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斐
摘 ? 要:“泡泡”提示語是學生自學的導航,也是教師解析教材的得力助手,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本文提出“在課前發(fā)揮其導學功能”“在課中落實文本的語言訓練點”“把實踐運用引申到課后”三大方面的教學策略,助力語文精彩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泡泡”提示語;教學策略
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新增了很多“泡泡”提示語,它以小泡泡對話框的形式出現(xiàn),內容簡潔,話語精煉,分為導學功能型、語言訓練型和實踐運用型,一般出現(xiàn)在課文開頭、中間或者末尾,有時還會出現(xiàn)在“園地”中。尤其是低年級教材,“泡泡”提示語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高。然而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注重文本內容的分析和講解,卻忽視了教材中的其它部件如插圖、“泡泡”提示語等的作用。其實,“泡泡”提示語雖小,卻能在教學中發(fā)揮大作用,其指向明確,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活潑,能引領學生認真學習文本、樂于思考。本文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教材為例,對如何運用泡泡提示語進行論述。
一、妙用小泡泡,發(fā)揮導學功能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自主學習的關鍵在于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提高主動學習的意識,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課前的自學環(huán)節(jié)可以借助小泡泡的力量,帶領學生進入語文學習的智慧之門,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在識字4《中國美食》這一課末尾就有一個小泡泡“我還能說出更多的家鄉(xiāng)美食”,這是希望學生能利用美食多識字。根據(jù)它的提示,筆者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情景導學單:周六,有客人來家里做客,爸爸媽媽要做一桌家鄉(xiāng)美食招待客人,請你和爸爸媽媽一起設計一份菜單,先說說自己是哪里人,再把菜式名稱寫在框框里。這類小泡泡是根據(jù)教學的重難點提出來的,具有明顯的導學功能,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使學生學得有方向,學生在自主學習時能扣緊文本,既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又增進了親子關系,以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二、活用小泡泡,達成訓練目標
教師要在教學中找準語文新課標提出的三維教學目標的切入點進行訓練,而小泡泡成了讓學生進行文本訓練的引線,從識字到解詞釋義,從方法的掌握到能力的提升,從理解的深入到感悟的升華,教師可以根據(jù)泡泡的功能引領學生盡情地與文本對話,以達到觸類旁通的學習目標。
1. 小泡泡助力激趣識字
不同類型的小泡泡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教師應根據(jù)其類型巧妙地運用到教學中。比如,識字1《神州謠》課后出現(xiàn)的小泡泡:“‘聳字讓我感受到了……”這個小泡泡既是一個語言訓練點,又是語境識字法的運用。筆者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補充描繪“危峰聳立”的情景圖片,在情境中識字。這樣的安排讓學生在完成識字的過程中也進行了語言訓練。又如在“園地三我的發(fā)現(xiàn)”里出現(xiàn)了一個小泡泡:“我發(fā)現(xiàn)帶‘火和‘灬的字多與‘火有關。”該泡泡提示語旨在要求學生認識形旁表義的規(guī)律。筆者通過小泡泡的暗示,在教學中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讓學生通過觀察生字的偏旁猜字義、做動作表情、玩“我問你答”的游戲,幫助學生識記生字,使識字更加形象化、趣味化,激發(fā)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調動學生識字的主動性。
2. 小泡泡助力解詞釋義
在二年級上學期,學生已經(jīng)學會了“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這種識字方法。在教學《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時,我根據(jù)泡泡提示語“聯(lián)系下句的稀,我能猜出稠的意思”的指引,先讓學生利用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理解“稀”的意思,再結合課文語境猜出“稠”的意思;最后利用幾張茂密大樹的圖片,進一步讓學生感知“稠”是指枝葉多而密,進而掌握了“借助反義詞”來理解新詞的方法。又如,在教學《雷雨》這一課時,課后出現(xiàn)的一個小泡泡,旨在讓學生在理解“壓”“垂”和“掛”這三個動詞的本義的基礎上,再結合語境,聯(lián)系生活,體會動詞運用的妙處。在引導學生體會“壓”的妙處時,筆者通過小泡泡的指引,借助圖片和動作,結合語境引導學生體會動詞運用的巧妙,將理解和運用融為一體。
3. 小泡泡助力語言訓練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低年級學生語言學習的心理特點,結合小泡泡的指引,找準課文的訓練點,讓字與情交融、字與圖交融,通過口語交際、書面表達、綜合實踐等形式進行語文訓練,最大限度地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讓學生妙語連珠、妙筆生花,為精彩的語文課堂助力。比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找春天》這一課時,學完最后一個自然段,學生明白了春天是有聲有色、有氣味、有形體的,也知道了如何找春天。課文結尾處的省略號,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這時文末出現(xiàn)了一個小泡泡:“我們也去找春天吧!去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再配上插圖,使人情不自禁地也想去大自然中尋找春天。此時,筆者把這個作為語言訓練點,設計句式練習,結果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寫話中處處有生花妙筆。
三、巧用小泡泡,引導實踐運用
語文新課標提出,語言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科,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小泡泡提示語,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實踐運用。比如在《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一課的最后,小泡泡提醒學生:“我找到了身邊的‘雷鋒?!庇谑俏以O計了給身邊的“雷鋒”送感恩卡的語文實踐活動,通過這個活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提升,同時培養(yǎng)了一顆感恩的心。這樣的活動既能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又能深化其情感,有利于學生整體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小泡泡,大作用。在泡泡提示語的指引下,教師能設計出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把課文主題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跳出了“教課本”的窠臼,真正做到了“大課堂”的目標。學生也能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提高人文素養(yǎng)和語言運用能力。教師要充分用好小泡泡這個錦囊,讓語文課堂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