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進東
摘 要:愛國主義教育一直是學校教育的主題。尤其是在歷史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愛國主義的教育尤為重要。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愛國主義轉換為愛國行動。本文將圍繞著如何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展開敘述。
關鍵詞:初中歷史與社會;愛國主義教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6-01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6.078
青少年一直就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對象,因為青少年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當前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仍存在些許問題。本文將從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問題出發(fā),進行深度剖析。
一、當前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的內容僵化
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該主題的接受程度,現(xiàn)在部分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脫離了現(xiàn)實,與學生的思想脫軌。比如,現(xiàn)在部分教師在進行歷史與社會教學時仍一味地弘揚古代文明和中國古代的輝煌成就,這些固然為當時的社會帶來了大幅度的發(fā)展,但是對于目前的教學產生了局限。除此之外,部分愛國主義教育包含的關于人文禮儀、民族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內容幾乎沒有,使學生忽視了本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過分注重外國的節(jié)日,比如,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等。部分教師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不能進行理性的分析,導致學生對愛國主義內涵的理解并不清晰。這些教師只肯定了歷史中愛國運動積極的一面,沒有對學生提及其他方面的作用,這對于學生將愛國主義精神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具有不利的影響。
近年來,在部分學校中,歷史與社會科學這門學科并沒有受到廣泛的重視,部分學生僅僅是追求理科的學習成績,這也不利于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滲透。
(二)教師自身素質達不到要求
目前,有的學校中,個別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等一系列思想枯燥,通過這些現(xiàn)象,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個別教師本身的思想覺悟和政治思想并不高,存在較大的問題。那么這部分教師又怎么能夠擔任將愛國主義精神傳遞下去的重任呢?因此,對于初中生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師應該提出嚴格的要求,為學生起好榜樣示范作用。
二、通過中華民族歷史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學生愛國精神
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民對祖國表達出的最真摯的情感和最深厚的情誼。首先,了解本國的歷史可以使學生知曉中國人民為了爭取戰(zhàn)爭的勝利付出了多少艱辛的汗水和熱血,這有助于加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其次,讓學生了解本國的發(fā)展歷史可以加強學生對愛國主義精神發(fā)展歷程和內涵的認識。只有加強對愛國主義精神的認知,才有可能將其轉換為實實在在的行為,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才有可能對祖國產生崇高的敬意,為祖國的發(fā)展貢獻一份力量。除了教導學生了解本國歷史外,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學習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來增強學生內心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沉淀積攢下來的優(yōu)秀精神和堅毅品質,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其中的內涵和實質,進而提高自己思想境界。因為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不僅包含了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還有科學技術等多方面的成就,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也是不容忽視的,學生通過仔細研讀這些傳統(tǒng)文化經典讀物,才能將其中的精神內化為自己的精神,進而轉化為具體的行為。因此,在進行歷史與社會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其中的傳統(tǒng)文化讀物進行充分的利用,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和精神。
例如,在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中就著重介紹了在世界文明大背景下,中國的發(fā)展歷程和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興衰發(fā)展。教師可以通過對具體歷史事件的講述讓學生了解本國歷史,并借此機會教導學生愛國精神常駐心間對于提高思想境界的作用。唯有如此,才會為祖國母親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三、以爭斗史勵志,激發(fā)學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主人公意識和責任感
眾所周知,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歷史,是任人宰割、受盡欺凌的歷史,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為了獲取民族解放和獨立而努力奮斗、堅決維護國家主權、保衛(wèi)領土完整的歷史。學生通過學習近代史既可以了解到中國近代以來的災難和痛苦,進而得知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應該好好珍惜;又能體會到中華民族人民骨子里的熱血和堅定。在面對列強的暴行和侵略時,中國人民沒有退縮,而是以一種英勇奮斗的氣節(jié)和大無畏的精神與列強斗爭。這種精神會使得學生熱血沸騰,激發(fā)學生骨子里的愛國主義精神。但是教師在以斗爭史來激發(fā)學生主人公意識和責任感時,也應當注意引導的循序漸進性,保證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最后再讓學生樹立遠大的學習目標以及培養(yǎng)高尚的愛國情懷。
