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彩陶文化蘊含著極為豐富的遠古歷史文明與文化內(nèi)涵,在人類文明與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價值。筆者簡要分析了彩陶文化的內(nèi)涵,并深入淺出地描述了彩陶文化在幼兒園本課程教育中的開發(fā),在揭示彩陶文化神秘面紗的同時,也為大家在幼兒園本課程教育創(chuàng)新開發(fā)思路方面提出了獨到的觀點與見解。
【關鍵詞】彩陶文化;幼兒園教育;人類萌芽狀態(tài);寓教于樂
中圖分類號:G61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13-0126-03
The New Idea of Integrating Colored Pottery Culture into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The Second Kindergarten of Qin'an County, Gansu Province,China)? CAI Yihui
【Abstract】My country's painted pottery culture contains extremely rich ancient historical civilization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has a pivotal position and valu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history. The author briefly analyzed the connotation of colored pottery culture, and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of colored pottery culture in kindergarten education in simple and simple terms. While revealing the mystery of painted pottery culture, it also puts forward unique viewpoints and insights for everyone in th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curriculum in kindergarten.
【Keywords】Painted pottery culture; Kindergarten education; Human budding state;Entertaining
彩陶文化是指出土于人類歷史上新石器時代的各類陶器。人類通過多年來的考古研究,對出自人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化有著越來越多的了解。隨之,人類則更加通曉在遠古時代人類是如何認知自然并如何效法天地營造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聰明與才智。
一、彩陶文化的內(nèi)涵闡釋
彩陶文化為我民族遠古文明的源泉。深度理解其人類文明與文化基因,對我們弘揚民族文明與精神、增強民族自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與意義。因此,在如今工業(yè)革命層層迭代的今天,重溫我民族博大精深的遠古文明,具有劃時代的深遠意義與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我國的彩陶文化可以追溯到距今7-8000年的新石器時期,從考古發(fā)掘的情況分析,彩陶文化是以位于陜西的渭水流域至甘肅地區(qū)為中心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呈現(xiàn)出逐漸向外擴散的局面。出土于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器具具有造型多樣化與色彩靚麗的特征。它即是人類祖先當時生活中的器皿器具,又無不體現(xiàn)出當時人們的藝術審美與創(chuàng)造能力。為此,彩陶文化成為承載人類祖先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并最具有考古價值的器物。因此,彩陶文化必然會成為當代研究遠古人類文明、歷史與文化的精美藝術作品,也是人類有史以來刻度最深刻的時空記憶信物與人類物質(zhì)與非物質(zhì)文明遺產(chǎn)寶庫。
二、彩陶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的意義
從彩陶文化我們可以推斷出,人類文明萌生狀態(tài)與人類最初理解人類自身起源說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在神話傳說中,上帝抑或神靈造物的時候,就是用泥土加水捏制出人的形狀,再由神靈或上帝賦予其靈魂而造就了人類。為此,人類就從神話傳說中的情節(jié),以模仿上蒼造物的“工藝流程”而進行彩陶器物的制作。由此可見,人類文明萌芽狀態(tài)最突出的心理特征即為模仿,也就構成了今天人們所耳熟能詳?shù)摹澳7聻樘煨浴钡恼J知。無獨有偶,人類最初文明狀態(tài)下所從事的“巫術”也都充分表明人類心理發(fā)展處于萌芽時期模仿的痕跡。自古以來,人類在進行向天求雨的“操作法事”過程中,就是在模仿自然界落雨的實際發(fā)生過程。首先是滾滾雷鳴不絕于耳,接著就是陰云密布,最后大雨瓢潑。那么人類“求雨法事”的操作流程則為:敲擊鑼鼓亦即雷鳴滾滾,點燃草木濃煙密布亦即天空的陰云密布,灑水點點亦即雨落天下。綜上所述,從效仿上蒼“造物模式”到模仿天降大雨的“求雨法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人類文明的初始狀態(tài)就是依靠模仿與效仿大自然而開啟了人類文明的進程。處于幼兒園時代的兒童,正值人類成長與發(fā)育的萌芽期。將人類發(fā)展歷史萌芽期階段所創(chuàng)造的彩陶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課程,以構建與兒童能夠產(chǎn)生高度心理共鳴的啟蒙教育模式,則為彩陶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的意義所在。
三、彩陶文化融入幼兒課程的路徑
幼兒園本課程教育肩負新一代人才的開啟啟蒙教育的重大且艱巨的使命,因此,一味地追求文化知識的教育,將勢必造成民族文化有效傳承的斷裂與缺失。為此,以彩陶文化為背景,設計適合兒童發(fā)育成長初期的相應課程,則顯得尤為重要。
(一)了解彩陶文化的創(chuàng)作方式
