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
摘要:美術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它在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受力和提高對美的審美能力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美的享受。如何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美術教育的最佳效果呢?設計一節(jié)美術課應該從頭開始到結尾、教師的語言引導、教具的制作、音樂的選擇配合,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受到熏陶。輕松愉快地接受美的知識,美的技能。中學美術課程進行了新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分幾個學習領域進一步明確了美術教學的方向,鮮明地提出發(fā)展學生的基本美術素質,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美術興趣,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審美能力?,F代中學生要充實自我的美術欣賞和審美評價,從而提高各個方面的知識能力。
關鍵詞:美術教學;審美評價;審美能力;繪畫欣賞
一、欣賞教學特征和審美評價的含義
我們在提高現代中學生的欣賞作品中的審美能力時,首先就要明白它們各自的含義?,F在有許多教師有這樣的體會,欣賞教學難于實踐教學,而現代作品欣賞則更難。這也許是因為在欣賞傳統的再現性作品,有關史料和作品內容豐富了教學內容,符合了學生追求現實意識和經驗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種課堂秩序和教學效果良好的假象。從而現代表現性作品欣賞的著眼點不能直接為日常意識所接受,學生一時無法超出現實經驗和欣賞習慣的局限,因而使教學活動的進行較為困難。對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體驗并不是日常意識和習慣所能企及的,審美意識的形成需要有個學習的過程。這并不是說對再現作品的欣賞不是一種審美意識的活動,但一個不具有較強審美意識的人,往往能欣賞前者而不能欣賞后者。而現在的的中學生對作品的欣賞都只是在于繪畫本來是不是好看或是像不像你所畫的哪個物品,當他們看高層次的繪畫時總是大有乘興而來、敗興而去的情緒。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使他們的評價標準尚未建立在審美價值的基礎上。當面對著新的審美現象時,其評價標準就失去了有效性。我們就可以從上面的情況中可以說明,從審美意識出發(fā)評價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發(fā)審美體驗的形式因素是個非常辣手的問題。一但我們認識到教學必須要達到這一目的時,那么再現性作品欣賞和表現性作品欣賞教學碰到的困難是相同的。
我們已經知道,欣賞教學具有三個主要功能——認識、教育、審美。然而,這個屬于審美范疇的教學離開了審美功能,專注與認識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賞教學的要求?假如我們我們觀察某件銅盔的金屬質感,能否成為幫助學生認識某種物理屬性的輔助教材;假如畫有講述的是某些倫理道德、社會思想和時代精神的內容,是否可以作為一種傳達思想觀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課的教學內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問,欣賞教學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許我們教學最終都是一種手段,所到達的目的并不僅僅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健康美好趣味,但通過藝術形式的直覺和感知審美體驗是欣賞教學的主要特征。從欣賞中不斷獲取多種功用是審美欣賞中附加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學科中偶爾得到一些類似藝術中審美感知的內容一樣也是附加的作用,并不是該教學的主要特征。
在我上欣賞課期間有許多學生提出來這樣一個疑問∶“畢加索”、“凡高”、“塞尚”他們的畫好在那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覺到了什么”或者是“說明了什么”等評價性的意見。那么在這里我們就要對作品作出審美評價就必須了解繪畫的價值是什么?對于這些學生有這樣的看法我作出了幾點分析:第一、是學生不了解這些作家在所處年代,在這個年代的繪畫趨勢。第二、學生不明白繪畫的中心思想以及表達現實意義。第三、他們?yōu)槭裁匆嬤@副畫,以什么樣的形式畫這副畫。學生只是簡單的明白這副畫一點也不像什么,甚至連畫的什么也不知道,只看到了上面五顏六色的色彩,而沒有看見隱藏著的價值是什么。所以審美價值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是具有客觀性的。那么審美評價是在美術欣賞中,對作品的審美感知具有社會功利性。所以要對作品作出評價就必須了解作品的價值。
二、在繪畫欣賞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方法
(一)通過對繪畫作品內容的欣賞學習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
在對繪畫作品內容的欣賞中,一般人認為再現性作品形式服務于內容,而表現性作品內容往往體現形式的本題之中。盡管二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任何繪畫都具有表現性的多重內容。在具象繪畫中,在現性內容處于顯處,而表現先內容處于隱處。如,達芬奇和丁拖萊拖所創(chuàng)作的《最后晚餐》,其再現性內容相同,但因形式處理(構圖、人物造型、透視等)不同,就有了隱藏著的另一種不同的內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給觀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試想,讓一個不知道此圣經故事的人去欣賞這副畫時就出現這樣的情況,達芬奇的畫透視焦點居中,呈一中對稱構圖,加之空間處理的平板裝飾性,給人一種平靜穩(wěn)定之感。在平靜中人物的動態(tài)變化,使畫面產生從靜到動、從安穩(wěn)向騷動之感,使觀者體驗到一種事物萌芽狀態(tài),但預示著即將來到的運動最普遍的經驗。而丁拖萊拖的畫,由于透視焦點偏向一邊,長形餐桌向縱向消失產生傾斜的縱深感。不對稱的畫面失去了穩(wěn)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因仰相互重疊,以及畫面上方飛動著的小天使,更加劇了動蕩不安的感覺,使觀者體驗到事物發(fā)展中矛盾對抗即將解體的一種普遍經驗。而在表現性繪畫中,表現內容處于顯處,再現性內容則相反。如蒙德里安的《百老匯的爵士音樂》,乍一看,使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理性秩序下的歡樂氣氛。這種錯落有致的點線面構成失去了顯示形象的支持,使我們首先感受而不是看到,事物在運動中處于一種均衡的網絡系統監(jiān)控下的普遍經驗。在冷色調中透出澄黃的直線;在線與線之間點綴著大小不一樣的深紅、深藍的色塊,仿佛象五線譜上的音符,給人一種機械性跳躍的節(jié)奏感。對這些表現性內容的體驗,只要放棄從畫中索取現實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然而,另一種再現性內容通過想象也時常從畫中顯現出來。如井字形的直線象街道、大小色塊象建筑物等。上面的舉例說明作品內容是學生審美評價必須認識到的,是認識于審美的基礎,了解作品內容就抓住了繪畫的精髓,那么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中對作品有大概的認識。
