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松
摘 要:微電影是“微時代”的特色。在高中音樂課堂,借助“音樂微電影”,可以激發(fā)學生對音樂藝術的深刻體驗,并從音樂合作、探究中發(fā)展音樂情感,提升音樂審美。
關鍵詞:高中音樂;微電影;審美教育
音樂是美育的重要途徑。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個性發(fā)展,促進學生音樂審美提升。但在教學實踐中,卻面臨諸多困惑:學生喜歡音樂,但卻不喜歡上音樂課,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參與性不足,教師應該如何圍繞課改來科學備課、授課,激活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所有這些難題的化解,我們可通過“音樂微電影”的融入,讓學生從音樂的聆聽中,感知和發(fā)展音樂想象力,聯(lián)系“音樂微電影”來組織學生音樂合作、創(chuàng)編實踐活動,激活學生音樂學習的快樂體驗。
一、突出以生為本理念,融入“音樂微電影”
“音樂微電影”作為新興藝術表現(xiàn)形式,其在功能上可以分為即景描繪型、心理體驗型、表達態(tài)度型、烘托氛圍型四種。圍繞高中音樂教育需求,多從青春型、奮斗型、情感型“音樂微電影”選擇中,來貼近學生生活,以激發(fā)學生的音樂情感共鳴。微電影是受學生群體喜歡的新事物,借助視頻技術與音樂相結合,讓學生從音樂聆聽和視頻觀看中領略配樂技巧,體會音樂鑒賞的樂趣。微電影中的音樂,多為敘事結構服務,用于表達角色的內(nèi)心體驗,烘托環(huán)境氛圍。讓學生喜歡音樂課,就要抓住和激發(fā)學生的音樂興趣?!耙魳肺㈦娪啊币噪娪暗姆绞絹韨鬟f音樂,讓學生從觀影中獲得音樂藝術體驗。在《媽媽做的飯》微電影中,音樂與劇情相融合,通過音樂來表達真情、親情,足以讓每位觀眾為之潸然淚下。音樂為電影畫面、故事情節(jié)的鋪展,營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圍,當母親找到女兒時,鋼琴曲響起,輕柔的音樂、舒緩的節(jié)奏,烘托母親的和藹與慈祥,更讓影片凝聚著細膩、多彩的情感。當兒女回到家,看到幾近失明的母親時,人聲與交響樂的響起,將母親為了孩子不顧一切的愛與決心表達得淋漓盡致。在運用“音樂微電影”時,教師要結合音樂藝術的綜合性,把握微電影主題與音樂課堂的關系,不能單純地欣賞音樂微電影,還要融入音樂情感、社會責任等健康美育知識,更好地促進學生在音樂聆聽、體會、思考、學習中,提升音樂素養(yǎng)。為此,在“音樂微電影”教學中,教師要選擇有代表性的微電影,結合學生對音樂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走進音樂,感受“音樂微電影”的藝術魅力。微電影是人聲、音樂、畫面等多個媒介的集中融合,教師還要從音樂審美上,喚醒學生對音樂的熱愛。此外教師還要注重小組合作與分工,適度引入音樂創(chuàng)編活動,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音樂微電影”,提高音樂鑒賞水平。
二、關注學生潛能挖掘,發(fā)展音樂創(chuàng)造力
“音樂微電影”作為音樂課堂教學的一種手段,其目標在于激活學生音樂自主性,轉變學生音樂學習態(tài)度,使其參與到音樂創(chuàng)編與實踐活動中。高中階段音樂教育,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生音樂潛能,從音樂鑒賞、體驗中感知音樂的魅力?!耙魳肺㈦娪啊北旧韽娬{(diào)對電影情節(jié)、場景氛圍、情感要素的烘托與展現(xiàn)。音樂本身的節(jié)奏、旋律、和聲、音色等要素,既是電影的構成部分,也表現(xiàn)出音樂自身的獨立性。如在電影《辛德勒名單》中的小提琴配樂更使電影得到獨特展現(xiàn);在電影《天堂電影院》中,其配樂更是打動人心。同樣,在“音樂微電影”作品賞析中,教師要結合配樂方式的不同,使學生從中感知電影音樂的特色。以微電影《老男孩》為例,其配樂采用“自由剪輯”模式,將不同時代的流行音樂進行了剪輯、融合。如《小芳》《水手》等80年代的音樂作品,更激發(fā)了“80”后的情感共鳴。再如,由作曲家譚盾制作的“微電影交響樂”《女書》,將數(shù)碼音樂技術與交響樂相融合,展現(xiàn)了“女書”文化,更增添了電影作品的藝術魅力。在高中音樂鑒賞中,“音樂微電影”的運用,要突出音樂的媒介性,鼓勵學生從合作、交流中去品鑒音樂,在探究中發(fā)展學生的協(xié)作意識、團隊精神。我們立足音樂實踐活動,以6-8人為一組,從“音樂微電影”創(chuàng)編過程中,分配學生的角色、任務,有的負責寫劇本、有的負責找配樂素材,有的負責拍攝,有的負責后期剪輯,激活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也讓學生在“音樂微電影”制作過程中,發(fā)展了創(chuàng)造力。
