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隨著“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深度學習備受矚目。通過對深度學習內(nèi)涵的分析,發(fā)現(xiàn)深度學習不僅關注學習結果,更注重學習過程。學生在課堂上的“獲得”更注重思維的訓練,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問題導學的設計尤為重要。文章結合幾個問題導學設計談談體會。
[關鍵詞]深度學習;問題導學;初中物理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1)02-0044-03
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RC)認為:“深度學習是個體將學習的知識從一種情境遷移運用到另一種情境的過程,即遷移[1]?!鄙疃葘W習不僅關注學習結果,更注重學習過程,尤其是學習者的真實體驗,強調深度學習“是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學習,體驗成功并獲得發(fā)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2]”。深度學習聚焦過程和結果,突出參與、體驗及生成,它具有三層意蘊:學習目標的“深層”;學習過程的“深入”;學習結果的“深刻”。這意味著深度學習的目的不僅在于理解知識、獲取能力,更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形成創(chuàng)新精神,要求學生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深度學習指向學習者的獲得和體驗,“獲得”不僅包括知識的理解、能力的提升,更注重方法的掌握;“體驗”則是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者內(nèi)在動機的誘發(fā)、“獲得感”的萌生、情感的陶冶以及精神的升華[3]。
深度學習不是教學中的學生自學,而是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學生學習。問題導學是指針對特定的教學任務,通過分解設計,以問題的方式呈現(xiàn),并在問題的引導下,讓學生解決問題,完成教學任務。問題導學是一種教學設計和課堂組織策略,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與問題的解決能力,對提高物理教學質量有很大的益處[4]。
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問題導學來促進學生獲得“深刻”的體驗,從而訓練學生學習物理的思維能力。學習物理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問題導學的層層深入,用引導式教學替代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體驗”物理知識的“獲得”,真正做到深度學習。
一、 問題導學設計應注意的事項與案例分析
1.問題導學的設計應具有趣味性
“活動與體驗”是深度學習的重要特征,問題導學的設計應當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且有助于學生身心發(fā)展的一系列問題,這樣的設計不僅能使學生擺脫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還能幫助學生克服學習物理的畏難情緒,提高學生深入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活動中,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案例1]《動能 勢能 機械能》教學片段
小游戲“憤怒的小鳥”(如圖1所示)。學生上臺完成如下活動:彈弓中間放置一只小鳥,拉長橡皮筋將小鳥射出,擊落遠處木樁上的小豬。
師(提問):拉長的橡皮筋射出小鳥,請問拉長的橡皮筋對小鳥做功了嗎?如何判斷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是否做功?
生:做功了。因為拉長的橡皮筋對小鳥有力的作用,而且在力的方向上小鳥通過了一段距離,這段距離是小鳥沒有離開橡皮筋之前的距離。
師(追問):飛行的小鳥對木樁上的小豬做功了嗎?如何判斷?
生:做功了。飛行的小鳥對小豬有力的作用,而且小豬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了一段距離。
師: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做功,就表明這個物體具有能量。請問,上述兩種情形中哪些物體具有能量?
生:拉長的橡皮筋能對小鳥做功,因此拉長的橡皮筋具有能量。
生:飛行的小鳥能對小豬做功,因此飛行的小鳥具有能量。
本案例中設計的游戲是由憤怒的小鳥APP手機游戲改編的小游戲。對于能量的概念,如果從書本中直接找出,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通過教師對問題進行精心設計,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將物理概念激活,全身心地體驗知識本身蘊含的意義。
2.問題導學的設計應具有連續(xù)性
深度學習的特征之一是“聯(lián)想與結構”,深度學習需要發(fā)展學生的記憶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系統(tǒng)化的思維與結構能力[2]。學生獲得的知識,不是零碎和分散的信息,而是結構化的、有連續(xù)性的知識。設計的問題是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融會貫通地將原有知識與所要學習的知識整合好,構建學生自己的知識體系。
[案例2]“物體的浮與沉”教學片段
師:將蘋果和葡萄分別浸沒在水中,觀察它們的浮沉情況。它們受到哪些力?
生:蘋果浮起來,葡萄沉下去。都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豎直向上的浮力。
師: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不同的情況?回顧力和運動的關系分析一下。
生:蘋果浮起來的原因是受到的豎直向上的浮力大于豎直向下的重力;
葡萄沉下去的原因是受到的豎直向上的浮力小于豎直向下的重力。
師:物體在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公式是什么?物體受到的重力公式是什么?
