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 姬夢雨 徐慶宇
摘要:隨著新潮文化的興起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代化高科技的大劇院逐漸取代了勾欄瓦舍出將入相的戲臺,傳統(tǒng)藝術的光芒漸漸黯淡,瀕臨傳承絕境。黃梅戲這一民族傳統(tǒng)藝術正是處于這一逆境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之一,隨著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大眾傳媒時代的到來和數字新媒體平臺的發(fā)展,黃梅戲面臨著一個重要選擇,是順應大環(huán)境抓住時機面向大眾進一步豐富發(fā)展還是漸漸被遺忘而進入博物館。本文基于黃梅戲的發(fā)展和現狀介紹,為了讓黃梅戲可以不被當代人遺忘而傳承無望,對其“互聯網+非遺”發(fā)展模式探究。
關鍵詞:黃梅戲;互聯網;發(fā)展模式
一、引言
黃梅戲是一種足以作為安徽代名詞的特色地方戲曲劇種,更是全國聞名、歷史悠久的大劇種之一。黃梅戲是一種十分具有欣賞價值的藝術形式,其影響力極為廣泛,廣受關注,參與度高,講究唱腔唯美、身段優(yōu)美,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與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面臨的處境一樣,黃梅戲在現在這個互聯網信息技術發(fā)展迅速、現代化程度高、新潮流文化方興未艾的時代,其現狀不容樂觀,面臨著傳承危機。盡管隨著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大力支持,黃梅戲在最近幾年也有所發(fā)展,但是尚沒有總結出一個適應現今時代的發(fā)展模式。眾所周知,“互聯網+”時代是一個信息極度泛濫的時代,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認識到了抓住“互聯網+”機會的重要性,不可固步自封,也采取了眾多的措施,黃梅戲也不例外。[1]但是互聯網既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挑戰(zhàn),黃梅戲為了發(fā)展,順應潮流也做出了一系列舉措以抓住互聯網機會,比如設立公眾號、網站、微博等,但是效果差強人意。因此本文將對黃梅戲的“互聯網+非遺”發(fā)展模式進行探究,以希冀黃梅戲這一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至于在時代的浪潮中被淹沒,可以乘風破浪地更好發(fā)展。
二、黃梅戲的發(fā)展與現狀
黃梅戲與京劇、評劇、豫劇、越劇合稱為中國戲曲五大劇種,于唐代起源于湖北黃梅縣,最初被稱為采茶調。后來在安徽安慶市逐漸發(fā)展成型,并因其表演內容質樸細致接近生活、唱腔淳樸流暢、表現力豐富、抒情明快、身段優(yōu)美的特色開始逐漸流傳,發(fā)展迅速,廣受喜愛。新中國成立后,由嚴鳳英,王少舫主演的《天仙配》一舉成名,讓人們認識到了黃梅戲文化,黃梅戲開始登上銀屏,舉國聞名的同時在海內外也享有美譽。黃梅戲產生于舞臺、立足于舞臺、發(fā)展于舞臺,之后隨著電影藝術和廣播藝術對于黃梅戲的傳播,開啟了其發(fā)展的輝煌時代。后來又有黃新德、吳瓊、韓再芬等藝術家接過黃梅戲傳承的旗幟,不斷推陳出新,使得黃梅戲在全國眾多地方戲曲中獨樹一幟,成為最受歡迎的劇種之一。[2] 后來隨著國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黃梅戲經國務院的批準于2006年5月20日,成為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一員。
然而隨著時代更迭,黃梅戲的處境開始變得艱難,流行區(qū)域也開始萎縮,與大多數的非物質文化遺傳一樣都需要依靠國家和政府的支持才能得以維持和發(fā)展。首先,其依靠電視和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方式在現如今新媒體發(fā)展迅速的信息時代受眾有限,形式不夠具有吸引力,不足以滿足黃梅戲更深度更廣泛地傳播。[3]其次,黃梅戲面臨著人才青黃不接的現狀,由于現代社會巨大的就業(yè)壓力和黃梅戲傳承經濟效益不高,不足以吸引和留住年輕人;同時已學習黃梅戲的年輕成員迫于生活壓力和對前景的憂慮也會動搖學習的念頭,不能堅持下去。再者,黃梅戲的演唱方式有主腔、花腔和三腔三種,三種唱腔各具特色,具有調式豐富、表意質樸、節(jié)奏明快優(yōu)美的共同特點,但是要掌握這三種唱腔難度較大,專業(yè)性強。此外,黃梅戲單一的傳統(tǒng)表演模式已不具有足夠的吸引力,難以在年輕人中發(fā)展受眾。
三、黃梅戲在“互聯網+”時代的探索剖析
“互聯網+”時代其實是一個有利于信息傳播的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想在如今這個文化繁榮的時代繼續(xù)發(fā)展就必須要利用好互聯網這個媒介。自然,黃梅戲的傳承者也做出了不少的嘗試,但是效果卻不是很好,對其發(fā)展困境進行剖析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網絡化”意識淡薄。以安慶黃梅戲劇院為例,為了順應時代潮流、緊跟時代步伐,劇院開通了公眾號,建立了自己的網站?,F在關于黃梅戲的公眾號也較多,網絡信息更是不計其數,但是在網絡化維護和推廣的過程中,并沒有充分抓住網絡特點。沒有及時、規(guī)律、頻繁、科學地更新信息的同時,也沒有及時在抖音、快手等新興平臺上進行嘗試,或者更新內容的閱讀量低,內容不具有吸引力,沒有在網絡推廣上展現自己特色的同時,吸引用戶,因此成效不容樂觀。
