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衛(wèi)華
[摘 要]獨立思考是學生主體的表現,也是學生學會學習的特點之一。目前,在閱讀課堂上,打壓學生的思考興趣、忽視學生的思考活動經常出現。為此,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營造獨立思考的氣氛,并通過點撥、討論等途徑引導學生對文本的內容展開獨立思考,使他們獲得思考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閱讀教學;獨立思考;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10-0048-02
一、理念解讀獨立思考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獨立”的解釋為“不依靠他人”,對“思考”的解釋是“進行比較深刻、周到的思維活動”。可見,獨立思考是不依靠他人,自己進行的思維活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痹谡Z文課堂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獨立思考,以發(fā)展學生的感悟、想象、判斷、概括、批判等方面的思維能力。
一直以來,教育家們都在大聲疾呼要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葉圣陶先生認為:“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敝丶壗處熚簳蠋熣f:“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盡可能地讓學生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容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文本中去,對學習的知識和能力進行主動探索,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在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該得到尊重,教師應為學生營造獨立思考的學習氣氛,激發(fā)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和機會,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讀書、積累、感悟的圣地。
二、現狀點擊獨立思考
愛因斯坦說:“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不下決心培養(yǎng)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樂趣。發(fā)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yè)知識放在首位?!蹦俏覀兊恼Z文課堂是不是真的如此看重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呢?
現狀點擊1:思考興趣的打壓
我們來看三年級下冊《燕子》一文的教學片段:
師:現在請打開書,自由朗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課文從幾個方面介紹了燕子。
(學生圍繞自學提示,開始自主學習)
師:你們瞧,這就是我們熟悉的小燕子。誰來說說它是什么樣子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心理品質之一。這個片段的前半截教師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但是,仔細看后半部分,如果將教師要交流的問題和學生剛探究的問題進行比較,我們就會發(fā)現,教師完全忽視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結果,而是按自己要研究的問題展開教學,而這樣的脫節(jié)會讓學生無所適從。長此以往,學生獨立思考的興趣必然會消失。
現狀點擊2:思考能力的忽視
很多課堂會有這樣簡單的自學提示:“綠樹紅墻,碧波蕩漾,小船兒在水中輕輕飄蕩。此時‘我們在干些什么?心情怎樣呢?”
只有任務的下達,沒有方法的提示,學生從何處著手去思考感悟呢?如果一個問題確實具有獨立思考的價值,那么教師就應盡量讓問題的目標指向明確具體。
現狀點擊3:思考活動的缺失
在課堂教學中,以傾聽來代替思考是常見的學習現狀。教師把知識一味地灌輸給學生,只要求學生傾聽,而不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完全剝奪了他們思考的機會。語文課程改革強調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但教師強烈的自主意識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自主思考。教師滔滔不絕,用知識來轟炸學生,學生只能處在被動接受的位置。
關注學生獨立思考的教師不在少數,關注學生獨立思考的課堂也比比皆是,但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地認為所有的教師都認識到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并讓學生獨立思考。
三、實踐關注獨立思考
(一)以“引”導思考
語文新課標強調開放的課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的思維活躍,并獲得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的提高。獨立思考不是胡思亂想,要遵循正確的規(guī)律與方法。比如,在說理性文章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可圍繞作者的觀點、事例以及邏輯關系,進行獨立思考。這樣既使學生全神貫注,又能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yōu)橹鲃拥奶骄?,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安排了“猜測與推想”這一閱讀策略單元。在教學其中的《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課時,教師這樣引導學生體驗思考。
1.小貓與老屋部分,讀好對話
老屋為什么沒有倒下呢?打開課文,自由讀課文3~6小節(jié),邊讀邊想:發(fā)生了什么事,讓老屋沒有倒下。
2.母雞與老屋部分,對比情節(jié)
師:因為小貓的求助,老屋多站了一個晚上。跟小貓告別后,老屋又想倒下。它有沒有倒下呢?猜一猜。
你覺得老屋沒有倒下,理由是什么呢?你覺得老屋倒下了,你的依據又是什么?
那故事繼續(xù)發(fā)生,請你打開課文,再讀剩下的情節(jié),邊讀邊想:又發(fā)生了什么事,讓老屋又沒有倒下。
3.小蜘蛛與老屋部分,創(chuàng)意編寫
故事讀到到這兒,只有兩個相似的情節(jié),肯定不夠精彩,接下來還會發(fā)生什么呢?
大家猜了那么多,老師提供一個角色——小蜘蛛。拿出你的寫話紙,把你能想到的故事往下寫。
(在交流編寫的故事中,教師總結)
老師也覺得,他的故事編寫得很合理,跟前面的情節(jié)幾乎是一樣的:求助→答應幫助→然后感謝→在告別之后要倒下。想知道課文是怎么寫的嗎?我們繼續(xù)讀課文。有你們沒想到的情節(jié)嗎 ……
這樣的猜測與驗證把學生領進了思維的世界,他們從語言文字和生活經驗中尋找根據,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仔細分析故事的全過程。學生思維的發(fā)動機被啟動,他們猜測著推想著,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故事的情節(jié),感受了童話故事的精彩。在思考中學生感受閱讀的快樂,在探索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是在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中不斷發(fā)展起來。
(二)以“放”促思考
獨立思考的意義,不僅表現在結果上,更重要的是在獲取結果的過程中。學生深入文本咬文嚼字,使自己的知識、能力、思維以及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得到了提升。如,教學統編教材二年級下冊的《雷雨》一文時,在“精讀細品,感悟雨前”環(huán)節(jié),教師這樣放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默讀課文1~3自然段,圈畫課文所描寫的景物,邊讀邊想,眼前仿佛出現這些景物的畫面,也可以演一演這些景物是怎樣的。
學生埋頭讀書,如作者一般推敲文字,又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想象。經過這樣的獨立思考,最后的課堂生成令人欣喜。
如,對“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這句中“壓”一詞,學生不僅用動作演示對它的理解,而且還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描述了烏云壓頂的情景,感受到烏云又厚又低的特點。此時,教師及時追問:“抬頭看到這樣的烏云會有什么感受呢?”這樣使學生更加體會到了沉悶、不安的氣氛。
在教學中,教師大膽放手,鼓勵學生獨立自學,使學生真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自主學習的過程,學生最清楚什么樣的學習方式最適合自己,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樣的知識。
(三)以“議”激思考
統編教材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五》的“和大人一起讀”欄目有《狐貍和烏鴉》這個故事。在學生交流完“狐貍把烏鴉的肉騙到手后逃跑”這一環(huán)節(jié)后,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對這只狐貍有什么看法?”
生1:這只狐貍很聰明……
師:大家覺得這個小朋友的想法對不對?
生2:不對,這不是聰明,是狡猾。肉是烏鴉辛辛苦苦從老遠的地方找來的,而狐貍卻把它騙走了,這是不好的。
生3:我也認為他說得不對……
師:(向生1)你現在有什么想法?
生1:嗯,我也覺得烏鴉是狡猾而不是聰明,聰明應該是用來做對的事情的。
在這個案例中,學生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但是背離了文本的價值取向。教師沒有給予否定,而是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都在進行思考,一方在尋找有力的理由說服另一方,而另一方在分析比較后改變了自己的觀點,領悟并接受了文本的價值取向,獲得了對文本的正確認知。
語文課堂上的討論應把語言文字的理解同思維訓練密切結合起來,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目的。討論的基礎是觀點之間的不同,它能引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激發(fā)學生對教材的深入理解,同時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為了切實地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我們要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并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的方向,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