的速度。種種類似問題都表現(xiàn)出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對學生進行音樂的聽覺訓練。而這一方面的缺失會阻礙學生真正地感知和欣賞音樂所表達的情緒和思想,甚至無法對音樂的藝術魅力進行準確的呈現(xiàn)。
合唱是一種集歌唱能力、合作意識、共情能力綜合為一體的藝術形式,能夠增強其教育意義和優(yōu)勢的應當是集啟發(fā)性和趣味性為一體而非模式化的教學方式。
合唱這門課程,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以一種積極地、發(fā)散的思維模式去進行自主地感知和思考。但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大部分缺乏基礎的樂理知識以及相關的基本音樂常識,教師會在這種習慣性認知的基礎上先入為主地采取單向知識傳輸?shù)膫鹘y(tǒng)教學模式,通過教授或問答的方式向學生灌輸音樂理論知識和自我經驗。這樣直接獲取而不經過獨立思考和體會的音樂感受和知識,會導致學生在感知合唱音樂的過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擾,忽略對音樂美的享受并呈現(xiàn)出機械化的記憶,進而失去獨立感知和探索音樂美的空間和動力,導致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下降。
自我國音樂教育越來越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初中校園內開展了如合唱比賽、器樂合奏比賽以及“獨唱、獨奏、獨舞”比賽等大量的藝術實踐活動。但是在這種表面看似良好的校園藝術氛圍中,逐漸顯現(xiàn)出學生“重技輕藝”的心理傾向。大多數(shù)學生在選擇一首聲樂作品演唱時,只重視以繁復的演唱技巧來表現(xiàn)自己的音樂技能,反而忽視了音樂的內涵和情感的表達。無論是聲樂作品的演唱,還是器樂作品的演奏,往往很難從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演繹中感受到生動的音樂形象或情感內涵,甚至是在表現(xiàn)音樂的整個過程中都看不到任何的身體律動。這種偏離了美育的傾向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我國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理念。在歌唱教學中,部分教師常常把學生的音色和聲樂作品的演唱難度作為評價學生音樂才能高低的標準,導致學生的關注點逐漸偏離對音樂審美的追求。
鈴木教學法是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鎮(zhèn)一先生提出的以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和美好心靈為核心的音樂教學法。該教學法的教學對象主要以學齡前兒童為主,注重在兒童接觸讀和寫的學習之前就先訓練其發(fā)展和形成“音樂的耳朵”,即培養(yǎng)兒童的音樂聽覺能力。我國當代的初中生受應試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從小接觸的多是讀、寫方面的學習,導致其忽略了聽覺能力的訓練以及音樂審美體驗的積累。而鈴木教學法不僅能以訓練學生直接用耳朵去感受音樂美感的優(yōu)勢來彌補初中生音樂聽覺能力缺失的劣勢,還強調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為其營造良好的音樂學習環(huán)境,從而達到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標。
鈴木先生認為“聽”既是學習音樂的前提也是關鍵,而且要進行模仿聽、小步驟聽的過程。他觀察到各個國家兒童學習母語的過程,認為學生學習語言和學習音樂的規(guī)律和方式是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因此可以運用母語學習的方式來進行音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聽覺。即在“視”與“聽”的關系中,以培養(yǎng)聽覺能力優(yōu)先,以聆聽和模仿音樂為出發(fā)點而非識譜和學習樂理知識,選擇結構簡單易懂的音樂,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引導學生去體會和思考音符所代表的聲音是什么樣的,再進一步聆聽作品中的音樂要素。從聆聽、模仿到與樂理知識結合,再從感知音樂到表現(xiàn)音樂,每次只進行小步驟的模仿和學習,并對此過程進行不斷地反復以加深學生內心的音樂聽覺記憶,從而幫助學生形成一種主動式聆聽的行為習慣。
鈴木先生在《神童作坊》中提出:“只有興趣才會引導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從而取得驚人的成果?!彼J為教育的核心內容是讓學生進行快樂地學習,由于初中生正處于成長的中間階段,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且愛好新奇有趣的游戲,因此可以選擇運用輕松且具有趣味性的方式方法激發(fā)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其次,鈴木先生也強調游戲方式的靈活多變,認為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可以充分保證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和新鮮感,從根本上加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掌握,使其能夠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并以此作為繼續(xù)學習的動力。在初中合唱音樂課堂的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是我國音樂教育教學的核心。鈴木教學法對于教師教學方法趣味性的重視以及其游戲理論都強調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能夠真正地輔助學生在快樂中學習音樂,幫助其養(yǎng)成健康向上的學習習慣。