第二,受眾分流,觀眾流失嚴重。
盡管“互聯網+”時代是個信息時代,人們可以很容易接受各種信息,但是由于不同群體的信息選擇偏好會產生受眾分流。黃梅戲的觀眾主要以40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為主,具有觀眾老齡化趨勢;其次,人們主要通過現場演出的方式了解到黃梅戲,電子媒介這一方式尚未占據市場,這與當前這個信息時代的傳播方式不符;再者,經常觀看黃梅戲的觀眾并不多,這與其未在互聯網上傳播的劣勢有關;最后,觀眾中以具有較高精神文化追求的較高學歷層次觀眾和受黃梅戲長期熏陶的較低學歷中老年人呈兩極分化,大學生群體所占比例不高。
第三,內容和形式的創(chuàng)新力度不夠。
在如今這個信息冗雜的時代,新媒體的發(fā)展速度極快,如何以內容抓住觀眾是現如今的各種媒體成功的關鍵。黃梅戲在歷朝歷代、長年累月的發(fā)展中,有許多經典劇目如《天仙配》《女駙馬》《大清名相》和《杜十娘》,曾經廣受歡迎。但是,藝術來源于生活,經典作品可能不足以更好地引起觀眾的共鳴。劇院也認識到了這一點,開始進行劇本創(chuàng)新,諸如贊揚英勇抗震救災的江淮兒男的作品——《江淮兒男》,又如講述徽州女人的人生故事的作品——《徽州女人》等現代劇也取得了十分好的效果。[1]但是,在劇本內容上也還需要進一步了解市場變化和受眾喜好,以創(chuàng)作出更多觀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另一方面,在形式上也要進行創(chuàng)新,比如像京劇一樣與現代藝術進行融合創(chuàng)新,這也是眾多傳統(tǒng)藝術文化正在嘗試的方向。
四、“互聯網+非遺”模式探究
(一)依靠政策,吸引資金投入
黃梅戲是一種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和發(fā)揚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其中,資金是基礎,只有擁有足夠的資金才能讓劇團具有更多的創(chuàng)作空間,以制作出優(yōu)良作品,吸引和留下年輕人,大力進行推廣。首先,國家和政府對于黃梅戲的傳承和發(fā)揚已經制定了許多的政策,但是仍然需要依靠政府對其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比如結合旅游業(yè)、舉辦表演活動等。其次,可以向相關有意愿的企業(yè)尋求合作,打響非遺名號。
(二)用好網絡平臺
互聯網平臺是當今傳播信息的重要平臺,利用好互聯網平臺就可以發(fā)展龐大的觀眾群體,且互聯網的受眾以年輕人為主,有助于幫助改變黃梅戲觀眾老齡化趨勢。然而,當前在黃梅戲的網絡資源運營上具有很大的漏洞,因此黃梅戲劇團需要利用好網絡平臺,將宣傳效果和利益最大化。劇團需要設立專門的網絡運營部門,組織一支專業(yè)的網絡宣傳團隊,在抖音、微博、微信公眾號、快手等平臺上對黃梅戲進行規(guī)范、規(guī)律、高質量的宣傳。其中,在宣傳上要注意抓住年輕人這個群體,要吸引年輕人的興趣,這樣才有助于黃梅戲的市場化進程。
(三)內容和形式上大膽創(chuàng)新
內容是吸引觀眾興趣的關鍵,因此黃梅戲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一定要進行市場調研,將基于社會現狀、觀眾喜愛的內容融入到創(chuàng)作中,這樣才可以讓觀眾產生共鳴,讓黃梅戲擁有現代特色。[4]另一方面,在表演形式上也要大膽創(chuàng)新,比如可以將劇本進行拆分濃縮或改變概括,縮短表演時長適應快節(jié)奏的現代生活;或者將經典片段融入流行歌曲;在唱腔上進行改進,發(fā)展融合現代特色的表演形式……這樣才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讓更多的人感興趣。
五、結語
在百家爭鳴的現代文化市場,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應當具有一隅之地。在其傳承過程中,要利用好國家和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支持,還要利用好“互聯網+ ”時代的特點,抓住互聯網平臺的優(yōu)勢,完善好其網絡運營的同時大膽進行各種創(chuàng)新,以適應時代發(fā)展和發(fā)展年輕人群體中的市場。
參考文獻
[1]王俊東.“互聯網+”背景下地方劇院的發(fā)展困境和出路探究——以安慶黃梅戲劇院為例[J].北方音樂,2019,39(16):238-239.
[2] 吳松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現狀及對策剖析——以黃梅戲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21,(01):129-130.
[3] 程琴琴,胡浩然,石建華,閆晨曉.新時代背景下傳統(tǒng)戲曲文化與現代流行元素多元結合的研究及傳承——以黃梅戲為例[J].今古文創(chuàng),2020,(42):58-59.
[4]李玉勇.黃梅戲傳承中的困境與發(fā)展策略[J].黑河學院學報,2019,10(04):58-59+62.
作者姓名:王銘 性別:男 籍貫:皖 出生年月:2001.01.02 學歷:本科 職稱:學生 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
課題:傳承黃梅戲文化———“互聯網+非遺”發(fā)展模式探究
項目編號S202010378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