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繼霞
摘 要:在幼兒啟蒙階段,教師應注重其這一階段的教學內容應以引導幼兒養(yǎng)成良好認知與理解為教學方向。而眾多教學模式中,師幼互動作為其中能夠切實增加學生體驗的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幫助幼兒進行學習。為幫助幼兒教育工作開展得更為順利,加強對幼兒區(qū)域活動中的師幼互動研究,成為幼兒教育的最好方式,就幼兒園區(qū)域活動中的師幼互動、促進幼兒發(fā)展為方向展開討論。
關鍵詞:幼兒園區(qū)域活動;師幼互動;現(xiàn)狀分析;策略研究
伴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發(fā)展,新課改中要求教師能夠交還課堂教學主體,成為學生的支持者、引導者。通過不斷構建科學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所謂師幼互動,是指教師能與幼兒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相互影響,而這一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有效培養(yǎng)幼兒動手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根據(jù)個體差異性制定相應的區(qū)域活動,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意師幼互動的有效性。
一、師幼互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幼兒園教學中提升學生語言能力是教學中的重點。學生在愉悅、輕松的上課環(huán)境中應該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如故事與詩歌的教學活動、論述活動,以及故事繪本活動,學生在課堂上要主動學習。在教學中教師一直都以自己為主體講述課程,這樣的教學方法極大地損害了幼兒的主體地位,即教師在課堂上單方面與學生溝通,甚至教師控制著整個課程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次數(shù),幼兒在教師的暗示下,決定是否配合教師。教師在上課中往往會采用訓斥的方法,保證課堂紀律。在這種情況下,幼兒的話語得不到充分發(fā)揮,師生之間的互動應是雙方面的,在教師制定教學目標時,也不能用威嚴讓幼兒閉嘴,這樣不僅讓他們失去勇氣,也無法提升他們的自信心。
二、幼兒園區(qū)域活動中師幼互動策略研究
(一)提升師幼的互動深度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教師應在教學中切實了解幼兒的學習需求,在遇到幼兒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時,及時提供幫助,讓學生與教師間的互動時機與方式都能得到控制。在幼兒教學的重要階段,幼兒的互動應該是教師關心的重點,在每一次教學實踐中,不斷提升教師與學生的知識水平。同時教師應該時刻關注每一位同學,在提高互動頻率、互動品質的基礎上,對單一學生進行互動,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確保那些不善表達的學生也能參與到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中來。
(二)充分提高教學支持
在教師與幼兒的互動當中,教師應注重對不同學生進行充分的關注與回應,教學活動中幼兒的情感與需求是提升師生互動教學的最佳方式,教師應該與幼兒的關注點保持相同,這樣才有利于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在抓住機會啟發(fā)幼兒的溝通能力與思維能力時,應該時刻注意互動方式不只是問和答,應充分利用其他互動方式,擴充學生語言、詞匯及情感反饋。教師在不斷持續(xù)的師生互動教學當中,應該仔細傾聽并幫助幼兒更好地進行表達,這不光可以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還可以讓學生有更高水平發(fā)展的反饋,讓幼兒能在教學中獲得最大程度的培養(yǎng)。在以情感為前提下的教學方式中,不光強調幼兒的情感投入,雙方都能有更好的互動體驗,在嘗試不同方式的互動教學時,雙方都能感受到包容、理解、信任、人道,雙方共同受到激勵、鼓舞和指導。師幼之間的互動應該沒有話語霸權、人格歧視和思想壓迫,形成積極情感體驗的同時,只有在有情感、公平情境的對話中,幼兒才能得到全方位的發(fā)展。
在幼兒階段,學生的思維相對活躍,在其價值觀念中,還不具備一定的邏輯性。幼兒的思維藝術性大多可以由游戲所引發(fā),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教師能夠積極引導,使學生能夠在教師構建的情景活動中,以交流為媒介進行教學,在突出學生主體教育地位后,提高整體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春燕.幼兒教育所的價值取向院幼兒教育與生活的融合[J].學前教育研究,2001(5).
[2]馮曉霞.構建21世紀的中國幼兒園課程要幼兒主體性發(fā)展課程思考[J].教育科學研究,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