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
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進一步提升和強化的主要措施。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語言訓練為主要研究對象,針對小學語言閱讀教學進行多層次、多維度、多架構的分析和論述,結合多年從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教研經驗,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訓練舉措與改善辦法,助力相關從業(yè)人員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支持。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訓練;咬文嚼字
隨著我國小學教育新課改工作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實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提升學生個人氣質、精神面貌等一系列內容的主要舉措。一方面,閱讀教學是當前語文課程核心教學內容,具有極為深遠的教學意義;另一方面,閱讀教學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不可估量的改善作用,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科研內容,引發(fā)了一系列的關注和重視。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語言訓練的主要目標
1.流暢的朗讀能力
朗讀,是閱讀教學的基礎和根本,也是學生閱讀能力的基本要求。流暢的朗讀,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基礎功底,同時還能夠對陌生文章進行快速朗讀,有效實現對文字的掌控和了解。流暢的朗讀能力,需要學生具備基礎的漢字儲備,同時對斷字、斷句等一系列內容具備相應的能力。流暢的朗讀能力,還需要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練習和強化,從而實現朗讀能力的有效實現。
2.精準的識別能力
識別能力,是現代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既要求學生有效掌握基本的漢字,同時熟悉和了解文章中的多音字、形象字、生僻字等相關內容,通過精準的識別能力,能夠確保文章閱讀的正確性和合理性。不少學生在進行多音字學習時,存在掌握能力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影響了學生的后期發(fā)展。識別能力,需要學生強大的記憶基礎以及練習基礎,從而能夠在閱讀過程中有效規(guī)避相關常見錯誤。
3.富含情感的朗讀
情感朗誦,是現代小學語文教學的發(fā)展趨勢,一方面,融入情感的朗讀,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融入情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意識,以文章闡述的理念和知識引發(fā)學生的群體共鳴?,F代教育研究數據表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融入相應的情感,有助于提升對文章的掌握和了解,同時還能夠強化學生的記憶力與學習能力。
二、當前小學語文課程中語言訓練的主要問題
1.缺乏語言訓練目標
現代小學語文閱讀課程,對于學生的語言掌握能力的教學目標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進而導致學生在語言訓練方面的練習程度不足。一方面,不少學校在開展語言訓練時,大多是以自主練習的形式進行布置,無法對學生進行每日的檢測和檢驗,從而導致學生對語言訓練內容不夠重視,引發(fā)學生語言訓練目標的空缺;另一方面,訓練目標的缺乏,導致學生對語言訓練內容重視不足,進而在日常練習過程中走馬觀花、形式主義,引發(fā)學生對語言訓練的誤解。不僅如此,語文教師沒有為學生安排訓練目標,會引發(fā)學生主觀意識上的認知偏差,不僅不會對訓練內容投入過多的精力和努力,也會使語言訓練問題凸顯。
2.缺乏語言教學的連貫性
語言教學的連貫性是保障學生語言訓練成效的基礎和保障?,F代語文課程,大多將教學精力和關注重點放在以學生的語言基本素質以及專業(yè)知識的掌握能力上,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關注不足,特別是針對學生語言訓練的教學內容,缺乏相應的連貫性和關聯性,導致學生語言練習成效不好。另外,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語言訓練課程缺乏連貫性,必然引發(fā)學生對相關內容的關注程度進一步下降,從而導致更多連鎖問題的產生。
3.語言教學的教學成效反饋不及時
作為語文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語言練習進行系統的分析和梳理。當相關內容存在根本性問題時,必然引發(fā)學生語文學習能力不足。一方面,教師疏于對學生語言練習內容的監(jiān)督和指導,導致學生的語言訓練浮于表面,引發(fā)學生語言訓練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另一方面,針對學生的教學成果反饋情況不及時,不僅會影響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fā)展,同時也會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讓學生養(yǎng)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加劇問題的嚴重化和影響化。
三、強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策略
1.構建完善的語言訓練目標
