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玉
【摘要】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改版為初中語文學習打開了一個新的思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八上第二單元為例,在明確了統(tǒng)編教材的指向性的基礎上,從確定任務、解讀教材、整合課程、組織活動、提升拓展等方面入手,探討“以讀帶寫,讀寫結合”的教學實踐,努力實現(xiàn)“高效課堂”。
【關鍵詞】初中語文;活動探究;單元教學;作文教學; 高效課堂
一、解讀教材
部編版教材的每單元的內(nèi)容都是具有很強的銜接性的,每個單元都由三個部分構成:閱讀—寫作—綜合性學習。像新聞章節(jié),則是以“任務一”“任務二”“任務三”的形式呈現(xiàn)。閱讀,是立足課本,通過對特定文體的學習,掌握閱讀方法,同時為接下來的寫作打下基礎。寫作,根據(jù)本單元文體的特點和寫作活動的要求,撰寫文章。綜合性學習,將語文學習從課內(nèi)拓展到課外,真正將語文生活化,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從“閱讀”——《藤野先生》《回憶我的母親》《列夫托爾斯泰》《美麗的顏色》四篇課文;寫作——學寫傳記;綜合性學習——人無信不立三個方面入手。通過解讀教材,這單元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如何抓住人物的特點,如何選取典型的事件來體現(xiàn)人物性格。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教材在編寫上從關注身邊的普通人——親人——名人三個層面展開,步步深入,讓學生從各個層面了解寫人的方法。這種編寫,非常適合對比閱讀,尤其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更是不錯的嘗試。
二、課題研究方法
(一)行動研究法
教師在每一個單元的教學實踐中認真地執(zhí)行了計劃、實施、觀察、反思四個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將每一單元的寫作教學進行反思和總結,逐步轉化的研究方法。在實踐過程中,我們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盡力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和諧、輕松、自然的氛圍,用親切、和諧的態(tài)度,帶給學生勇氣和信心。
(二)經(jīng)驗總結法
我們根據(jù)課題研究計劃,對各階段研究進行分析概括,揭示內(nèi)在聯(lián)系和規(guī)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高度,促進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最終形成比較科學的、系統(tǒng)的、行之有效的課堂案例,上升為教育理論和理性的教育觀念。
三、立足學情,探究意義,確定目標
新課標下,語文學習的要求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而傳統(tǒng)的“倒灌”式教學方式,使得語文課堂失去了活力,學生們也漸漸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改變單純的“倒灌”式學習模式,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迫在眉睫。另外,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必須強化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從“大語文”的視角出發(fā),整合教材,給學生構建一個學習體系,構建“高效課堂”。加之通過一年的學習,八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寫作表達的能力,但由于三點一線的學習,很多學生會忽視身邊的人和事,為此,筆者把本單元的目標稍微作了修改,變成“感悟溫情”,讓學生通過觀察身邊人來完成一篇習作。
四、課題研究主要過程
基于以上目標,筆者將八年級第二單元學習過程作如下整合:
(一)整合教材,延伸閱讀,實踐演練,分享展示
1.教材學習環(huán)節(jié)
從《藤野先生》學習如何從生活中的小事入手表現(xiàn)人物形象;從《列夫托爾斯泰》學習“欲揚先抑”的手法;自學《回憶我的母親》,學生自主探討,PPT展示。這樣設置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以致用。從對前面兩課的學習,把握體現(xiàn)人物性格的方法,通過學習,用到自己最熟悉的親情類文章上。當然,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進行一定的糾正、補充和總結,并進行一定的指導。
2.閱讀拓展環(huán)節(jié)
除了課內(nèi)文章的學習,要提高文學素養(yǎng),學生還必須了解更多的同類型文章的寫法,尤其一些名家名篇。因此,在拓展閱讀環(huán)節(jié),筆者安排學生去找尋“感悟親情”類的文章進行閱讀,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篇,可摘抄、可批注、可打印,并找出這篇中最喜歡的一段,在班級進行分享、評論,并進行朗讀,對于情節(jié)性比較強的還可以進行表演。
3.寫作實踐環(huán)節(jié)
如果說學習和閱讀是一種“輸入”,那么,寫作是最終的目的——“輸出”,因此,寫作是活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寫作是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相融合的體現(xiàn),目的是讓學生寫出自己真正想說的話。為此,根據(jù)本單元的教學,教師給出主題,讓學生圍繞“感悟溫情”來寫。為了不限制學生的思維,內(nèi)容可以是親情、友情、師長情或者對陌生人的感恩,這樣,學生思維會更加寬泛,有東西可寫,字數(shù)在500字以上。
4.賞評修改環(huán)節(jié)
為了讓我們的學習方法行之有效,也為了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寫作的熱情,賞評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首先,教師要先熟悉每個學生的作文,有個大概印象,知道他們主要的問題所在;其次,教師評選出一份最為典型的文章,進行評講;第三,小組合作,根據(jù)教師講解的內(nèi)容進行交流,修改組員作文。第四,找出一組學生進行展示成品,互相學習。第五,學生上交二稿,教師選出優(yōu)秀的作品進行打印,在班級展示。
(二)拓展學習,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習與生活結合
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除了課內(nèi)知識的學習,課外知識的補給也是非常重要的。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是“人無信不立”,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名人,拓展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知識庫。因此,教師讓學生課下搜集有關的名人講誠信的小故事,并打印出來張貼在教室的文化墻上。
這種研讀教材—整合教材—拓展學習—寫作實踐—賞評提高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tǒng)的“倒灌”式教學模式,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將“讀”“寫”貫穿了全文。在這種“以讀帶寫,讀寫結合”的學習方式下,提高了學生們的閱讀能力和作文水平,讓他們閱讀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從而提升自己的文學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
[3]陳恒舒.統(tǒng)編教材八年級教材解析[Z].廣州市初中語文新教材培訓資料,2018.
[4]向浩.統(tǒng)編版讀寫共生寫作日常課[M].花城出版社,2020.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