彩陶是出土于人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制品,它的材質(zhì)主要成分為黏土,首先制作造型,之后對已經(jīng)成型的陶器進行干燥處理,最后對干燥好成型的陶器進行焙燒等工序而制作完成。其用途可以劃分為三大類型:如用于生活起居用途的陶器、用于藝術展示類型的陶器以及用于建筑方面的陶器。對出土的人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在形狀方面可以劃分為杯子造型、瓶子造型、壺造型、缽造型、壇造型以及碗狀造型等。而在彩陶上面所配飾的圖案造型也頗為豐富多彩,比如有線條紋圖案的造型配飾、幾何圖案造型的配飾、蛙形狀圖案的造型配飾、魚形狀圖案的造型配飾以及各類動物造型圖案的配飾等。而彩陶的制作方式,從出土的文物加以分析,我們則可以將彩陶的加工制作主要分為兩種模式,第一種是手工制作方式,第二種是輪制制作方式。手工制作的方式主要用于器型比較小的陶器的制作。手工制作方式也區(qū)分為用手工團捏出所制作陶器的造型和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見到或常用的一些可塑型的器物對所制作的陶器泥胎進行“模具式”造型,然后再進行燒制。即人類的祖先采用自然界中的石塊、編制的籮筐抑或土地中生長出的葫蘆等作為制作陶器造型的“模具”。輪制制作陶器的方式指的是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人類祖先掌握了用轉輪的方式來制作陶器。即現(xiàn)將調(diào)制完成的泥料放置于可轉動的用于制作陶器的輪盤上,之后用轉動輪盤的方式對所制作的陶器進行造型處理。比如,拉伸在轉盤上的泥料或擠壓、切割泥料等,這種用轉輪進行造型制作陶器的方式相對于上述僅僅靠手捏泥胎進行陶器造型制作的“純手工”方式,所制作出的陶器則更加規(guī)整與均勻。同時,在制作陶器造型過程中,因為注入了人與泥胎互動的動態(tài)處理方式,所以制作陶器的陶丕其成型的外觀更加光亮、平滑與美觀。如果再用調(diào)制好的細膩陶土泥漿對所制作陶器的陶丕表面進行外觀處理,那么制作出來的陶器則會更加光鮮與細膩。與此同時,因制作陶器所采用的陶土土質(zhì)的差異以及燒制方法的不同,燒制成的陶器成品其顏色就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顏色,如黑白灰色系與紅褐黃色系。
(二)引進課程設計
藝術活動是培育幼兒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最為有效的途徑。如前所述,彩陶文化代表著人類文明初始萌芽狀態(tài)的典型特征,其惟妙惟肖的原始形態(tài)與模仿式的制作流程,均為人類“孩提時代”的心理發(fā)育完全契合,因此完全吻合當代幼兒園學前教育的教學背景。為此,在進行藝術教育活動中,將彩陶文化植入幼兒園課程當中,以培育、培養(yǎng)幼兒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能力并激發(fā)其參加藝術教育活動的學習興趣有著積極作用。彩陶文明的“童趣”內(nèi)涵更有助于學前兒童對人類、對社會以及自然界的認知與思維與情感和動作的有機結合,對于誘發(fā)出蘊含于學前兒童內(nèi)心深處天真無邪的天性及其無窮無盡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會發(fā)揮出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自然界與社會現(xiàn)實是人類知識的源泉,因此,將幼兒園課程內(nèi)容取材于符合幼兒時代心靈特征的藝術生活的彩陶文化,同時,泥巴、泥塑等制作彩陶活動的主題與內(nèi)容,必然贏得兒童極高的關注度與興趣度。進而,他們就會投入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參與其中,在“寓教于樂”的教育場景中,才可能更積極地運用其內(nèi)心的心智去探索與發(fā)現(xiàn)。
(三)創(chuàng)新課程價值預期
在幼兒園的教育過程中,因為在孩提時代“興趣為學習之母”,因此我們必須首先以兒童的興趣為主導。將彩陶文化引進設計開發(fā)課程中,將實現(xiàn)利用開放自主的形式,讓兒童按照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自己喜愛的學習與活動內(nèi)容、方式,并且鼓勵兒童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大膽表現(xiàn)自己的認知與情感。在幼兒園藝術培養(yǎng)教育過程中,借助彩陶文化深刻內(nèi)涵,讓兒童在用彩泥制作陶碗、陶罐等陶器的同時,放飛他們無窮的想象與創(chuàng)意,在志趣盎然中手腦結合、身體力行。這樣以素質(zhì)教育模式進行學前階段的啟蒙教育,則有利于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新一代。同時,彩陶文化的悠久歷史與豐富的人類精神與物質(zhì)文明內(nèi)涵,將對于促進兒童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塑造兒童價值觀與提高兒童對真善美的賞析能力都具有較為重要的價值與作用。
綜上所述,具備深厚民族精神文明與物質(zhì)文明的彩陶文化,不僅值得我們今天不斷探討與研究其更加深刻的內(nèi)涵,也值得我們在當今幼兒園教育“小學化”應試教育的情形下,采取古為今用的原則與態(tài)度,在深度理解其充滿人類遠古文明內(nèi)涵的基礎上,設計童趣橫生的幼兒園本課程,讓兒童在思想形成的萌芽階段,接受人類亙古不變的真善美。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一般課題“大地灣彩陶文化融入園本課程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9﹞GHB1478)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代正忠.馬家窯彩陶文化產(chǎn)業(yè)園發(fā)展模式研究[D].蘭州大學,2014.
[2]茍秉宸,于輝,李振方,等.半坡彩陶文化基因提取與設計應用研究[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
[3]韓建業(yè).“彩陶之路”與早期中西文化交流[J].考古與文物,2013(01).
[4]高輝地域性民俗文化對于當代陶藝創(chuàng)作的影響[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
作者簡介:蔡怡惠(1979-),女,漢族,甘肅秦安人,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幼兒園園本課程的開發(fā)與應用。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