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紅玉
[摘? ?要]在現(xiàn)階段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基于核心素養(yǎng)對教學設計進行優(yōu)化,成為歷史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文章圍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等要素對如何優(yōu)化高中歷史教學設計進行探究。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設計;優(yōu)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16-0071-02
一份完整的教學設計,應當包括學情分析、教學設計、教學評價和教學反思四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其中,學情分析主要是對學生特征和學習內容進行分析;教學設計主要是對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及教學過程進行設計;教學評價主要是通過形成性和總結性兩種評價方式,對整個教學設計活動進行考察和評價;教學反思則是在教學評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的反饋和修正。但無論是哪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學生這一主體,歷史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發(fā)展情況,合理進行教學設計,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與歷史進行對話,進而真正地達到教學目標。
一、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的四要素分析
(一) 教學目標
高中歷史教學目標主要體現(xiàn)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其中知識與技能是教學的基本依據,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立足于學生“學會”;過程與方法主要強調探究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親歷和具體的知識學習、技能訓練、情感體驗,達到“會學”;情感與態(tài)度則主要強調學生“樂學”,這要求教學目標具有人文性。
(二)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主要強調教師“教什么”和學生“學什么”的問題。教師應當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結合教材設計教學內容,確保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理解和掌握。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教師熟練掌握教學內容設計的技巧和策略,以設計出合理的教學內容,進而更好地為教學實踐服務。
(三)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為了能夠實現(xiàn)教學目標,所采取的各種教學方式和手段,重點解決教師“怎么教”和學生“怎么學”的問題。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學策略也實現(xiàn)了較大的創(chuàng)新,越來越多新的教學方法被運用到高中歷史教學中,如情景教學法、典型案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
(四)教學評價
在教學評價中,應當重點關注兩個問題:一是教學設計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二是教學設計是否在落實新課改理念的基礎上真正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中學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應當將多種評價方式結合起來,并且應當關注教學評價的實踐性、發(fā)展性和可操作性。
二、優(yōu)化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的策略
(一)教學立意:明確貫通
教學立意是一份教學設計能否成功的決定因素之一。在高中歷史教學設計中,首先需要明確教學立意的內涵。從字面上看,“立”可以理解為確立,“意”可理解為內容中心或主旨,那么“立意”指的就是提煉和確立的內容主旨。其次,教學立意是教學設計的核心部分,教師在教學立意過程中不僅需要對內容進行提煉和歸納,還需要將自身積累的教育理念、思想認知等融入其中,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引領課堂教學開展,才能夠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品質。由此,中學歷史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明確教學立意,將教學研究和學生分析同步進行,以更好地為教學活動的開展而服務。
以高中必修3《西方人文主義思想起源》這一課為例,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需要明確該課的教學立意。教師深入對教材內容進行研究后,明確這一課主要講述了古希臘智者學派對于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及人文主義精神的發(fā)展過程,主要強調了“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觀念,肯定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針對這一內容,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可明確立意:關注人的地位和人的自我完善。
(二)教學目標:清晰具體
教學目標是高中歷史教學設計四大要素之一,其關系著整個教學活動的方向以及教學效率的高低。因此,歷史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首先需要設計一個明確、具體且操作性強的教學目標。那么教師該如何設計教學目標呢?首先,需要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根據三維目標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其次,需要著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發(fā)展需求,因為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行為主體。教師要拋棄以往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在教學目標中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求。最后,要保證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既不會讓學生夠不著,還能夠讓學生努力便可以做到。
下面以高中必修2《古代中國的農業(yè)經濟》一課為例。首先,教師需要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三維目標。①知識與能力:了解中國早期國家出現(xiàn)的背景,并運用所學知識對中國早期農業(yè)經濟制度特點進行歸納。②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和分組討論,并借助多媒體資料和教材內容,讓學生能夠學會用歷史發(fā)展觀看待事物,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評價歸納的能力。③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感受古代中國農業(yè)文明高度發(fā)達的基礎上,對祖國歷史產生自豪感,對祖國文化產生熱愛之情。其次,所設計的教學目標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刹贾锰骄款},如“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牛郎織女、天仙配反映了怎樣的生活狀態(tài)?”,讓學生結合初中所學知識闡述自己的觀點,由此培養(yǎng)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最后,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借助學生熟悉的傳說故事,讓學生加深對古代經濟基本模式和農業(yè)重要地位的了解。
(三)教學內容:科學整合
在高中歷史教學設計過程中,歷史教師還需要科學整合教學內容,以更好地為教學活動提供依據。對此,歷史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以新課標為依據選擇教學內容。新課標是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必須要圍繞新課標要求進行。二是要以教材知識為基礎。這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充分考慮教學內容的重要性、實用性和嚴謹性,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和優(yōu)化。三是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既能夠科學選擇教學內容,又能夠充分開發(fā)利用其他教學資源。
以高中歷史必修1《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一課為例,為了更好地落實“認識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過程,形成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這一教學目標,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教師圍繞新課標,選擇了鴉片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等內容。然后讓學生結合初中所學知識以及教師提供的材料,對列強侵華史實進行分析和比較,概括出列強侵華的危害性,進而引導學生總結出列強侵略是近代中國民族危機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
(四)教學過程:多維滲透
教學過程是師生課堂交流互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有效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教師既要積極營造良好開放的課堂教學氛圍,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也要注重教學活動的設計,通過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賦予課堂教學趣味性,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以高中必修2《新航路的開辟》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教師可通過播放視頻《海洋》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展示海兇猛的一面,讓學生感受到海洋的威力,然后在此基礎上導入新課。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可通過讓學生手繪《新航路開辟示意圖》的方式,加深學生對航海路線的記憶,并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這樣多維度的滲透,幫助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五)教學評價:反思完善
教學評價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部分,是教學策略選擇的重要依據,是改進教學和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同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在高中歷史教學設計過程中,應當構建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摒棄以往“以教論教”的評價觀念,同時結合多種評價方式,以此保證教學評價的實踐性、發(fā)展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應當形成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然后通過課堂提問、歷史作業(yè)、表現(xiàn)任務等多種形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綜合評價,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需要重點關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及教學評價等要素,并結合新課標要求,加強對教學設計的研究,以促進教學工作更好地開展。
[? ?參? ?考? ?文? ?獻? ?]
[1]? 劉生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幾點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10):69-70.
[2]? 趙紅安.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高中歷史課程教學設計探析[J].成才之路,2020(9):90-91.
[3]? 張麗麗.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的應用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9(12):118-119.
(責任編輯? ?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