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涵
摘 要:目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關注與重視。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的變化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目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剛剛起步,任重道遠。教師身體力行,建立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融洽的師生關系,可以為學生示范正確的人際交往技能,同時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產(chǎn)生歸屬感和安全感,也是學生自信心的源泉。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不合群”心理;師生關系
他總是低著頭一言不發(fā);她總是躲在角落,形單影只;他不愿意參加班級任何活動;他面對你的問題總是沉默無聲,毫無回應;她總是拒絕每一只伸向的手……或許,他們的“不合群”不會對其他人造成干擾,無聲無息,有如空氣;或許,他們的沉默會讓你失望,擔憂,甚至憤怒;或許,他們還會將封閉世界的負能量帶給周圍的其他人……
其實,生活在每個人都不可能擁有一個只屬于自己一個人的世界,這無聲的沉默背后仿佛是黑暗的深淵,無盡的孤獨可能會吞噬他們當前的學習和快樂,甚至可能帶走他們未來生活的希望與憧憬。作為他們的老師,絕不能忽視這種“不合群”,應當通過打通多種人際通道,幫助學生學會人際交往,走出“寂寞的宇宙”,不再做黑暗那顆孤單的星星。
一、案例
第一聲問候
傍晚5點辦下班,天幾乎已經(jīng)全黑了,校門口只有零星幾個孩子在快樂地追逐。銀鈴般地笑聲回蕩在空空的馬路上。我循著聲音望去,原來是小楊。一張笑臉,燦爛如花;明亮地眼睛像夏夜的星星。那一刻,我不自覺地立刻皺起了眉。
小楊是誰?班級大名鼎鼎的“小啞巴”,但整個年級,無老師不識。下課不寫作業(yè),上課破壞紀律;只要教室出了“亂子”,無論大小,定有他一份,準沒錯。你要問他緣由,立刻成了啞巴,一言不發(fā),點頭搖頭都不舍得回應你。
而此時此刻,那個滔滔不絕,眼神發(fā)光的孩子真的是他嗎?講到興致處,他竟手舞足蹈起來,突然猛回頭看見了我,笑聲,話語,眼神一瞬間都藏了起來,又成了“小啞巴”。好吧,我確定,這就是我的小楊。
在教室寡言少語,怎么在校外熱情開朗呢?遇到了要好的的伙伴?第二天,一進教室我就看到了小楊,低頭,一言不發(fā),坐在座位上擺弄著直尺。偶爾有同學路過和他搭訕,他就抬起頭,目光呆滯望一望他們,又重新沉浸在自己一個人的世界之中,仿佛周圍的世界與他無關,他只是來自另一顆星球的寂寞星星。
為什么校內(nèi)外的小楊判若兩人?批作業(yè)時,我在他的本子上寫道“我想和你交換一個小秘密,……”。第二天,空空的本子,石沉大海。一連堅持了一周,周五早晨,我終于等來了恢復——小楊這樣寫道:“希望這學期楊老師能表揚我一次……”看著臟臟的本子上那幾個歪歪扭扭的小字,我感慨萬千。
原來,成績差,經(jīng)常違反紀律,小楊幾乎成了老師每個老師“定點打擊”對象,只要出現(xiàn)任何小錯誤,就會遭受到老師無情的批評。在這種“言傳身教”之下,班級的孩子也認為小楊是徹頭徹尾的“壞學生”,鮮有同學愿與他一同玩耍,見到他都避之不及,有的甚至直接拒絕他的靠近。每一次的拒絕,都像一只無情的大手,將小楊越推越遠,最終遠離同學,獨自流浪校園。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教師的批評→同學的疏遠→自我的否定→不良的表現(xiàn)→教師的批評。這個惡行循環(huán)周而復始,小楊接受的打擊不再停歇,他只能是像坐滑梯一樣,一直向下,再也爬不起來。而我們老師的鞭策教育始終在做無用的努力,甚至變成拉他向下的“黑手”,老師親手筑起了自己所“設計”的這個怪圈。
那要如何打破這個“怪圈”呢?最重要的拉近教師與孩子之間的距離,重塑彼此之間和諧的關系。課上我提問了他,他還是老樣子,慢吞吞地起立,默不作聲地站著,我問他“不會?”他微微點了點頭。“表揚你在認真傾聽我的話,再認真一些,或許你會在別人的回答中找到答案?!蹦且凰查g,小楊突然抬起了他的腦袋,我甚至見到他眼角閃過的一星光芒。在接下來的日子中,我發(fā)現(xiàn)他的“亮點”就會及時表揚。漸漸地,我偶爾能在教室里聽到屬于小楊的笑聲。
“楊老師,早??!”回頭一看,是小楊!這屬于他的第一聲問候,聽起來格外的甜。
二、分析
校外的燦爛,是他天真本性的釋放;校內(nèi)的孤僻,是他尋求認同后的失望。小楊并非不合群,而是“被不合群”了。不當或者過度的批評和懲罰,以及老師表現(xiàn)出來對學生的“討厭”,會影響其同伴對待當事學生的態(tài)度,從而導致其被間接孤立。于此同時,當事學生心理會產(chǎn)生較嚴重的挫敗感、消極的自我評價、繼而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同伴交往中變得退縮、變得孤僻。
研究表明:“師生關系作為兒童生活中的一種重要的人際關系,不僅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緒、自我概念發(fā)展等方面,而且對學生的親子關系、同伴關系都有重要影響?!笔芙處熛矏?、肯定的學生因為與教師的情感交流更多,更富有自信,人際交往能力更強,處事應變也更靈活;一些成績后進,行為習慣較差的學生,或者無聲無息、個性不鮮明的學生,都有可能會受到教師的遠離和忽視,缺乏與教師之間的積極情感交流,由此,學生對教師反應冷漠,對班級活動和同學交往也缺乏興趣,于是成為流浪校園的不合群“星星”。
一切的改變從拉近距離開始。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建立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學生才會敞開心扉,教師才能開始展開教育。
但和諧的師生的關系到底應該有多近?教師的關愛如何表達?怎樣做才能讓不合群的孩子重拾積極心態(tài),重歸集體,擁有真正的自尊與自信?太遠會造成疏離,那太近呢?教室中常有一些孩子以怪異舉動換取特殊待遇,其實老師一些過度的關切反而成為傷害。
所以,必須把握好師生交往的距離。于是變急切的關注為不著痕跡的文字交流,讓孩子感受到了關愛和接納,找到了自信;有時老師對孩子的關注,不疾不徐,這樣才能讓孤獨的他不覺得寂寞。
三、結語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yǎng)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切實有效地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現(xiàn)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廣大小學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共同的緊迫任務。教師身體力行,建立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融洽的師生關系,可以為學生示范正確的人際交往技能,同時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產(chǎn)生歸屬感和安全感,也是學生自信心的源泉,原每一位孩子都能成為一顆不再寂寞,熠熠生輝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