現代化小學語文閱讀課程中,針對語言的訓練內容,要不斷明確訓練目標與訓練方向,通過構建完善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掌握對應的教學理念,通過自身的強化和提升,逐步向教學目標前進。語言訓練目標的創(chuàng)建,既能為學生探尋基本的教學方向,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差距和問題。針對學生語言訓練目標不足等一系列問題,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一次課堂測試,進一步掌握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底,同時在抽查過程中,要確保學生沒有進行任何準備,從而科學判定學生的基本問題。以《四個太陽》為例,讓學生在抽查過程中,隨機對某段文章進行朗讀,針對具體的朗讀問題進行分析和記錄,并且保障學生對主要訓練焦點進行合理化的記錄和研究,確保在測試過程中不會錯過任何疏漏。當全體學生檢測完畢后,利用電腦對學生各項問題進行匯總和梳理,明確對應的教學分組,以目標化的教學方式為學生設定良好的學習目標,這不僅能夠實現科學教學模式,同時還能夠以組為單位,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學生在分組完畢后,設定組與組的語言訓練目標,根據每組成員的具體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同時確保學生在訓練過程中,能夠按照既定的發(fā)展方向進行強化和提升。語言訓練目標的創(chuàng)建,既要符合學生的基本情況,同時也要針對學生的個人發(fā)展,創(chuàng)建能夠助力學生不斷提升的訓練目標。例如,A組學生普遍對多音字等字音認識不足,在訓練過程中,創(chuàng)建多音字為主的練習目標,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練習,這既能夠實現互補互助的訓練目標,同時還能夠借助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提升學生的學習意識。通過對不同教學小組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能夠均衡提升學生整體的語言訓練成效,從而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理念與學習意識[1]。
2.語言訓練常態(tài)化
語言訓練,務必要形成常態(tài)化的訓練模式。首先,語言訓練內容,需要學生具備大量的訓練經驗,而這些經驗的積攢,需要學生持續(xù)不斷地投入和練習。眾所周知,“熟能生巧”是我國著名的教學案例,通過對同一事件的重復性練習,必然能夠提升個人的學習能力和掌握能力,而語言練習形成常態(tài)化,可以讓學生培養(yǎng)相應的習慣,進而能夠在練習中,不斷精進對語言的掌控能力,改善自身語言水平不足等實際問題。例如,在《火燒云》中,學生大多是讀一遍或者數遍課文,無法對文章進行熟悉和了解,需要學生對文章進行多次數、高頻率的閱讀和朗誦,從而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感和認識?,F代教學成果表明,學生在練習某一項技能時連續(xù)超過21天,會形成自身的學習習慣,從而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對習慣的深刻理解。而在語言訓練過程中,借助常態(tài)化的訓練模式,能夠使學生在六年小學學習階段中進一步提升和改善對語言的掌控能力,同時還能夠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助力學生未來的成長和進步。語言訓練本身需要學生持之以恒地努力以及堅持不變的恒心,這樣才能夠達成教學目標。因此,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需要持續(xù)性監(jiān)督和管理學生的訓練內容,提升學生語言認知水平,在大量的陌生文章以及教學要點中,能夠有效得到學習和提升。閱讀是助力學生掌握更多知識的最佳舉措,也是伴隨學生一生成長的良好習慣,在小學階段,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訓練能力,為學生的語文修養(yǎng)積攢大量的素材和基礎,同時經過長時間的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語言訓練能力會得到有效的改善,從而為后續(xù)的語文課程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2]。
3.增加語言訓練的教學反饋情況
語言訓練目標的創(chuàng)建,能夠為學生的語言學習指明方向,語言訓練的持續(xù)化應用,能夠為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理念與學習習慣,語言訓練的教學反饋能夠助力學生形成教育閉環(huán),幫助學生在訓練過程中不斷提升教育效果,從而在實踐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水平。一方面,語言訓練方面,需要學生從不同的學習內容著手,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明顯的差異性,以生僻字為例,大多數學生對于生僻字掌握有限,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部分學生能夠有效規(guī)避生僻字的影響,有效改善經常出現的錯誤,而有些學生對于生僻字的掌握程度依然存在較大的距離;另一方面,針對學生個體學習差異化比較明顯的內容,需要制定教學方案,從而能夠循序漸進幫助學生得到相應的提升和改善。以《海底世界》為例,讓學生反饋在朗讀訓練過程中的各項感受、情況,進一步提升教師對學生訓練情況的掌握和了解,結合現代語文課程的教學需求,能夠有效解決學生的訓練問題。現代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于學生的語言能力要求較高,而語言教師需要及時掌握學生各方面的學習情況,對學生的語言訓練工作進行精準布控,以科學的訓練方案以及完善的訓練體系幫助學生在語言訓練領域中快速提升,同時語言的精進是一項漫長的教學工作,需要學生具備基本的耐心和信心,相關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訓練問題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支持,并且保障學生訓練過程中不會出現任何的疏漏和問題,引發(fā)學生連鎖的問題[3]。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課程閱讀教學,需要針對當前學生的學習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有效改善學生語言訓練的各項問題,結合學生傳統語文課程的教學,以多元化的教學策略以及高效教學方式,助力學生語言訓練課程的開展和實施。
參考文獻:
[1]何玉蝦.試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言表達訓練的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0(12):118.
[2]陳雪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語言表達訓練[J].課程教育研究,2020(8):95-96.
[3]吳琳.試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言表達訓練的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0(2):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