三、關注學生自主意識,參與“音樂微電影”創(chuàng)編活動
音樂課堂中,教師要融入創(chuàng)編活動,重視學生音樂實踐,激發(fā)自主學習意識。音樂課堂組織形式上,要走出“好不好”“對不對”的膚淺提問窠臼,要強調(diào)學生音樂審美體驗,搭建自主參與式課堂。在“音樂微電影”活動中,學生要從“被動聆聽者”轉變?yōu)椤爸鲃訁⑴c者”。“音樂微電影”作為綜合性音樂藝術表現(xiàn)形式,兼具電影音樂與新媒體文化雙重屬性。我們鼓勵學生參與“音樂微電影”創(chuàng)編體驗,將角色演練、創(chuàng)作、歌唱等內(nèi)容進行綜合。如在學習“多彩的民歌”時,我們引入《中國好聲音》塔斯肯演唱的《可愛的一朵玫瑰花》,從其演唱藝術中,讓學生了解民歌的體裁、風格及特點,感知民歌的文化。由此,圍繞中國鼓樂展開話題討論,我們身邊有哪些發(fā)聲樂器?請同學們嘗試打擊合奏。結合學生所選擇的不同打擊“樂器”,增強學生對中國鼓樂藝術的理解。對于“光影留聲”的學習,我們圍繞音樂電影片段展開賞析,通過對比不同微電影音樂,讓學生討論微電影音樂的特點、功能、分類。對于動漫音樂的賞析,學生們較為喜愛。最后,了解了電影音樂及特點后,我們可以利用手機等拍攝工具制作微電影,并對微電影進行音樂配樂實踐,讓學生認識、了解、使用多媒體制作工具,學習制作微電影音樂創(chuàng)作方法,從音樂素材的收集、整理、編輯、創(chuàng)造中,提升學生音樂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四、整合不同評價指標,促進音樂素養(yǎng)提升
在高中階段音樂教育中,教學評價是必不可少的。利用“音樂微電影”來創(chuàng)新音樂教學,需要建立與之對應的教學評價體系,體現(xiàn)人文關懷,豐富學生音樂生活,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耙魳肺㈦娪啊钡娜谌耄覀兛梢詮膶W生的參與、感知中,觀察學生的狀態(tài),滲透多元評價指標,促進學生全面成長。一方面,注重教學過程性評價。對“音樂微電影”配樂教學,要鼓勵每位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點燃學生音樂欣賞熱情。另一方面,要注重學生多媒體軟件應用能力的發(fā)展,以配樂選擇、制作為過程,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同時,在課堂評價上,要發(fā)揮學生自評、互評、教師點評的優(yōu)勢,通過多元評價,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如在學生“音樂微電影”創(chuàng)編中,設置由學生組成的“大眾評審團”,讓學生參與到學生“音樂微電影”創(chuàng)作實踐中,既當評委,又做演員,還做編劇,激活了音樂課堂學習氛圍,提高了音樂教學成效。 “音樂微電影”在高中音樂實踐中的運用,讓學生從聽覺感知、視覺影像呈現(xiàn)上,主動去聆聽音樂,感知音樂審美教育。
音樂課堂教學,要充滿人性關懷,要搭建豐富多樣的音樂體驗空間,契合學生音樂興趣?!耙魳肺㈦娪啊苯虒W方式,將音樂的形式、表現(xiàn)與作用,通過畫面的方式,來觸動學生的情感,喚醒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與表達意識。配樂大師莫里斯·雅爾提出:“我堅持認為,在很大程度上,電影的靈魂是由音樂賦予的?!薄耙魳肺㈦娪啊蓖怀鲆魳吩陔娪皠?chuàng)作中的地位,通過音樂來賦予人物情感、烘托背景氛圍、揭示電影內(nèi)涵。高中音樂教學也要從“音樂微電影”創(chuàng)新實踐中,讓學生跟著電影鏡頭感受音樂的無窮意趣??傊耙魳肺㈦娪啊睂⑿旅襟w與音樂課堂相結合,嘗試從聽覺、視覺融合中來激活學生音樂體驗,促進學生音樂潛能與創(chuàng)意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霍建農(nóng).微電影流行的萬金油[J].大眾電影,2011(17):43.
[2]康初瑩.“微”傳播時代的微電影營銷模式解讀[J].新聞界,2011(0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