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知識教學本身具有多樣的教學職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考慮德育教學的因素,在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多樣科學的教學指導,學生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精神思想、文化內涵得以有效發(fā)展和樹立。高中語文是語文教學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學生的基本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已經初步形成,對語文課程的認識也更加多元,有了更強的獨立自主意識。教師需要在這一階段中注意對德育教學的有效滲透,促進學生養(yǎng)成積極的精神風貌和行為習慣,積極地應對人生的重要挑戰(zhàn)。
【關鍵詞】高中語文;德育滲透;應用分析;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21-019-02
【本文著錄格式】張賽花.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課外語文,2021,20(21):19-20.
引言
語文德育滲透教學中教師尤其需要關注自身的教學方法和措施。高中學生延續(xù)了一定叛逆心理,且新的學習環(huán)境以及緊張的學習氛圍,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傳統教學中語文教師的德育滲透教學容易陷入極端,導致學生對語文德育教學存在比較負面的評價。對此在新的教學時期,教師需要對潤物細無聲的理念進行積極的研究,保證德育理念教學發(fā)揮更多正向效果和價值,促使通過對語文課程的學習保持樂觀的思想、親社會行為、規(guī)則意識等,使學生獲得進步的心靈歷練和成長。
一、傳統高中語文德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缺乏責任感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由于其他課業(yè)方面的壓力,學生對語文課程的關注度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語文課程更多成為“口水”課程,教師在課堂教學投入的精力不足,教學過程有“對牛彈琴”的問題,有自說自話的趨勢,導致學生對語文課程愈發(fā)輕視,教師在教學中發(fā)揮的作用有限。在德育教學方面,學生對教師可能產生一定的消極對抗心理,教師的德育教學發(fā)揮不了應有的效果,使德育滲透陷入僵局。
(二)教師教學中說教內容較多
在高中教學階段,學生的內在思想逐步成熟,但仍缺乏實際的生活閱歷和經驗,因此在諸多問題上顯出稚嫩和成熟兼具的特點。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依據自身的社會閱歷對學生進行說教式的講學,在起初階段可能發(fā)揮一定的良性效果,但長期教學中學生會逐步感到厭煩,最終和教師形成鮮明對立。此外說教式教學意味著師生之間不能進行平等的溝通和交流,部分教師在德育教學中有高高在上的態(tài)度,學生的個人想法得不到有效表達,對教師的認同度較低,使教師的德育教學大打折扣。
(三)教師對學生存有偏見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個人的教學行為對德育教學的效果有著莫大的影響。部分教師在教學中總是找固定的幾個學生回答問題,對部分學生存在隱性的歧視行為,在教學中考慮的“課外因素”較多,使學生對教師有“鄙夷”的態(tài)度,導致學生對教師的好感度降低。這樣即使教師說的德育教學內容再優(yōu)美動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四)教師對學生的狀態(tài)不了解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個人問題、個性能力做到充分了解,再對癥下藥以德育理念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引導,促使教師的教學方法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充分體現人性光輝。在實踐教學中,語文教師和學生接觸的機會有限,加上教師缺乏進行課外調查的意愿,使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較低。教師主觀的教學理念容易和學生的行為和思想形成反差,這樣教師的德育教學如同隔靴搔癢,對學生起到的引導作用有限。
(五)教師對德育教學不了解
在德育滲透教學中,部分教師對德育教學的認知比較模糊,在語文教學中缺乏合理的計劃和策略。德育教學內容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和主觀特點,使德育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學生對德育仍保有傳統的理念,對公共道德有抵觸和叛逆情緒。對此教師需要讓德育教學內容更接地氣,保持系統科學合理性,使學生對德育教學內容保持客觀積極的判斷。
二、德育教學的主要內容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
在德育教學內容中,教師需要向學生樹立規(guī)則意識,使學生了解到一些規(guī)則不是通過“人情”“關系”就可以解決的。教師需要向學生輸出正向的規(guī)則意識,使學生保持底線思維,并借此發(fā)展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值得注意的是,規(guī)則的標準需要得到學生普遍的接受,主觀嚴苛的規(guī)則得不到學生的擁護,反而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語文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保持對規(guī)則的合理解釋和使用,保持寬容、平常心態(tài)。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親社會理念
