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琳
摘要:高校思政課實踐主要是指思政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從所開展的思想政治教學內容出發(fā),按照思想政治工作相關規(guī)律,運用多樣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使高校思政課程更加順利地開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但是,從現(xiàn)實情況來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在開展思想政治實踐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說沒有準確地進行定位、所開展的教學評價并不合理等,這并不利于思想課發(fā)揮最大化的作用,達成立德樹人目標。為此,必須要采取措施進行改善。本篇文章對于高校思政實踐教學進行了簡要介紹,分析了高校思政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其進行探索實踐的措施,希望能夠為高校思政課程的順利開展提供支持。
關鍵詞:立德樹人 目標 高校思政課 探索 實踐
從當前的情況來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新時代對于高校思政教學有了新的要求,需要其對于教學觀念進行創(chuàng)新,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培養(yǎng)學生,提升其思想道德修養(yǎng),確保學生能夠通過思想政治學習,對于所學的知識進行應用,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社會進一步發(fā)展提供服務。
一、高校思政實踐教學
目前,高校思政實踐教學尚未形成明確的定義。部分學者認為高校思政實踐課程最重要的是脫離課堂,進行社會實踐,使學生獲得更加真實的感悟。這一觀點是從教學場地出發(fā)的,內涵較為狹隘。
部分學者認為高校思政實踐教學主要是具有社會實踐性內涵的教學,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打破了課內和課外的界限。使所有思想政治相關的內容都成為高校思政實踐課程。這從某種角度來說,忽略了高校思政實踐教學的界限。
部分學者認為高校思政實踐教學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學的引導下,進行一系列的實際操作,比如閱讀相關書籍、組織討論、公益活動等,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從而帶給學生更加豐富的人生體驗。這一觀點將學生需要進行的實踐活動列為了思政實踐教學,增加了思想實踐教學的內涵。
部分學者認為高校思政實踐教學應該將教材內容作為立足點,在教材的指引下開展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實踐。這一觀點將教材作為主要內容,相比較而言科學性較強。
二、高校思政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于高校思政實踐教學的認識較為片面
思政課對于立德樹人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能夠傳播毛澤東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使當代大學生堅持四個自信,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新時代的傳播者,嚴格地要求自己,規(guī)范言行。而這既需要學生具有較為豐富的思想政治相關知識,也需要有足夠的實踐經歷。但是,目前仍然有三分之一左右的高校并沒有認識到思想政治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為其在思政教學中是可有可無的,這并不利于高校思政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
(二)所制定的教學目標沒有從系統(tǒng)的角度進行分析
思政課程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有著較為緊密地關聯(lián),缺一不可,能夠為思政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提供支持。但是,從現(xiàn)實情況來進行分析,高校開展思政教學的過程中,課程安排并不是非常合理,重理論輕實踐、重實踐輕理論等情況較為普遍。這并不利于達成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目標。為此,有關部門必須要科學合理地進行分析,統(tǒng)籌規(guī)劃,明確思政實踐教學體系需要達成的目標、教學內容。
(三)開展的考核評價并不科學
在進行思政實踐教學時,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對于彼此進行評價。但是,從現(xiàn)實情況來進行分析,目前高校在進行評價的過程中較為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以及獲得的學習成果,并不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于教師的評價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就導致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并不關注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實踐能力以及情感等。并且,所進行的評價一般都是在學期末開展,過于重視結果,忽略了過程,所開展的考核評價并不科學合理。
三、立德樹人目標下高校思政課的探索與實踐措施
(一)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導
第一,做好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著較為緊密地關聯(lián),能夠為人才的發(fā)展提供支持。為此,必須要對于理想信息教育提供支持。特別是在政治、經濟、文化全球一體化趨勢越發(fā)明顯的現(xiàn)代,我國的信息越發(fā)多元化,大學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文化的沖擊,這一情況下,必須要對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推動大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使大學生能夠在黨的領導下,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添磚加瓦。第二,要重視德育教育。道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人們今后的發(fā)展方向,對于個人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將理論知識和現(xiàn)實實踐相聯(lián)系,可以使學生更加的誠信、學會感恩和珍惜,嚴格地要求自己,使學生對于社會產生認同感,更加負責。第三,對于學生進行民族和時代精神教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對于民族和國家的發(fā)展是非常關鍵的,能夠為我國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動力。當今世界的變化較為迅速,我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想要在文化競爭中獲得優(yōu)勢,就必須要增強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對于傳統(tǒng)文化進行傳承,使學生為社會主義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更加地熱愛自己的祖國。
