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鐵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淺層學習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在此情景下,深度學習應運而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采用“問題主題”的教學模式,是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有效方式。在以問題為主線的教學模式中,學生通過對問題的解決,能夠有效鍛煉和培養(yǎng)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溝通協(xié)作能力及反思能力。本文對深度學習背景下小學數學“問題主線”的教學模式進行了簡要分析,并對教學模式中相應的教學方法進行了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深度學習;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模式
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數學知識,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使學生深入了解知識,并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數學思維,進而提升數學學習效果[1]。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因地制宜地開展數學教學工作[2]。
在深度學習的背景下,教師通過“問題主線”的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串聯(lián)知識,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遷移;可以促進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實現(xiàn)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提升。
一、深度學習的概念
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在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的基礎上提出了深度學習的概念。隨著研究者對深度學習概念的不斷研究,我們認識到,其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設計具備一定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并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并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對相應問題信息進行整合,獲得新的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解決問題后會進行有效的反思,并且通過協(xié)作及溝通的方式對自身的學習策略進行調整,進而更好地掌握相應的知識。通過深度學習,學生還能夠將自己學習到的知識及技能進行有效的遷移運用,進一步了解問題的本質,從而提升學習效果。
二、深度學習背景下小學數學“問題主線”的教學模式
(一)把握核心內容,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數學學科的核心內容是保證深度學習順利進行的主要切入點,也是組織深度學習的有效載體。數學學科中的核心內容,主要是指數學學科中的關鍵內容,而關鍵內容是指能夠充分表現(xiàn)數學學科思維的知識。對于數學學科而言,其核心內容包括對數、符號及圖形的認識,以及對數的運算,對相關數據的收集和處理能力。在認識、運算及收集和處理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及比較,可以有效鍛煉自己的數學思維。通常,數學思維是能夠在相應的社會文化情境中進行鍛煉的。學生通過對相關知識的運用,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實現(xiàn)多角度的有效思考。因此,在深度學習背景下,在小學數學“問題主線”的教學模式中,為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在提出問題之前,教師一定要深度理解數學核心內容的本質,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xiàn)知識遷移,并能夠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促進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進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
(二)預設問題,擬定問題解決任務
深度學習背景下,在小學數學“問題主線”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師生、生生之間的溝通與協(xié)作。合作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鍛煉自身的溝通和協(xié)作能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合作學習的主要任務是對相應數學問題進行解決。在波利亞的研究中,一般將解題的過程分為理解問題、擬訂方案、執(zhí)行方案及回顧這四個步驟。其中,對問題的理解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猜想、理解、分析,在充分了解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解題習慣來預判學生的思考過程;然后設定相應的任務,其中包括個人任務和集體任務,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或者合作討論來完成對相關問題的解答;之后,教師通過有效的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困惑[3]。
例如,在小學數學“認識整時”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理解鐘面上數字的含義。鐘面上有12個數字,并且有短的時針和長的分針,但鐘面上并未標明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關系。如果教師預設問題,讓學生找到時針指向12時,分針的所在位置,學生可能會通過對時鐘教具的撥動來解決問題。這樣,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思考方式及行為模式來設定相應的個人任務和集體任務。個人任務為學生通過觀察鐘面特征,認真感受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關系;集體任務為讓學生通過討論來進一步認識什么是整時。在學習小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有效地完成相應的知識學習,并鍛煉自身的溝通及協(xié)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一定要明確并不是每個數學問題都可以設定相應的集體任務的,如對于圓柱的學習,就可以讓學生獨立解決相關問題。
(三)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批判思考
“問題主線”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往往可以采用多種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使其通過不同的學習方式及表達方式來進行數學學習。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對問題中的已知條件進行分析,還要確保所思考信息的可靠性;其次引導學生對相應問題的解決方法提出疑問,讓學生來選擇更加適合的解決方法;最后讓學生通過推理思考找到問題最優(yōu)解的邏輯推理方式[4]。
比如,在教學“概率”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問題,通過列舉、數列等方式來找到概率問題的解決方法。通過對不同方法的對比,學生可以充分鍛煉自身的思維能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方法,從而更好地掌握相應的概率知識。
(四)加強遷移訓練,拓展學生思維
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知識遷移的過程。過去的遷移理論研究更加注重對遷移形式的訓練,注重對同類內容中相同要素的聯(lián)系的理解及對相應原理的掌握,更關注的是學習的條件及遷移內容之間的相似性。當前的遷移理論研究更加注重不同情境中所存在的各種要素與整體情境之間的關系,更加強調學生對相應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教學問題與數學知識的本質聯(lián)系,然后引導學生在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的過程中更好地體會數學解題方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和作用,從而實現(xiàn)對學生思維的有效拓展。
(五)做好反思評價,提升教學效果
無論在“問題主線”的教學模式中,還是在其他數學教學模式中,學生解答了數學問題后,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做好對問題解決過程的反思。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相應知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進行反思和評價,修正學生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思考方式,進而提升學生深度學習的效率。
深度學習背景下的小學數學“問題主線”教學模式中,教師引導學生解決數學問題,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不斷修正自身思考方式,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優(yōu)方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并給學生設置相應的問題,讓學生進入問題情境中。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對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批判性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優(yōu)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問題的本質,完成對相關技能和知識的遷移應用,在面對新的問題時,能夠通過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從而有效拓展數學思維。最后,通過對整個過程的反思評價,學生能鞏固所學知識,進而實現(xiàn)學習效果的有效提升。
在深度學習背景下的小學數學“問題主線”教學模式中,教師預設問題,設置相應的任務,并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通過知識遷移訓練,能有效拓展學生思維;通過對問題解決過程的反思和評價,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從而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陳秀華.淺談以問題為導向的小學數學深度學習[J].課程教育研究,2019(42):156-157.
葉惠云.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J].福建教育,2018(31):39-40.
劉賢虎.基于深度學習的問題教學略論: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J].中國教師,2019(11):77-79.
寧俊玲.基于深度學習探討小學數學問題教學[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9(0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