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裕興
摘 要:隨著現代科技的發(fā)展,人們的計算觀念發(fā)生改變。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估算是數學學習的必要技巧,估算能力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部分,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有助于提高其觀察能力,之前小學數學教學缺乏估算教學經驗,新課標加入估算為一線教師帶來新的挑戰(zhàn)。闡述小學數學教學培養(yǎng)學生估算能力的意義,提出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估算能力的方法,通過結合教材、日常生活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估算能力;計算教學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使用計算器等工具可直接得到結果。估算是生活中對某些結果的估計,對數學關系需要有良好的意識。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數學教育工作者提出加強對估算的學習。我國對精確計算重視度較高,1992年小學數學教學大綱首次加入估算內容。由于估算教學實施時間短,估算教學存在許多問題,所以,研究加強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一、小學數學估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估算教學中的問題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我國計算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對估算教學方法掌握不全面。對估算作用缺乏全面認識,多數教師不重視學生運用估算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數學估算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包括教師教學方法單一、與學生估算無憑據等問題[1]。調查發(fā)現學生運用估算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欠缺。大多數學生看到數學題后首先想到精確計算,很少有學生看到題目進行估算。大部分學生存在估算無憑據現象,學生完全沒有依據,一味瞎猜,估算沒有科學性。
2.估算能力培養(yǎng)問題分析
學生估算能力較差表現在對估算含義理解淺顯,第二學段學生估算策略相對豐富,小學生進行整數估算傾向于選擇加工過程簡單的估算策略。大部分學生習慣于精確計算,學生估算成績存在年級差異,學生出現精確計算犯錯率最高,由于學生數感較差。通過調查發(fā)現小學生估算能力薄弱,主要原因包括教材、教參內容設計欠缺,教師對估算教學要求把握不準。估算在數學教材中列舉估算方法較單一,當前教材、教參中缺少對估算作用、策略等問題的說明,部分教師未把握課標對估算教學的要求。教師忽視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yǎng),部分教師估算技能掌握不足。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yǎng)
估算在生活中廣泛應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能力具有重要意義[2]。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估算能力培養(yǎng)重視不足,導致學生估算缺乏科學性,不能掌握正確的估算方法,無法對問題快速估算,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建議優(yōu)化課程設置,重視加強學生估算意識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估算能力的發(fā)展。
1.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傳統教學中過于注重對正確結果的追求,要提高學生估算能力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計算,數學教師要將課堂知識延伸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掌握估算的技巧、方法。將生活元素加入估算能力培養(yǎng)中,如教材示例:書店小說零售價為20元,節(jié)日打8.9折,小明有18.5元,能否購買?通過估算得知小明可以買下此書。數學教學中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能力,要讓學生認識到估算的價值,如設計教學情境,展示海洋水族館圖片,觀眾席坐滿觀眾,要求學生估算觀眾人數,鍛煉學生的估算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
估算不是無根據的空想,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要結合教材展示正確的估算方法。教師可以向學生滲透估算思想,估算方法有近似估算法、規(guī)律估算法等。近似估算法是將兩個數整合成十的數的形式,教師設計問題將100粒綠豆作為1袋,10袋為1000粒,提問:如何分好10000粒綠豆?通過估算讓學生認識到10000的大小,培養(yǎng)學生對大數量的估算能力。估算具有可遵循的規(guī)律,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估算意識。如例題:果園中有梨樹262棵,梨樹、桃樹共550棵,梨樹比桃樹少51棵。引導學生用估算方法判斷題目正誤。
三、結語
估算是學生邏輯思維的凝結,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能力有利于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新課標頒布將估算能力作為培養(yǎng)學生數感的重要方面,實際教學中存在估算教學不受重視等問題,影響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估算能力培養(yǎng)對學生學習數學有很大影響,教師要將估算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估算的價值,通過創(chuàng)建實際場景,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能力。
參考文獻:
[1]東長香.基于數感培養(yǎng)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的實施[J].中國新通信,2020,22(12):175.
[2]謝秀蘭.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數學教學中估算的培養(yǎng)[J].華夏教師,2020,4(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