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奕
摘 要: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游戲是兒童的心理特征,游戲是兒童的工作,游戲是兒童的生命。”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小班幼兒年齡小,能力尚欠缺,對成人的依賴性強。因此,在展開游戲的進程中,教師對其的影響力可謂巨大,理論知識及教學經驗的豐富、環(huán)境材料的創(chuàng)建及提供,再加上有效的指導策略能更好地實現(xiàn)游戲的價值,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創(chuàng)造性游戲;幼兒;知識經驗;物質材料;指導策略
剛入園的小班幼兒年齡小,各方面能力較弱,對大人的依賴性很強,教師對幼兒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在游戲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好活動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者、材料的提供者以及活動的支持者,適當并有效地對幼兒進行指導和支持,激發(fā)幼兒主動探索世界的興趣,
并引導幼兒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成為游戲的主人,最終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
一、 豐富的環(huán)境材料是幼兒順利開展游戲的重要載體
《綱要》中明確指出“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游戲中的玩具和材料是幼兒游戲的物質基礎,幼兒往往是在玩具物品或材料的啟發(fā)下,產生聯(lián)想并產生參與游戲的興趣。環(huán)境、材料對小班幼兒游戲的影響更為直接。
(一)根據(jù)幼兒年齡特點,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游戲情境
根據(jù)幼兒年齡小、直觀形象思維的特點,筆者創(chuàng)設了一些貼近幼兒生活的游戲,他們分別是愛的小屋(四個娃娃家的總稱)、洗衣店、出租車及圖書吧、玩具總動員等等。在樂樂家(娃娃家),筆者與幼兒一同收集各種毛絨玩具、小搖籃(可用藤制的狗窩替代)、澡盆、靠墊、孩子們幼時的衣物、各種自制的食品蔬菜、媽媽、爸爸的生活用品如:包包、領帶等,幼兒根據(jù)所提供的物品和創(chuàng)設的溫馨家庭環(huán)境,猶如回到家中一般。使用這些“自用品”孩子可以在娃娃家模仿成人的言行舉止時更加得心應手。情境創(chuàng)設得形象又具體,幼兒更易投入角色游戲中,去演繹自己喜歡的角色。在洗衣店游戲中,提供刷卡收銀機、支付寶微信掃碼圖片、自制的燙衣板、大型洗衣機、衣架、熨斗等等,營造了良好的氛圍,讓洗衣店的工作人員能在“設施”齊全的工作條件下,為客人服務,同時讓顧客享受到上帝般的待遇。在小書屋中,與幼兒一同裝飾營造了溫馨的讀書環(huán)境:安靜舒適的寬大帳篷配上閱讀燈,富有童趣的卡通地墊、舒適松軟的靠墊。自制美觀的布制大書袋便于幼兒取放圖書,幼兒可以在愜意的環(huán)境中,懷著愉悅的心情看書,從書上的圖片獲得知識,開拓眼界。在玩具總動員游戲中,發(fā)動幼兒自帶了許多益智類可操作性強的玩具,并向大家簡單介紹每個玩具的玩法。游戲中幼兒自由選擇喜歡的玩具,在聽完服務員的介紹后,讓幼兒自己動手玩一玩,玩具大部分都是益智類和操作類的,孩子在一次次的游戲中,不但開動腦筋,還讓他們手指小肌肉群得到了鍛煉,動手能力也越來越強了。
(二)根據(jù)幼兒的游戲情況提供游戲材料
孩子性格各不相同,他們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就算是同年齡的幼兒,孩子與孩子之間都存在著認知與能力上的差異,且他們發(fā)展的速度也存在差異,如“娃娃家”主題游戲,是幼兒喜愛的永恒主題,但是他們在游戲中的表現(xiàn)是有差異的,這是由他們的發(fā)展水平和社會經驗所決定的。所以可以根據(jù)幼兒的能力、主題內容、游戲進程調整、增加游戲材料滿足小班幼兒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的心理特點。豐富多樣的游戲材料也保證了每個幼兒都能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中獲得發(fā)展。每次游戲開展后,筆者會反復斟酌,針對上次游戲開展時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相應的調整:首先,每次游戲開始前,與幼兒一同重溫各游戲主題的內容及玩法,從而保證每位幼兒都能在各游戲主題中“有事可做”。其次,為了避免幼兒在各游戲中穿梭,筆者會適時調整或增添豐富多樣的材料到各個游戲中。如:娃娃家是小班最喜歡的游戲,雖然開設了四個,但一開始去娃娃家的人數(shù)還是很多,幼兒間常常會為了爭當某一角色(爸爸、媽媽或寶寶)而發(fā)生小矛盾。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就在幾個娃娃家門前,各增加了三雙小腳印,也隱性地限定了玩的人數(shù)。漸漸地,幼兒自然而然明白如果游戲的人數(shù)多,可以自主選擇別的游戲。當筆者看到娃娃家的小朋友只是依賴那些廚具、菜品等游戲時,即與幼兒共同收集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如:舊報紙、包裝紙及泡沫、玉米粒、開心果殼等等,有了這些材料的支持,孩子們儼然有了小當家的樣子,他們自己制面條、包糖果餃子,游戲內容一下豐富了起來,幼兒動手能力也得以鍛煉,游戲的趣味性也大大提升。在對玩具總動員游戲主題不間斷觀察中,筆者發(fā)現(xiàn)幼兒對于玩具的興趣度和操作能力存在很大差異。這時需要進行不斷的改善,常換常新收集投放可以符合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游戲玩具,這樣更能適合動手能力發(fā)展水平參差不齊的幼兒們進行操作。在游戲中,孩子們玩得盡興,達到了每一幼兒自己的發(fā)展目標,他們了解游戲主題,更明白自己擅長什么,需要補足什么,幼兒游戲熱情高漲,已不同于剛接觸游戲時那樣茫然的情況了。
二、 有效的指導策略是提高幼兒游戲水平的關鍵
在幼兒進行游戲的過程中,教師找準自己的位置非常重要。在游戲中,教師的出現(xiàn)與介入要體現(xiàn)藝術性,即什么樣的角色介入是最自然的,既能達到預期的指導效果,又不影響孩子的游戲,所以教師有時是游戲的伙伴,有時是某個特定的角色,有時又是旁觀者,必要時還要充當調解員。
(一)指導策略之一:善于轉換角色
1. 教師成為幼兒游戲的觀察者、參與者
教師要準確地了解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需要和表現(xiàn),了解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是否為幼兒所喜歡,是否能促進幼兒的發(fā)展,不但要注意幼兒做了什么,更要了解幼兒是怎么做的。教師應是參與者,應表現(xiàn)出對活動的濃厚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這樣做可以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帶動幼兒融入游戲的情境中去。小班幼兒總喜歡成人和他們一起玩,而且易受大人的感染,針對不同的游戲,教師參與的方式也應有所不同:可以是平行、合作或者指導性的身份參與到游戲中。如:在“玩具總動員”游戲中,有一次當顧客(新增添了玩具“小老鼠的奶酪”,這是有關讓“奶酪盤”在放上大小各異奶酪后,保持平衡的動手操作玩具),由于服務員對于玩具的玩法還不太熟悉,在演示的時候總是失敗,讓顧客失望而去。筆者作為觀察者見此情景,及時參與到游戲中,教“服務員”一起練習玩具的玩法,不一會兒,在服務員的純熟演示下,小客人都爭著要玩“小老鼠的奶酪”,從而使游戲得以發(fā)展、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