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鳳
摘 要: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是新課標的一個組成部分,核心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和幫助下有目標的、自主的實踐活動。因此,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既要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能夠啟發(fā)學生思考,又要考慮問題的數學實質,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結合“量一量,比一比”一課的教學實踐,從整合教材、重視思考、強化實踐三個方面談談對低年級數學綜合實踐教學的看法。
關鍵詞:整合教材;重視思考;強化實踐
教材內容是綜合實踐的范本,數學思考是綜合實踐的靈魂,實踐運用是綜合實踐的升華,教學時只有對這三個方面進行合理的分析與設計,才能實現(xiàn)低年級數學綜合實踐課的有效教學。
一、整合教材,尊重學生生活實際
課標新教材每冊都安排了一定量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材素材。但教材中所提供的素材并非全都適合于我們的學生,教師必須站在生本的立場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比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89頁教材內容:(1)選身邊常見的測量“單位”(一庹和肩寬),描述6米長的鱷魚。(2)讓學生自主利用身邊熟悉的“單位”(一庹、身高、一拃和肩寬等)表示未知的物體的長度或高度。如長頸鹿、鴕鳥和企鵝的身高,鯨魚、巨蟒和壁虎的身長等。對于二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剛剛接觸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只能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表象,學生雖然已經量過自己的庹長和肩寬等的長度,但這并不代表學生已經建立起這種新的測量“單位”的長度表象并能較好地運用它。教材中提供的動物學生就算看過,可它們留給學生的印象還只是停留在:“好高啊!”“好可愛??!”……事實上,這些動物離學生的生活還是有點遠的,無法使學生有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感,對孩子而言,這樣的活動他們認為“不需要”,也“不想要”,準確地說是有點“要不起”。因為此時的學生沒有具體的“6米長的鱷魚”作為測量對象,只能憑自己的想象與推算,對學生而言,顯然是過于抽象了。最后,老師不得不借助6米長的皮尺,讓學生親身驗證一下自己的描述是否合理,結果是學生明白了:6米長的皮尺大約和5個同學手拉手差不多,6米長的皮尺大約和20個同學并排站著差不多,至于6米長的鱷魚在學生的心里早就成了可以忽略不計的范疇了。
教材是“死”的,學生是“活”的,教師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學生。教材對教師而言是提供素材,對學生而言只是呈現(xiàn)讀本,當學生難以完成讀本所提供的實踐活動時,老師只能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際生活經驗,對教材內容進行增刪和創(chuàng)編。
二、重視思考,還原數學課堂本真
通過有效的數學思考,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我們學習數學的終極目的,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把“數學思考的位置”給留出來,讓數學活動與數學思考有效地結合起來,在這兩者之間的結合點上進行巧妙設計,使數學實踐活動課能夠對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合理的整理與應用,真正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上課伊始,老師指名學生匯報自己的一拃、肩寬、一庹、身高和腳長分別有多長,并說說自己是按什么順序來記的。緊接著,讓全班學生仔細觀察這個學生的測量數據,找一找這些數據之間有什么秘密?頓時,一雙雙小眼睛緊緊地盯著黑板看,有些同學還情不自禁地討論了起來……當他們發(fā)現(xiàn)一庹和身高差不多、兩拃和肩寬差不多,腳長比一拃長一點這些秘密的時候,興奮之情溢于言表。此時,老師話鋒一轉,說:“是不是每個人的‘身體尺上都存在和這位同學一樣的秘密呢?”問題一出,學生馬上研究起自己的測量數據……當學生證實了自己身上也存在同樣的秘密后,老師再次追問:“知道了‘身體尺上的秘密,對我們的生活到底有沒有幫助呢?請在小組內討論以下問題:有張新床,床長正好是老師的一庹,老師買還是不買?為什么?”問題設計層層深入,并且將生活和數學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課前的測量使學生覺得數據來源就在自己身上,課上的觀察發(fā)現(xiàn)不僅使學生對“身體尺”上的秘密感覺神奇,更重要的是大大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這樣的問題情境,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數學思考,進一步豐富了學生腦中的長度表象,同時又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討論的過程中體悟到“身體尺”可以作為一種新的測量“單位”并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方便。
三、強化實踐,凸顯綜合實踐本義
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是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此,教師必須努力創(chuàng)設一個能激發(fā)學生探索熱情的活動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提高活動的實效性。筆者在學生充分認識自己“身體尺”的具體長度以后,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活動:選擇合適的“身體尺”測量教室里你想測量的物體的長度或高度,并完成活動記錄單??梢宰约簡为毻瓿?,也可以幾人合作完成。
活動記錄單:
1.我想測量的是( )。
2.我用的身體尺是( ),量完大約是( )。
這樣的實踐活動,內容開放、形式開放,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探索需求,讓學生在“找一找、想一想、說一說、用一用、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的過程中,主動將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關于“身體尺”的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中,提高自己的綜合分析和實踐應用的能力,收獲了不同的數學體驗,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必須服務于生活?!皩嵺`運用”要成為學習的目的,更要成為學習的一種需要,老師精心設計現(xiàn)實情境,引領學生運用“身體尺”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斑x”中知方法多樣性,“測”中比方法優(yōu)劣,運用體驗中彰顯“身體尺”的好處。
參考文獻:
傅建春.淺談小學數學低年級“綜合與實踐應用”教學策略[J].成才之路,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