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煥
摘 要: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十分重視文言教學,對于內容有趣、人物形象鮮明的小古文,可在解讀語文要素的基礎上,通過巧讀文本、品讀人物、講述故事,實現精準教學,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關鍵詞:小古文;形象;講述;傳承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小古文,其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鮮明的人物形象與本單元語文要素“了解故事情節(jié),感受人物形象”“簡要復述課文”遙相呼應,也為口語交際“使用恰當的語氣和肢體語言,可以讓講述更生動”的教學做鋪墊。綜合本課的內容和在單元中的位置,教學時可在讀好小古文的基礎上以講故事入手,讀懂故事、感悟形象,進而生動地講述故事。具體從以下四方面進行設計:
一、巧讀文本,理解內容
統(tǒng)編版教材從三年級開始編排小古文,學生通過《司馬光》《精衛(wèi)填?!返膶W習已積累了“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等學習小古文的方法。教學時應在尊重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之上喚起其學習小古文的興趣,通過自主學習讀懂故事大致內容,對于難理解的字詞可借助字理巧妙突破。
教學片段:
師:“競走”是爭著跑過去,在古代,“競”和“走”要分開來解釋,“競”是爭著,與現在意思差不多,但“走”就不同了。(出示“走”字金文)金文中的“走”上面是一個揮動雙臂奔跑的人,下面是人走路留下的腳印,兩部分合在一起表示人在奔跑。在《守株待兔》中寫道“兔走觸株”,《宿新市徐公店》中寫道:“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边@里的“走”都是跑的意思。現在我們在生活中還會用上“競走”這個詞,它的意思你知道嗎?
生:一種體育競技項目。
師:是呀,在漫長的文字發(fā)展過程中,很多古老的文字的意思發(fā)生了變化,這就需要我們反復朗讀,仔細揣摩。
借助字理,不僅利于了解字意,也讓學生在漢字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激發(fā)對漢字的熱愛。
二、思悟關鍵,感受形象
學習文言文,僅僅理解文字的表層意思還不夠,還要深入文字的內里,感知人物形象、浸潤文化智慧?!锻跞植蝗〉琅岳睢分型跞执鹪唬骸皹湓诘琅远嘧?,此必苦李?!边@是為什么呢?學生不難想到如果李子是甜的,人們就會把它摘走,樹上就沒有李子,但是現在李子還剩下這么多,所以一定是苦的。看似這樣的回答沒有任何問題,但卻容易忽略王戎的思維過程,這是王戎觀察、思考、推理之后得出的推斷,故而“諸兒競走,唯戎不動”。以此為關鍵,可以深入思悟王戎的形象。
教學片段:
師:“此必苦李”,這是王戎深入觀察、思考得出的推斷,自己想一想,盡量用上文中的詞語。
王戎七歲,_________。
諸兒看到_________,競走取之。
王戎不僅看到__________,還看到__________;
若是甘李,人必__________,樹在道邊而________;
若是苦李,人必________,樹在道邊而________。
王戎推斷:_____________。
取之,信然。
生思考,回答。
師:王戎雖身不動,眼在動,腦在思。觀察,思考,推斷,一氣呵成,這就是七歲王戎的大智慧。
以上的設計,意在培養(yǎng)學生能全面、獨立、深入思考的高階思維,使王戎這一“智”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
三、生動講述,傳承經典
學講故事是小學生應掌握的一項技能,它的加入能讓學生深入走進情境,感受人物之形象,品悟古文趣之魅力。在學習《王戎不取道旁李》時,聯系學過的《司馬光》一課,學生可用自己的話簡單講述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感受古文雖短小精悍,但情節(jié)一波三折,生動有趣。在深入思悟王戎的善觀察、愛推斷的基礎之上,學生就能展開豐富的想象,將故事講得更生動了。課堂中,教師示范引領:“老師在讀到起因的‘游字時想到‘盛夏的午后,王戎和他的許多小伙伴一塊游玩,他們捉蝴蝶,逮螞蚱,還在草地里打滾,玩得可高興了!。想想故事的經過和結果,還有哪些地方引發(fā)我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能暢所欲言,抓住小古文的留白之美,增添合適的表情、適當的語氣動作,使故事妙趣橫生。這種講述故事從“讀懂故事內容——嘗試將故事講生動”的設計層層推進,在理解的基礎上,關注人物,更關注了表達,強化了語言實踐。
讀好故事、讀懂內容、講述故事、背誦故事,這不就是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嗎?文化的傳承,在口耳相傳中歷久彌香。
四、主題拓展,推薦閱讀
從陌生到親近,從原文到現代文,從單篇到群文,這樣的閱讀才是充滿延展性的。課堂上推薦同主題的小古文《許衡不食梨》,繼續(xù)小古文遷移之旅。
小古文凝練簡約,不僅承載著趣味的故事,更凝聚著數千年的民族文化,依托文本,精準教學,會使古文教學更加富有活力。
參考文獻:
張明鳳.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的小古文精讀探究[J].江蘇教育,20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