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艷卿
摘 要:語文課程資源具有豐富多樣性,從教材、學校、家庭和社會等方面進行整體開發(fā),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整合教材;挖掘資源;提高語文素養(yǎng)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币虼吮疚奶岢稣喜⑼诰蚨喾N資源進行整體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創(chuàng)造性整合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
教材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中起著主導的作用,它體現(xiàn)了時代特點和現(xiàn)代意識,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精神,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因此,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教科書的這些特點,拓展語文教材的使用空間。
(一)整理同一題材的文章
小學階段,學生閱讀的作品有童話、寓言、兒歌、古詩詞等,有寫景狀物、寫人記事、說明文等。雖然文本類型不同,但在主題內容上有一定的相關性。如語文教材第11冊《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燈光》,第12冊《十六年前的回憶》《金色的魚鉤》這幾篇課文反映的是不同革命斗爭階段的事情,但其表現(xiàn)的精神主旨是統(tǒng)一的。
凡是小學階段出現(xiàn)過的此類題材的文章都讓學生進行整理,利用早讀課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朗讀,這樣學生不但對之前學過的課文進行了一次系統(tǒng)的復習,而且在閱讀的過程中加深了對革命英雄人物的認識,有助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整理同一作者的作品
在小學階段,同一作者的作品在不同的年段都有出現(xiàn),作品表達的情感雖然不同,但文本言語建構與運用方面有著共性。為此,我引導學生整理同一作者的作品進行賞析,從作者多篇文章入手進行比較,找出作者語言表達的獨特之處以及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面對高年級的學生,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法讓學生搜集整理,當作是一次復習。
引導學生整理同一個作者的作品不僅僅采用品味語言的步驟展開,還從細微之處引導學生層層深入賞析寫作表達技巧。老舍先生語言表達特色不僅在于他口語化的表達,還在于他善于從生活中平凡的小事入手,選用一個個具體的生活場景,勾勒出生活中最常見的畫面,通過細節(jié)、小事描寫,刻畫一個個鮮明的形象。以《北京的春天》為例,老舍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老北京春節(jié)的民風民俗畫卷。我引導學生重點抓住臘月初八熬臘八粥、泡臘八蒜,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貼對聯(lián)、貼年畫、吃團年飯、守歲,正月初一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廟會,元宵節(jié)看花燈、吃元宵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風俗場景描寫,字里行間處處透出人們過春節(jié)的心情。老舍先生的作品還有不少在寫景敘事中表達情感,為此筆者讓學生找出《貓》《母雞》《草原》這三篇文章中場景描寫的句子進行賞析。
通過引導學生從文章中“淘金”,以此來陶冶學生的情操,教導學生習作、做人。
(三)憑借教材進行實踐活動
學習課文,不但要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如《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說明了保護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義。學完文章后讓學生談體會,還可以讓學生把體會寫成讀后感。由于學生對文章理解得比較透徹,平時細心觀察周邊的環(huán)境,因此所寫的文章令人深受啟發(fā)。此外,還可以讓學生調查身邊的環(huán)境,收集有關的資料,向全校同學或自己住的社區(qū)居民寫一份倡議書,如號召同學們節(jié)約用水,倡議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等,根據(jù)倡議的對象,將倡議書張貼在校園的宣傳欄、小區(qū)的公告欄等。了解我國自然資源的狀況,如森林的覆蓋率,煤、石油的儲藏量等,然后利用班隊活動課,開展以“保護地球母親”為主題的口語交際訓練。
二、挖掘學生生活中的課外學習資源
生活處處是語文學習的天地,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用語文。
(一)引導學生關注國內外的重要事件
語文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心國內外的大事,使他們從小了解社會、參與社會,培養(yǎng)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yǎng)愛國主義的情感,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如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和通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標志著我們國家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筆者以此時事展開,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讓學生關注時事、關注生活,加強語文教學與時代的聯(lián)系、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這樣才能使語文學習成為永不枯竭的活水。
(二)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實際
學生日常生活話題也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教師必須走出課堂,從科學世界走向生活世界,走向社會、大自然,走進學生家庭,走進學生生活,與學生生活相聯(lián)系。如《慈母情深》一文寫了“我”的母親在家境極端貧困的情況下,毫不猶豫地給“我”買了《青年近衛(wèi)軍》的事,體現(xiàn)了母親對子女無私的愛,也表達了“我”對母親的愛和感激之情。學完課文讓學生幫媽媽做一件事,或親手制作一件小禮物送給媽媽,注意觀察媽媽的動作、神態(tài),留意她說什么,然后寫在日記里。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使文本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學生體會到母愛的偉大,亦感受到父母與子女之間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傳統(tǒng)美德。
語文課程資源就像一座豐富的、亟待開發(fā)的“寶庫”。作為第一線的課程實施者,教師要積極開發(fā)利用新的課程資源,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