(二)對于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
第一,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如果在進行思政教學的過程中無法和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通,就很難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單調無趣的教學方式不但會阻礙教學內容的傳遞,更沒有考慮到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在高校思政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對于學生予以充分尊重,鼓勵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運用多樣化的方式進行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合理的對于案例進行應用,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適宜的學習氛圍,使抽象的知識變?yōu)榫唧w內容,降低學習的內容,并主動地和學生進行溝通、互動,使學生感受到思政學習的快樂。
第二,發(fā)掘思政教學資源。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到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選擇一些學生可以接受并產生興趣的方式對于學生進行教學。比如,借助微博、貼吧、微信等途徑進行思想政治教學,使思想政治教學可以更加與時俱進的開展。在進行思政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不同類型的內容,滿足不同學生多樣化的需要。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教師應該及時地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幫助學生解決疑問,借助于網絡平臺,使思政教育更加的行之有效,達成立德樹人目標。
第三,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遇到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學習信息。舉辦不同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將理性思維和感性情感相結合,使學生在生活中掌握更多思政知識,分析當前的時事熱點,并將其和課堂中所學的知識相結合,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印象,明確高校思政教學開展的意義。社會實踐是思政課堂的進一步發(fā)展,可以使學生對于當前社會和我國情況有所認識,更加地認可社會,充分發(fā)揮高校思政教學的作用。
(三)提升教師的專業(yè)水平
教師對于思政教學的開展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想要達成立德樹人目標,教師就必須要有師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素養(yǎng)。
教師要具有專業(yè)技巧,對于學生予以關愛。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既要有充足的專業(yè)知識和技巧為教學的開展提供支持,確保學生能夠通過學習了解政治、文化、經濟相關的知識。還要合理的對于教學語言進行運用,使教學更具有趣味性,引導學生,降低學習難度。此外,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還應該保持自己對于思政教學的熱愛,對于學生予以關心和愛護。只有教師關心學生,才能夠從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和學生成為朋友,獲得學生的信任,提高思政教學的效果。
(四)營造適宜的教學氛圍
想要使立德樹人這一教學目標得到實現(xiàn),在進行思政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就必須要營造適宜的教學氛圍,確保思政實踐教學能夠順利地開展,真正的發(fā)揮作用。第一,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教師在進行思政實踐教學,組織學生進行實踐的過程中,可以借助于校園建筑,對于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感受到學校的厚重歷史和辦學理念,在感染下更加投入的參與學習。第二,做好學風建設。高校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學風建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能夠對于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產生影響。學風建設不僅僅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構成,還需要長期不斷的開展,難度比較高。思政實踐大部分都以班級為主體開展,只有班風優(yōu)秀、學習氛圍濃郁的班級才能夠對于學生產生影響,使班級內部的學生更加團結一致,共同進取。需要注意的是,對于班風進行建設并不是短期就能夠完成的任務,需要長期開展,為此,應該制定相關的制度規(guī)范,確保學生能夠嚴格地要求自己。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開展一些和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主題教育,為班風建設提供支持。
四、總結
根據(jù)上文來進行分析,目前高校思政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導致思政教學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不利于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xiàn)。為此,教師應該改善教學措施,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使學生能夠對于所學的知識進行運用,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使學生成為思想水平較高的綜合型人才,為社會的發(fā)展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蔡明干.論新媒體時代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走向[J].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9,28(04)
[2]黃寶成,周育國.守正創(chuàng)新: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建設的內在力量[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0,34(10)
[3]游昀之.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素質建設若干問題的反思[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20,23(05)
[4]任兆妮.“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發(fā)展脈絡及其內涵研究[J].南方論刊,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