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銘
摘 要:小學數學學習中,深度學習以學生實現深度學習為目標,關注學生從知識點的學習到知識本質運用學習的轉化。為了實現讓學生真正學好數學,讓深度學習成為數學課堂教學的目標和追求,教師需要運用合理有效的教學策略:動手操作+數學實踐,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欲望;提出問題+巧用情境,落實探究途徑;習題層次+拓展多樣性,提升多維思辨。通過采取這些策略,使學生深度學習,實現數學課堂高效教學。
關鍵詞:深度學習;數學教學;教學策略
一、動手操作+數學實踐: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欲望,促進深度學習
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學習能力。通過自主探究實踐找到方法,才能發(fā)揮出學生的潛能。有效的動手操作是實現數學有效教學的關鍵,教師可以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也可以促進學生對數學難題進行深度挖掘學習。數學實踐性作業(yè)要有針對性,它是指在數學課堂教學之外,根據現有學生層次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有教育意義的數學活動,并且安排一些操作性強的數學作業(yè),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在現實生活中自主實踐、深入探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實踐,學生在實物操作或數學實踐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有一位教師在練習課上設計了一組練習。課前先讓學生準備一個圓柱體茶杯,并測量出茶杯的相關數據——(1)求底面積:把它放在桌面上占多大的地方?(2)求側面積:如果把它放倒,滾動兩圈,壓過了多少平方厘米的桌面?(3)求體積:如果盛滿水,水的體積是多少?(4)排水法:你能用這個茶杯測量計算出一個小石子的體積嗎?
這節(jié)課通過活動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并且讓學生動手實踐,深入學習。在練習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十分用心地想出好方法。在最后的交流過程中,有些學生在“測量計算出一個小石子的體積”時,得到了這樣的結論:當把小石子放進茶杯時,茶杯中水面上升,這部分水的體積就是小石子的體積。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把固體的底面積、側面積、容積與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等知識連成串,既鞏固了新知,又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實踐研究的能力,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感受、探索、應用所學知識,自主完成知識建構,在合適的課程中增加學生的實踐操作,不斷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二、提出問題+巧用情境:落實探究途徑,促進深度學習
數學問題情境的設計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基礎、學習經驗、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師生共同設計教學主線的數學活動。數學情景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應體現新穎數學目標,并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也就是說,問題是來源于情境,圍繞目標、按照一定的結構精心設計的數學問題,通過一個個問題指向數學知識、方法、思想等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從而引導數學學習過程的走向和數學思維活動的深入,有效實現數學的學習目標。因此,問題的設計要有利于數學課堂實踐活動的開展,留有足夠想象空間,有利于開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數學學習。
例如,在教學“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guī)律”這節(jié)課時,首先,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三個問題。(1)請學生說明0.1是0.01的10倍嗎?0.01是0.1的十分之一嗎?(2)我們已經知道了小數點向右、向左移動一位,小數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如果小數點向右、向左移動兩位、三位,小數的大小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你也能解釋說明嗎?(3)為什么小數點的位置移動會引起小數的大小變化呢?為什么是10倍、100倍、1000倍的關系呢?
其次,設計以“小數點搬家”為主題的故事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以“搬家”的動態(tài)過程幫助學生初步感知小數點的位置移動與小數的大小變化有關。以0.01至0.1為例,讓學生探索并且獨立思考歸納出小數點移動一位對應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guī)律。第三,圍繞設計的主要問題展開學習,激活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驅動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究,步步深入分析和解決主要問題。這樣從初步感知到探究小數點的位置變化,再到知識之間溝通的聯系,幫助學生“知其所以然”,深化對規(guī)律的理解。從而在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交互中,達到層層深入地引領學生探索理解“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guī)律。課堂教學圍繞教學情境,以核心問題引領,聚焦教學重點和難點,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學習層次由淺入深,為學生的探究學習和相互交流提供相對獨立、自由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知識探究中通過自己的體驗、理解和思考,適時交流質疑,適時點撥引導。因而產生思維碰撞,促進核心知識的理解和數學思維的發(fā)展,從而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三、習題層次+拓展多樣性:提升多維思辨能力,促進深度學習
數學的課堂拓展在于練習,設計要追求發(fā)展學生的智慧,學生能夠活學活用,所以數學課必須強化練習課中的“變式思維”。要活化“習題層次+拓展多樣性”的思想,必須要求學生掌握并強化練習一題多解、一題多變、數形結合、問題轉換的數學思考角度,注重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和多變性等等。以開放式的問題為例,開放式問題教學是教師假設一種問題情境或提供一個思考性的問題,要求學生仔細思考,在理解問題的基礎上找到解答思路和方法,在學生組織答案時鼓勵使用高層次的思維過程。小學數學深度學習倡導多維思辨,就是針對數學難題讓學生圍繞開放性問題各抒己見。這樣學生的潛能被發(fā)掘,思辨的過程中重組思維、發(fā)散思維等多種思維方法交互呈現,使學生的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直覺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得到潛移默化的滋養(yǎng)。讓學生對同一個數學問題獨立思考、獨立求證,考慮多種不同解決方案,篩選、甄別、選擇最佳方案,在促進思維發(fā)展的同時獲得成就感和快樂。
針對教學中的難點“十進制”的教學設計,請學生用自己的手指數一數1至10。手指數完了怎么辦呢?(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這樣學生經過思考總結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有的學生說數腳趾,有的學生說可以擺一個小石頭代表十個手指頭,數完可以擺上一塊小石頭。接著讓學生跟著教師一起數手指、擺石塊,如數完手指再擺第三塊石頭,代表第三次數完手指。
再結合不同的教具進行教學,數小棒,每數十根就捆成一捆。讓學生在數數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十進制”的含義。然后將小棒和計數器結合起來進一步教學,通過計數單位聯系起來,個位上一顆珠子代表一根小棒,十位上一顆珠子代表一捆小棒。然后讓學生動手操作,幾捆多幾根,用計數器怎么計算。再把對應的數字寫出來,個位有幾顆珠子就在個位寫幾,十位上有幾顆珠子就在對應的十位上表示。通過教具演示,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最后通過搶凳子小游戲進行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10張凳子11個人,一輪比賽之后淘汰一個小朋友。下一輪比賽減少一張,變成9張凳子10個人搶。依次比賽下去,到最后一輪1張凳子兩個人,搶到凳子的小朋友就是冠軍,并給予適當的獎勵。通過這個游戲,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1到10的認識,并且結合游戲進行教學,讓學生明白10比9大,10個人9張凳子不夠坐。
這種開放性的拓展習題訓練,學生課堂上多種觀點并存,多種學習方式并存,互相包容、互相碰撞、互相悅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數學抽象思維能力得以提升。這樣學生既能獲得對知識對象的深刻認識,還能發(fā)展“理性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核心素養(yǎng),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真正提升,促進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和思維的建構,達到深度學習。
總之,小學數學深度學習課堂重在凸顯數學的本質,引發(fā)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深層思考,促進師生的多維互動。深度學習數學課堂要走進學生情感和思維深處,抓其一點深入探究,重視對知識核心內涵的深刻理解,將學生引向深度學習的高效教學。
■參考文獻
[1]史寧中.基本概念與運算法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王雷,張淑蘋.因材施教的教育藝術[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余文森.有效教學的理論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4]張丹.小學數學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鄭毓信.多元表征理論與概念教學[J].小學數學教育,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