在語文德育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親社會行為進行積極教導,使學生愿意為公共利益做出自身應有的貢獻。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用課文內容、現實生活案例、參加公益活動等多項措施,錘煉學生的基本公共道德意識,使學生對公共秩序保持服從和維護的基本判斷。
(三)培養(yǎng)學生的樂觀積極生活、學習態(tài)度
在德育滲透教學中,德育行為需要學生底層的心理支撐,才能長期有效存在。學生需要對生活、周圍環(huán)境、人際關系、未來發(fā)展等保持基本的樂觀態(tài)度,才能將道德標準付諸實踐。語文課堂教學中發(fā)揮的重要職能便是對學生積極心態(tài)的有效塑造,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文學的力量塑造學生的積極狀態(tài),使學生約束自己的行為,保持積極的精神風貌。
三、促進高中語文德育滲透教學有效開展的策略
(一)教師保持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路,堅持情感教學為引
在語文德育教學中,教師需要保持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路,以解決學生的思想和實際問題為出發(fā)點,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和溝通。在實踐教學中,教師“不經意”的關心交流,能夠更有效地激勵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做出積極的嘗試。此外教師需要減少在公開場合對學生的評議,注意保護學生的尊嚴和隱私,堅持公平教學的策略等,使學生的課堂焦慮情緒得到有效緩解,促進師生之間進行更積極有效的交流。最后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外在行為進行有效的觀察和分析,采取因材施教的德育教學措施,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困境,使德育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師樹立自身的德育教學形象
教師的形象對德育教學質量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需要在教學中保持基本的謹言慎行、表里如一的教學形象。保持教學過程合理正常地開展,使學生對教師的專業(yè)性和自律性保持認同和肯定,并在教師的引導、號召下,對自己的行為做出積極的調整。
(三)堅持滲透教學的措施,鼓勵學生自主得出德育結論
在高中德育滲透教學中,教師需要讓學生自主得出結論和看法,鼓勵學生大膽吐露自身的真實想法,使德育教學理念深入人心。例如在教學《家鄉(xiāng)文化生活》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析家庭教育中的尊卑有序是否在當代得到適用,自己和親人的關系怎么樣。學生可以適度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或者組成辯論小組進行討論,以此使學生對家庭親人關系做到更系統的分析和把控,促使學生在生活中做出積極的努力和嘗試。
(四)鼓勵學生閱讀課外名著文章
在高中語文德育教學中,課外閱讀教學對學生個人有著重要的啟發(fā)價值,使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認清生活現實,保持堅強自信,學會為人處世等。對此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課外閱讀書籍,使學生從文學中汲取精神力量,使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得到有效培養(yǎng)。例如《撒哈拉的故事》《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
(五)積極開展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
在高中語文德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語文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對客觀存在的道德問題做到更深刻地思考。如在教學《燭之武退秦師》中,教師可以對現代生活中的“肉食者鄙”的問題進行充分剖析,對社會現實問題進行有效的還原,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唯物主義價值理念,使學生更清晰地看待社會中紛擾的問題,并樹立健康積極的價值觀念。
(六)對課文教學內容進行歸納整理
在語文德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平鋪直敘地對課文中存在的德育理念進行整理。例如哪些課文提到了規(guī)則意識、哪些內容使人心情愉悅等。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課文中蘊含的德育理念進行寫作總結,鼓勵學生對自己的總結內容進行溫習,使學生的個人精神素養(yǎng)不斷發(fā)展。
(七)培養(yǎng)學校、班級德育文化氛圍
在德育教學中,教師需要顧及學生的從眾心理。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多樣的德育演講活動,建議學校多開展一些德育寫作征文活動,使學生的心理訴求能夠合理地表達,使校園中的德育文化氛圍有效樹立,促進學生德育意識的提升。
四、結語
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學對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做出積極、創(chuàng)新的嘗試,促使語文德育教學發(fā)揮多樣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加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z2).
[2]曾奕敏.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20(4).
作者簡介:張賽花,女,1985年生,本科,中教二級,高中語文教師,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