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術逐步深入課堂。信息技術對高中地理課堂具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信息技術與地理知識的結合有助于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文章從利用信息技術突出地理課堂重難點,加深對地理知識的了解,利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利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提升學生地理知識的互動學習效率三方面討論了信息技術助力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學習地理知識。
關鍵詞:高中地理;信息技術;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5-0049-02
一、利用信息技術突出重難點,加深學生地理知識的認識
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課堂具有廣泛的運用和實踐,由于高中地理知識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和抽象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會出現各種問題,傳統(tǒng)的地理課堂教學大部分是教師單純地講述,學生在面對一些比較不容易理解地方,教師無論怎么解釋,總會出現一些問題[1]。因此,教師應該運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介紹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使學生能夠逐步理解抽象的知識。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作為高中地理的載體,能夠將地理內容變得形象、具體,讓枯燥的地理知識變得更加直觀。通過信息技術,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對解答這部分地理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解決教師授課難的問題,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對于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信息技術對于課堂教學中突出重點和難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應該運用信息技術將各種地理知識點進行數字化和圖像化,使學生的理解過程變得輕松,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對知識理解的深度會得到提高,學習效果也會更好。
例如,在學習“水圈與水循環(huán)”時,教師在向學生教授這種知識的過程中,應該注重知識的連貫性。水循環(huán)的過程比較復雜,主要包括三大類:海上內循環(huán)、陸上內循環(huán)、海陸間循環(huán)。這三種循環(huán)涉及許多具體的過程,教師如果單純從字面意思解釋這三個過程,學生有可能感到困擾,對每一個大循環(huán)過程中包含的種類不清楚,比如海陸間循環(huán)包括蒸發(fā)、降水、地表徑流、地下水等形式,如果學生不能深入地理解這三種具體類型的細節(jié)劃分,那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感到十分陌生,因此,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將三種大循環(huán)的形式和每一種大循環(huán)包含的具體形式通過動畫展示出來,這樣學生對水循環(huán)的過程就會有總體的認知,教師可以依據信息技術制作的動畫向學生介紹每一種大循環(huán)具體的過程,從而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水循環(huán)的每一個細節(jié),進而更好地掌握這部分知識。此外,教師可以在學生掌握的基礎上,將每一種水循環(huán)過程中的文字部分去掉,然后選擇不同種類的循環(huán)方式向學生提問,讓學生加深印象。這樣學生從視覺和記憶兩方面加深理解和認識,對水圈內各個循環(huán)過程和具體特點以及分布方式都會有整體的把握和認識,這有助于學生做更復雜的地理題目。
二、利用信息技術激發(fā)積極性,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信息技術可以將傳統(tǒng)的地理課堂賦予更多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性。在傳統(tǒng)的地理課堂上,學生往往會感到枯燥乏味,對單純的地理知識和地理規(guī)律缺乏興趣和好奇心,這極大地影響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對學生展開自主學習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不利于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思維想象空間,讓學生接觸到平時無法看到的事物,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深入了解這些地理知識,從而使學生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充分發(fā)揮學習主動性。此外,通過信息技術與地理知識的結合,學生對地理知識產生興趣后,就會更加主動深入地投入學習過程,這對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地理知識結合的課堂教學,使學生的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2]。
例如,在學習“地球的演化”時,教師可以播放地球演化的具體過程,從冰火時代到海洋孕育最初的生命,從單細胞生物到多細胞生物的轉變,從地球大陸漂移到板塊碰撞的過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制作具體的地球演化過程,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充分地集中在課堂,使學生的興趣得到提高。這時候教師再篩選出一些具體的演化的遺跡,如一些古代植物的化石,讓學生仔細分析這些古生物的具體特征,這樣學生的興趣就會得到極大的提高,同時對地球的演化也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這份好奇心會驅使學生深入學習。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合理引導,讓學生能夠深入思考。教師應當注意一些具體名詞的使用,如太陽系、陸地的形成、海洋的形成、大陸起源、早期生物學說等一些具體的地理概念,應該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了解這些名詞的意思。教師可以采用信息技術,在每一個具體的名詞后面配以圖片解釋,這樣演示過程就會變得更加生動、具體,學生的學習也會變得更加容易。如學習“太陽系”時,太陽系的概念比較復雜,教師通過簡單的介紹,學生很難深入理解。通過動畫向學生介紹就會變得很容易,學生通過動畫可以了解太陽系有多大,太陽系中有多少行星和黑洞,可以明白太陽周圍的日冕和日珥的特殊構造,認清圍繞在太陽周圍的各類行星。
三、利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提升學生的互動學習效率
將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堂結合, 使學生占據了課堂的主體地位, 真正做到了把課堂交還給學生。這樣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就會得到極大提高,學生的互動學習情況也會得到極大改善。傳統(tǒng)的高中地理教學模式缺乏培養(yǎng)小組的合作探究能力,首先是條件不允許,沒有條件實現學生共同完成一個具體的項目。其次是教師對這方面的探究意識缺乏,這嚴重制約學生地理知識運用能力的提高,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深入分析高中地理的具體知識點,從而在具體解決問題過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教師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展開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可以針對學習內容,為學生設置一些具體的情境,然后讓學生進行合作探討學習。讓每一個小組的學習心得用PPT或者動畫的形式展示出來,然后每一個小組選派一名小組長進行交流學習,從而增強了各個小組以及小組內部成員的互動,加深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的總體理解,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運用能力。
例如,在學習“巖石圈及地表形態(tài)”時,教師就可以采用上述的方式方法,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和互動學習效率。首先,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課本中具體名詞的意思,如背斜、向斜、褶皺、斷層、內力作用、外力作用等,使學生對這些名詞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理解,然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分析各個地質構造形成的過程。教師給每一個小組分配任務,分析每一種地質構造的受力情況和如何侵蝕形成這樣的地貌。通過這樣的問題,使學生深入思考每一種地質構造形成的具體過程及其原因。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分析探究每一種地質構造的形成過程,最后每一個小組把分析結果進行匯總,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匯報。教師應該在學生進行匯報的過程中注重知識點的正確性,比如,在解釋背斜成谷的原因時,學生解釋背斜構造是形成向上彎曲的構造,這樣向上的構造就會變成山谷,然后播放自己小組制作的動畫。此時教師應該提出質疑:為什么背斜向上彎曲就會形成山谷。由于學生對其中的具體過程沒有解釋清楚,教師可以讓學生小組成員現場思考,并詢問小組成員在合作過程中承擔的部分是什么,這有利于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項目過程中。如果小組成員得不到答案,教師可以引導:背斜向上彎曲擠壓,形成凸起,然后在風化的作用下,凸起的部分會消失,從而形成了山谷。通過這樣的小組合作和教師的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會變得更加充實,學生對地質構造的各類地表形態(tài)形成原因就會有深刻的理解,學生的地理知識會變得更加扎實。
結語
高中地理是高中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相結合對于學生理解復雜的地理現象和規(guī)律,分析各個地理現象形成的過程,提升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知深度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結合也能激發(fā)學生在地理課堂上的興趣和好奇心,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地理素養(yǎng)。教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采用信息技術展開教學,這對提升課堂效率,提高學生地理課堂的參與度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曹靜靜.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融合研究[J]. 課程教育研究,2019(49).
[2]張新華.“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融合研究[J].新課程,2018(18):10.
作者簡介:陳長明,男,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