(二)通過對繪畫欣賞的形式分析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
在繪畫欣賞的形式這一階段的審美評價,需要我們把注意力比較長久的固定在作品上,并試圖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著的主要部分。如塞尚的《蘋果與桔子》,產生順暢、和諧及愉快情緒的形式機制是由那些主要成分造成的,線條是流暢的、形狀是柔滑圓潤的、色彩是暖調的;靜物在大面積白襯布映襯下,整個明度是高調的。構圖是由各個大小方向不一樣的三角形組成,變化而統一。桌面向左傾斜造成圓滑的果子不穩(wěn)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傾斜的果盆強力牽制下取得了平衡。這樣畫畫既有歡樂的動感,又有祥和穩(wěn)定的均衡感。但這些定性的分析必須后于學生的評價,教學應當首先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因為對形式因素的剖析是勝不過對形式的直覺,直覺是對形式全面綜合性感知,是動態(tài)的。而剖析是將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靜態(tài)的。在教學中,兩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們需要直覺形式,但不能把直覺神化。另一方面,直覺后的理性分析幫助我們了解所能直覺的東西是那些因素造成的。我們要求學生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盡管對形式的剖析會使欣賞失去了愉悅性,但對提高形式的直覺水平是極為重要的。“整個教學是一個從引導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環(huán)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使學生的直覺水平從感性階段發(fā)展到理性的高度。對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教學的重要部分已毋容置疑了,然而,對作品分析時所使用的語言、方法及教具還需要進一步。如在構圖分析時,可將相似和相反的作品進行比較,卡爾夫的《有銀水壺的景物》是一個“金字塔”形成的構圖與塞尚的景物畫不同,具有穩(wěn)重的矜持感。再如色彩分析,可以將色彩強烈的作品制成黑白燈片或教具畫進行對照,使學生體會色彩在畫中的作用。如果要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構圖的均衡作用,可以抽調畫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和形象進行實驗。這種視覺性教學對高中生來說,是不會感到枯燥和乏味的。當然,教具的設計必須是經濟又合理的。隨著教學不斷深入,形式的分析從籠統簡單向細微復雜發(fā)展可以說,對整體形式意味的感悟和對局部因素的體驗和剖析都具有生物學的意義。
(三)通過對繪畫作品內容和形式分析的關系來培養(yǎng)學生的評價能力
我們可以通過作品的內容來分析作品的美,同樣,形式的分析也需要通過明白作品的內容和中心思想。審美價值的客觀性并不排斥主題感受在審美現象上的多樣性。欣賞在主體參與下進行的,個人的視野和知識經驗決定了評價具有主觀的成分,這些成分就造成了欣賞活動的復雜性,也造成了評價難統一。教師在講解作品前,首先對自己的判斷從推測性語言引導學生去感知和評價作品。如,“我體驗到作品內容”和我“感覺到作品價值”等非定性語氣。使學生覺得教師評價也并非是權威的終極的。于是,學生也會進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映代表自己個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暫時的情緒和突變的東西,或是片面的判斷。將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判斷進行對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評價哪些方面符合多數人的意見。如此反復開展教學評價活動,使學生養(yǎng)成自覺驗證判斷,減少沖動的評價,使評價到達主客觀的統一。誠然,教師對作品的評價總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并在教學中表現為一種灌輸性。但任何評價都是對客體價值的主觀選擇和解釋。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灌輸”是疏通人性中共同的自由理性精神之渠道。一種培養(yǎng)審美鑒賞能力的教學,離開主體從個別至一般的評判過程,任何定性的灌輸有可能造成學生在欣賞上的敏感,即缺乏主見的個人談假象。這是教學的另一個偏頗之處。應該把內容和形式分析二者聯系溝通起來指導學生欣賞繪畫,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總之,使我們明白了欣賞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活動,提高學生審美評價能力也應該從多方面來著手。教學的開展都必須依據學生一階段的基礎,提出具體教學目標的側重點。盡管教學活動的各階段和各層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須圍繞著以提高學生對形式的審美感知水平和對形式意味的直覺能力為宗旨。對實際作品進行多層次的分析和審美評價,是達到這一宗旨的唯一途徑。好在開頭就是成功的一半,一節(jié)設計新穎的美術課,首先要把該節(jié)課的知識點結合到課題的設計中去,因為課題通常凝聚了它的中心和突出重點。那么我們要上好一節(jié)美術課就必須要讓學生懂得更深層次欣賞繪畫,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然后根據形象、生動的課題,層層展開。很自然地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到教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去。
參考文獻:
[1]高坤.繪畫欣賞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方法[J].新課程學習(綜合),2010(01):116.
[2]饒峰.如何在繪畫欣賞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A]. 中國教育教學叢書編委會.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3卷)[C].:中國教育教學叢書編委會,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