此外,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愛國情懷培養(yǎng)時,也應當講述一些中國人民的奮斗史。使學生明白在祖國危難的情況下,無論是官兵,還是手無寸鐵的老百姓,都要為祖國而奮斗,使學生從心底里理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在祖國危難之時,所有的人都應該拿起手中的武器進行堅決的斗爭。這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心底的反抗精神和愛國精神,二者相結合才會引導學生產生為中華振興而努力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近代史各個階段歷史的時候,可以在講述中國一步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引發(fā)學生悲憤情緒。當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表現(xiàn)出憤怒以及難過的表情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講述中國形成當時情況的原因,從而讓學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課堂的最后,教師在知識講解完畢后,可以讓學生隨機討論,指明如何才能夠保證國家不會受到欺辱。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走下講臺,融入學生的討論中,認真聽取學生的討論并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通過這種引導方式進行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愛國意識,充分落實愛國主義的教學要求。
四、通過國情教育,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一)通過介紹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培養(yǎng)時,不僅僅需要向學生介紹中國的發(fā)展歷史,讓學生明白中國的屈辱史以及奮斗史,而且也應當向學生介紹中國廣闊的疆域以及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這是因為向學生介紹中國屈辱史以及奮斗史可以讓學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樹立為國學習的高尚情懷,而向學生介紹中國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可以讓學生明白當前中國的疆域需要我們這一輩人的守護,這樣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毋庸置疑,我國處于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上,無論是遼闊的疆土還是廣闊的大陸架構,都可以成為學生為偉大的祖國母親驕傲自豪的資本。使學生了解祖國母親的偉大之處,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的深厚感情。
在講述到我國的地理環(huán)境及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然后學生根據書本上對祖國山河、地域的描述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色,描繪下來。這不僅能夠豐富課堂的教學形式,幫助學生鞏固理論知識,還能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向學校申請帶領同學們在假期中到附近的名勝古跡旅游觀賞,親自領略一下書本中描寫的盛況,親自感受一下祖國的壯麗山河、大好河山。
(二)通過介紹人口現(xiàn)狀,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質之一。我國人口眾多,即使控制了人口數量的增長,但是由于人口基數大,每年的凈增長人口數目還是不在少數。人口眾多的缺點就顯而易見:首先,人口素質容易偏低,受教育水平跟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其次,人口數量較多對于環(huán)境和資源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已經成為居民平均居住水平提高的阻礙和局限,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讓學生意識到目前存在的問題,可以使其以意識到作為一個中國公民身上應該肩負的責任和擔當,同時也使學生意識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苦性、長期性和曲折性。但教師在向學生講解中國經濟發(fā)展史的同時,還可以借助中國歷史中出現(xiàn)的偉人來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即向學生講解一些中國近代史。通過對偉人事跡的介紹既可以增強學生對偉人的敬佩感,讓學生將偉人作為自己行為的榜樣,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學生樹立為國家復興而努力的偉大目標。這樣在憂患意識和榜樣示范的指導下,學生能夠輕松、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難題,并將抽象的愛國主義精神切實轉換為實際的愛國主義行動。
例如,在學習人口狀況相關問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在人口眾多的地區(qū),他們面臨的難題和困境,使學生意識到人口眾多帶來的危害,使學生意識到即使在當今的和平年代,也仍然有一些人無法滿足溫飽需求,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意識,使學生意識到即使身處和平時代也要有遠慮,進行較為深入的思考??傊?,教授歷史與社會的教師應該堅定愛國主義的立場,以嚴格的觀點和真切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使學生在課堂中學到不同的內容。并且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進而起到提高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作用。
五、結語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并不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我們需要將愛國主義精神滲透到每一門學科中,讓學生通過學習學科知識,增強思想道德素養(yǎng),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通過歷史與社會這門學科的教學,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
參考文獻:
[1]卡力比登·力提甫,張芳.從高校教育角度分析中國崛起環(huán)境下的愛國主義教育[J].高教學刊,2019(12).
[2]卡力比登·力提甫.基于國家認同觀的愛國主義教育理念發(fā)展路徑[J].科教導刊,2019(17).
[3]張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探討[J].智庫時代,2019(52).
[4]査火云,鄭航.當代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的話語分析:國家認同的視角[J].教育學報,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