生:[F浮=ρ液V排液g];[G物=mg=ρ物V物g]。
師:如果物體完全浸沒在液體中,那么[V排液=V物],上浮和下沉時,還可以推出物體和液體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
生:上浮時[F浮>G物],可以推出[ρ液V排滾g>ρ物V物g],而[V排液=V物],所以[ρ液>ρ物];下沉時[F浮 此案例是八年級下冊第十章中物體的浮與沉的問題導學設計的一部分,但是所涉及的內(nèi)容包括了第六章《物質的密度》、第八章《重力》以及第九章《力和運動的關系》等知識內(nèi)容。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將他們學過的知識與正在學習的知識融合,同時在當前學習的內(nèi)容和已有的經(jīng)驗之間建立結構性聯(lián)系,以便將知識轉化為適合學生本人的內(nèi)容。 3.問題導學的設計應具有分層性 問題導學的設計要以教學目標為基礎,面對所有學生,提升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能力。問題導學的設計應具有分層性,以便使大多數(shù)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都能學到物理知識。大大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掌握物理學科的有關內(nèi)容。 [案例3]“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教學片段 師:用凸透鏡觀察近處書本上的字,看到的字是正立的還是倒立的?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 生: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字。 師:用凸透鏡看遠處的一棵樹,是正立的還是倒立的?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 生:看到的是倒立、縮小的樹。 師:為什么同一塊凸透鏡,我們看到的像不同呢?可能和什么有關呢? 生:可能和距離有關。 師:哪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呢? 生:凸透鏡和我們觀察的物體之間的距離。 師:如何設計實驗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呢?要利用哪些實驗器材? 生:要有光源、凸透鏡,成像所需的白紙或者光屏。 師:距離怎么測量呢? 生:用刻度尺。 師:我們可以用一個既能放實驗器材,又能測距離的儀器進行實驗,這種器材就是光具座。 本案例是引出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實驗的問題,根據(jù)學生學習思維能力的差異,設計了不同層次的問題,起初的問題比較簡單,當提問到影響成像的因素和需要用哪些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時,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就高了。這樣具有層次性的問題導學,有較大的輻射面。 4.問題導學的設計應具有深入性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考慮到事物的本質并不是從教師那里直接獲取的,而是學生通過自身的主體活動與情境體驗獲得的。因此在學習一個新事物時,教師就應該設計好有關的問題導學案,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質疑、歸納、演繹,建構出一個新事物的知識結構,對學習對象進行深度加工。 [案例4]“變阻器”教學片段 在學生實驗“自制鉛筆芯變阻器改變小燈泡的亮度”完成后,設計了如下提問。 師:生活中如果利用鉛筆芯來改變燈泡的亮度有什么缺點呢? 生:鉛筆芯會斷;鉛筆芯會被磨損。 師:我們要用另外的物體來替代鉛筆芯(此時教師展示直徑為0.2 mm的鎳鉻合金絲替換鉛筆芯重新實驗)。 師:這里有一根長度為3 m的鎳鉻合金絲,合金絲太長不方便做實驗,怎么辦呢?(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生活中,棉線長了怎么辦?) 生:把棉線繞在一個圓柱體上。 師:那么我們也可以把合金絲繞在一個圓柱體上,請問這個圓柱體應該采用導體還是絕緣體呢? 生:要用絕緣體,導體會通電。 師:將合金絲繞在圓柱體上時,是緊密繞,還是松松地繞呢?(如圖2) 生:緊密繞,這樣可以繞更長的合金絲;松松地繞,需要的圓體太長。實驗時,如果繞得太緊,合金絲之間會直接導通。 師:那么,我們能不能找到一個既可以繞很長合金絲,又不會直接導通的方法呢? 生:我們可以在合金絲外面包裹一層絕緣外殼嗎?類似常用的導線外殼。 師:可以。但是涂上絕緣漆后,怎么讓金屬夾和合金絲接通呢? 生:我們可以在合金絲和金屬夾連接的部分刮去絕緣漆。 本案例通過一系列問題,讓學生自己構建一個滑動變阻器。所有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思考并回答問題,層層深入,為進一步深入學習滑動變阻器的結構和使用方法打下基礎。只有深入地揭示隱藏在具體事件中的一般規(guī)律,才能使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tài),使學生的學習走向深入和深刻。 二、教學思考 總之,具有趣味性、連續(xù)性、層次性、深入性的問題導學案,只有切入學習的本質,深度學習才能真正發(fā)生。在問題導學引領下的物理教學,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并體驗成功,是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學習過程。學生通過問題導學獲得物理知識,理解物理學科的本質和思想方法,形成積極的內(nèi)在的學習動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獲取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在物理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問題導學把學習任務逐漸分解,這樣有利于學生思考與理解,起到了思維“導航”作用,促進師生在對話、交流、合作的基礎上進行文化知識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使學生既具有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又有合作精神。 [參考文獻] [1]? 許紅琴.深度學習: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語文教學[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8(1):40-43. [2]? 郭華.深度學習及其意義[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25-32. [3]? 崔友興.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深度學習[J].課程·教材·教法,2019(2):66-71. [4]? 陳蒼鵬.基于問題導學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J].物理教師,2018(1):33-36.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