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成丞
摘 要:在學習過程中,自學能力非常重要。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助于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教師可以從培養(yǎng)學生的課前預習能力、使用字典及詞典的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課后復習能力、獨立完成作業(yè)的能力入手,幫助學生提高語文自學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自學能力;培養(yǎng);目標;途徑
中圖分類號:G421;G62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0-0064-02
在學習過程中,自學能力非常重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本文簡要分析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意義,探究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及途徑。
一、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意義
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能夠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自主思考和探究掌握學習內容,更容易提高學習效率,更有利于實現(xiàn)知識的內化和能力的提升。青少年階段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時期,在此階段學生若能實現(xiàn)自主學習,形成較強的自學能力,則能對今后的學習、成長和發(fā)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培養(yǎng)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目標及途徑
1.培養(yǎng)學生的課前預習能力
課前預習,是提高學生課堂學習參與度和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課前預習能力,教師就應教會學生以下預習方法。其一,在自主閱讀文本期間,可使用鉛筆畫出生字及無法理解的內容;其二,將文本中的生字詞記錄下來,并通過查字典了解其含義;其三,對文本進行分層、分段,可以運用文本中的話或自己的語言總結文本內容;其四,將自主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無法自主解答的問題記錄下來,以備在課堂上帶著疑問聽課,或者向教師請教。這樣,學生就能對課堂產生強烈的期待,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過程中。例如,預習部編版六年級教材中的《好的故事》一文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以將自己難以理解的內容標注出來,如“現(xiàn)在我所見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統(tǒng)在上面交錯,織成一篇,永是生動,永是展開,我看不見這一篇的結束”。這段話比較難理解,學生可以將其標注出來,并試著加以分析,將自己的思路記錄下來。在課堂上教師講解時,學生可以與教師給出的答案進行對比,以驗證自己的思路,明確自身的不足。
2.培養(yǎng)學生使用字典及詞典的能力
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就要讓學生學會使用字典及詞典。字典及詞典是語文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是學生可以隨時“請教的老師”。教師應教會學生查字典的方法,如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數(shù)筆畫查字法。這樣,學生就能了解字詞的含義,進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其一,在聽說讀寫練習期間,學生遇到不認識或不懂的字詞,可以先標注出來,再繼續(xù)閱讀,以免影響對文本整體結構及內容的感知。其二,學生可以借助字典查找所標注的字詞,了解其音形義。其三,學生了解該字詞的讀音及含義后,將其放入所對應的語句,并聯(lián)系上下文,分析其在特定語言環(huán)境下所表達的含義,這樣不僅能對課文有完整的理解,還能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使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主旨。其四,同一字詞往往有不同的含義,學生在掌握其在本篇文本中的釋義基礎上,還要了解其他釋義,以拓展語言文字知識。例如,在部編版一年級語文課本中,最后面有常用偏旁名稱表,此表能夠幫助學生通過偏旁部首查字典。但一年級學生往往不能掌握漢字結構,不懂偏旁部首。因此,教師應注重在日常教學中的滲透,教授字詞時加入對漢字結構及偏旁部首的講解。如在《小蝸?!芬晃闹?,學生需要掌握“媽”字,教師便可以帶領學生一筆一畫地書寫,使學生掌握其筆順,并了解其為左右結構,偏旁為“女”。這樣,便能教會學生查字典,為學生自學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3.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就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提高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和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若想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就要借助教學內容本身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以課后習題為引子,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通過課后習題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原因在于課后習題往往反映了文章的精華,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的文本閱讀,梳理和整合重難點內容。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做好“引導者”及“組織者”,摒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采取“引導式”及“啟發(fā)式”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掌握思考的方法,進而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具體而言,教師應引導學生做到以下五點。其一,認真閱讀。通過認真閱讀文本,學生能夠讀懂字詞、句子、段落及全文,能夠掌握文本內容及思想。其二,深入分析。閱讀完文本后,學生應對其進行總結分析,明確文本所寫的內容及其采取了何種寫作方式,此種方式有何作用,等等。其三,準確判斷??偨Y完文本后,學生應根據(jù)課后問題加以分析,掌握作者敘述的思路。其四,信息整合。學生需將所掌握的內容進行整合,并合理概括,進一步分析,得出文本主旨。其五,課后小結。學習完文本后,學生應該對自己的收獲進行總結,包括感受心得、學習方法等。例如,部編版三年級教材中《灰雀》一文的課后習題是:“默讀課文,想一想,列寧和小男孩在對話的時候,他們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另一道習題是:“從哪里能看出列寧和小男孩喜愛灰雀?”為了讓學生能夠積極思考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文本前先看看課后習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這樣,學生就能明確課文的重點內容。
4.培養(yǎng)學生的課后復習能力
語文學習需要學生通過課后自主復習來加深印象,否則學生容易對所學內容逐漸喪失印象。因此,學生在課后應及時復習,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學生需要從最基本的字詞開始,由點及面,進行整句、段、全篇的復習,采取階梯式的推進方式。同時,還要進行知識點的總結,以保證對整篇文章的理解。學生可以制訂具體的復習計劃,并嚴格按照計劃復習,拓展學習的廣度與深度,達到吃透文本的目的。例如,學習完部編版四年級教材中的《觀潮》一文后,學生可以針對教師在課堂上給出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同時結合課后習題進行分析,以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如課后習題是:“文章以何種順序描寫錢塘江大潮?”對此,學生可以通讀全文并回憶課堂上教師講解的內容,這有助于學生掌握描寫景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