鈴木先生認為,如果學生不能夠掌握一定的音樂修養(yǎng),是無法具備真正的音樂表現(xiàn)能力的。他強調在提高學生音樂實踐能力的過程中,不能只重視技術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對其音樂修養(yǎng)的提高,否則會導致技能教育與美育二者割裂開來。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教師必須重視音樂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即一整套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包括樂理、視唱練耳、節(jié)奏訓練等內容。呈現(xiàn)合唱音樂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但合唱音樂的藝術性并不能只靠技能技巧來完成,而是需要學生通過藝術修養(yǎng)和其他方面音樂知識的積累把握各聲部的秩序與和諧,從而能夠將音樂豐富的情感內涵和意境控制有度地演繹出來,達到技術與藝術的高度結合。
在初中合唱音樂教學中,學生不僅需要學會聆聽基本音樂要素以掌握合唱技巧,同時需要在積極地環(huán)境中主動參與其中,并立足于對音樂作品的審美體驗,與合唱團隊中的各聲部相互配合。筆者以教授二聲部合唱歌曲《讓世界充滿愛》為例,充分運用鈴木教學法進行“遞進式”的課堂教學應用。
(1)“小步驟”聆聽與模仿
教師在進行合唱課堂教學時,首先應選擇一個在音樂處理方面細致入微且具備高度藝術感染力的示范音頻,然后引導學生針對性地聆聽和模仿其中重要的音樂要素,即音準、節(jié)奏、力度、速度,幫助學生形成正確且清晰的音樂聽覺記憶。
以《讓世界充滿愛》為例,教師可以通過播放電臺中少年廣播合唱團的童聲合唱作為導入進行課堂教學。根據(jù)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即為帶再現(xiàn)的ABA三段體,采取分段聆聽與模仿的教學。其次,啟發(fā)性地引導學生跟隨自己哼唱的旋律輕輕在桌上拍打出所聽到的節(jié)奏,并根據(jù)不同學生的演繹進行節(jié)奏知識點的提煉和著重教學。最后根據(jù)學生所掌握的音樂要素進行整首作品的聽賞,并引導學生對作品的三個部分進行節(jié)奏對比、音準對比、音高對比等。
這樣分小步驟進行的聽覺訓練能夠提高學生主動式聆聽的能力,把握聽覺體驗與音樂要素的融合,為充分表現(xiàn)音樂的感染力打下穩(wěn)固的基礎。
(2)衡量他人以及自己演繹的音樂美感
當學生形成了較為準確且細致的音樂聽覺記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調動自身的感官以及先前對作品的聆聽與模仿體驗判斷表演者所呈現(xiàn)的音樂有效性,通過衡量他人與個人的音樂表現(xiàn)不斷修正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提升自己演唱的美感。
在完成“小步驟”聽覺教學后,教師可首先選擇四至六個學生進行整首作品的演繹,并讓其他學生根據(jù)自己對音樂作品的審美體驗及對臺上演唱者的音樂表現(xiàn)(如三段音樂情緒的遞進、切分與附點節(jié)奏的準確、力度的對比等)進行思考式地聆聽。除此之外,選擇與演唱者有情感共鳴的學生組成一個二聲部的合唱小組,能夠增強學生的實踐自信以及團隊合作表演意識。同時也可以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速度、力度進行演繹,并進行對比思考,幫助學生形成多元化的音樂思維,針對自己在對音樂美感的表現(xiàn)方面自覺做出嘗試和提升。
把他人演繹的音樂同個人的音樂表現(xiàn)進行比較性的傾聽和思考,并將其當作自己練習中的一部分,能夠同時訓練到學生的耳朵和思想,豐富其審美體驗,提高學生對音樂美的呈現(xiàn)能力。
(3)聽不同樂器的演奏效果
一首音樂作品可以通過不同的藝術手段來進行演繹,而聽不同器樂的演奏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耳朵的音樂想象力和音色辨別力,從而在表現(xiàn)音樂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達到自己理想的聲音效果以及音樂意境。
《讓世界充滿愛》這首歌曲的旋律多以同音進行和級進為主,小提琴演奏的音色能夠讓音符在琴弓連續(xù)的拉奏下流動性地進行,從而使聽眾在聽覺中產生連綿起伏的音樂美感。教師可以請班上會拉小提琴的學生在合唱環(huán)節(jié)進行簡單的演奏,帶領其他學生跟著小提琴連續(xù)的音樂聲音進行分樂句哼唱。其次,還可以邀請會演奏其他樂器(如鋼琴、吉他、直笛等)的同學在整首合唱中根據(jù)自己的想法即興加入簡單的演奏,起到豐富音響的作用,提高學生的音樂參與度以及學習積極性。
不同器樂的音色及演奏方式都有所不同,可以帶給聽覺不同的聲音想象,從而引導學生根據(jù)個人的聽覺記憶在表現(xiàn)音樂的過程中實現(xiàn)其內心所描繪的音樂意象,提高其對音樂美的感知和表現(xiàn)能力。
在合唱課堂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從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狀況出發(fā),通過對學生音樂反應能力的預判,根據(jù)具體的音樂情境設計相應的游戲教學環(huán)節(jié),并融入多樣的音樂素材向學生傳遞具體的音樂知識點。
針對《讓世界充滿愛》這首二聲部合唱歌曲,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加入杯子節(jié)奏游戲的環(huán)節(jié),啟發(fā)學生把擊打杯子發(fā)出的聲音作為合唱中的第二聲部。同時利用多媒體教學播放廈門六中合唱團所表演的杯子歌版的《稻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其對杯子節(jié)奏打擊具有初步的了解。再針對作品中的切分節(jié)奏和附點節(jié)奏對學生著重進行杯子打擊的練習,以確保其不會出現(xiàn)節(jié)奏混亂等問題。
此外,手語舞是將手語、舞蹈以及團隊心理拓展三者融合的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它不僅具備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還具備幫助人塑造美好心靈的作用?!蹲屖澜绯錆M愛》是一首與仁愛主題緊密相連的公益歌曲,教師可以在合唱教學中融入手語舞蹈的環(huán)節(jié),以促進學生的共情能力和音樂審美體驗。通過生動的肢體語言和對歌詞的理解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對學生進行心靈美和音樂美的熏陶。
在合唱課堂中融入游戲教學,是為了對學生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在游戲的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地推進美育教育,讓學生在更人性化、理想化的狀態(tài)下進行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活動,從而培養(yǎng)學生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
(1)進行視唱練耳的教學訓練
視唱練耳作為音樂教育中的基礎性學科,其中包括了樂理、視唱以及練耳三種教學內容。教師必須在合唱教學中根據(jù)實際教學內容適當?shù)丶尤胂嚓P的視唱練耳的訓練,幫助學生提高唱譜和聽辨能力,從而更好地掌握音樂的秩序和發(fā)展規(guī)律。
在進行合唱歌曲《讓世界充滿愛》的教授時,教師可以著重帶領學生練習作品中出現(xiàn)的變化音級——升fa,讓學生對變化音級和原位音級的音高差別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其次,適當增加一些簡單的二聲部視唱訓練,并將作品中的切分節(jié)奏和附點節(jié)奏與其他的節(jié)奏型進行簡單的變化組合,帶領學生進行節(jié)奏的聽辨和訓練,幫助其形成良好的節(jié)奏感。
無論是視唱還是練耳的訓練都是將一首復雜的合唱作品化為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呈現(xiàn)方式,引導其循序漸進地掌握唱譜和聽辨的能力,逐步領悟在一定秩序下形成和發(fā)展出來的音樂美感,從而促進學生獲得更深層次的審美體驗。
(2)進行音樂作品相關知識的補充
音樂作品是記錄歷史和時代的產物,它將生活中轉瞬即逝的美以音樂藝術的形態(tài)保存下來,具備極強的個人色彩、歷史色彩、時代色彩。因此補充音樂作品的背景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從歷史及文化的角度去審視音樂作品,引導其對作品蘊含的情感內涵和藝術意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欣賞華語群星演唱《讓世界充滿愛》的視頻,并講述作曲家郭峰為打破樂壇偏見,誠摯邀請百名歌手齊聚一堂演繹這首作品獻給世界和平年的動人故事。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所思所感融入合唱中去,讓合唱技巧與豐富的情感內涵自然地融合,幫助學生通過音樂對中國人民的風雨同舟、萬眾一心以及對愛與和平的追求有更加深刻的體會和共情,從而充分地發(fā)揮音樂的育人功能。
視唱練耳的教學訓練以及音樂作品相關知識的拓展補充都是為了更好地輔助學生全身心地融入合唱音樂中去體會其外在及內在的藝術魅力,從而在聽覺感受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審美情感體驗進行進一步升華,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審美理念以及感知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當今,我國專業(yè)的鈴木音樂學校不多,對于鈴木教學法的研究探索也多集中在器樂教學而不是在初中合唱音樂教學。針對該教學法的應用研究在分析、論證和建議上仍需要進一步完善。初中合唱音樂課程的教學與發(fā)展是一個需要進行長期研究探索以及不斷嘗試創(chuàng)新調整的過程,這也是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都要面對的課題和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