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峰 張雅霖
摘要:對不能到校就讀、需要專人護理的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各地以特殊教育學校為主體開展“送教上門”工作。經(jīng)調查發(fā)現(xiàn):送教學生未能獲得良好的教育支持,家長對目前“送教上門”成效評價不高。結合送教實踐,探索采用“平板+微課”的教學方式,通過多感官的刺激,喚醒深層的學習體驗;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的運用,突破教育資源的局限;精簡、可重復的教學設計,契合特殊兒童心理特點。以此取得更好的送教實效,獲得更高的家長成效評價。
關鍵詞:平板;微課;送教上門;教學
一、引言
《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印發(f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的通知》指出“對不能到校就讀、需要專人護理的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采取送教進社區(qū)、進兒童福利機構、進家庭的方式實施教育?!?[1]各地特殊教育學校積極落地上級政策,先后展開了送教上門服務活動。我校課題組一項針對四川省特殊教育學校送教上門現(xiàn)狀研究的抽樣問卷調查顯示:樣本學校89.1%的服務學生被確定為送教的原因是殘疾程度重。這一調查結果,較精準地體現(xiàn)了各地特校對政策的正確理解和執(zhí)行。但重殘?zhí)厥鈨和谥橇?、感官、情緒、肢體、行為或言語等的發(fā)展上,單方面或多方面顯著低于正常兒童。[2]如何讓送教上門服務工作取得實效,是每一個送教教師面臨的迫切問題。
二、送教上門兒童受教育現(xiàn)狀
本研究使用我?!八拇ㄊ√厥饨逃龑W校送教上門現(xiàn)狀研究”課題組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結合送教實踐,分析送教孩子受教育的條件和成效評價。
(一)家庭經(jīng)濟、教育資源支持現(xiàn)狀
據(jù)調查,四川省送教孩子家庭經(jīng)濟狀況困難占比39%,一般占比51%,良好及富裕占10%。在送教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送教兒童大多數(shù)時間是在自己的臥室,有的甚至整天在自己的床上或被束縛在輪椅上。這些兒童所能接觸到的學習資源更是少得可憐,連望一眼天空都是一種奢望。他們能獲得的與人交流機會也很少,一般只有家人在給他們穿衣、擦臉、喂飯的時候,或許會與他們嘮叨兩句。而基本沒有人會去聆聽他們的表達,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少有孩子家中有學習、康復用品。個別孩子家中配有電視機、MP3播放器。
(二)現(xiàn)行送教效果評價
接受送教服務家長成效評價一項,調查顯示:幫助很大占比40%;有一些幫助占比51%;沒有幫助占比1%;不置可否占比8%。數(shù)據(jù)表明,家長對現(xiàn)階段實施的送教上門服務效果評價是偏低的。
三、討論與分析
(一)教育資源少,錯過了孩子關鍵成長期,造成孩子心智發(fā)展更加落后
嬰幼兒時期的教育極度欠缺。家長對特殊兒童的教育康復認知不足,沒有早期干預矯正,更多的是期望借助醫(yī)學的手段幫助孩子達到正常兒童的發(fā)展水平。為節(jié)省開支,家長不愿給孩子購買玩具和學具。還有人們對殘疾孩子的不理解、不認同甚至歧視,讓家長不愿帶孩子走出家門,覺得丟面子。眾多原因造成了送教孩子被封閉在了一片小天地,失去教育資源的支持,身心發(fā)展停滯在嬰童時期。
(二)“送教上門”的實際效果沒有達到家長的預期
送教教師專業(yè)的講解以及對孩子的真心接納讓家長重拾對孩子康復發(fā)展的希望。但每月1-3次的送教以及一段時間來孩子并不明顯的改善效果,讓對送教上門寄予厚望的家長疑惑,造成對送教成效評價不高。
四、對策
要將國家“送教上門”的政策要求落在實處,化解送教孩子因家庭經(jīng)濟、教育資源支持不夠的影響,改善家長對“送教上門”評價不高的現(xiàn)狀。我結合幾年來送教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認為“平板+微課”的教學方式能有效解決以上問題。
(一)多感官的刺激,喚醒深層的學習體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通過各種感覺器官接受外界信息,按比例:視覺占83%,聽覺占11%,嗅覺占3.5%,觸覺占1.5%,味覺占1%。[3]以“平板+微課”,化教師講授為直觀的圖片、視頻展示,充分調動占比大的視聽覺,多感官的刺激快速獲得特殊兒童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習熱情,喚醒沉睡的內心體驗。在教授生活語文課《紅綠燈》時,我在微課中融入行人過紅綠燈的視頻,形象展示給送教孩子看,使他們直觀地認識了“紅黃綠”三種顏色,熱鬧的街市聲音和人們排隊走人行橫道的畫面都深深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再以兒歌的形式朗誦“紅燈停,綠燈行”與孩子拍手互動,孩子在多感官體驗中學習,順利建立起了的安全過馬路的概念。
(二) 精簡、可重復的教學設計,契合特殊兒童心理特點
“微課的特點就是時間短,內容單一,表現(xiàn)形式靈活。” [5]送教上門的微課時間一般控制在5-10分鐘以內,這一時間設置符合智障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在授課時,教師根據(jù)孩子的接受能力控制播放速度,突出教學中對學生的差異化指導。孩子們通過微課學習后,教師對他們的學習情況進行反饋評估,然后再按照他們的掌握情況,選擇需要強化的地方重復學習,直到完全掌握為止。利用“平板+微課”這種教學方式,能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對不同知識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既能循序漸進,又能查漏補缺,還能強化鞏固,特別適合目前接受送教上門的殘疾程度重,智力能力低下的特殊孩子。
綜上,利用“平板+微課”的教學形式,靈活地統(tǒng)籌各類教學資源,能契合特殊孩子心理特點,真正實現(xiàn)一對一的個別化授課,化解送教學生沒有教學具,教育資源受限的困難,最大限度調動孩子的學習能力,取得高質量的送教實效,獲得家長較高的成效評價。
參考文獻
[1]董庭富. 重度殘障兒童少年"送教(康)上門"需求調查與對策分析[J]. 華人時刊(校長), 2019(8).
[2]齊妍潔. 西安特殊兒童家長心理狀態(tài)現(xiàn)狀調查[J]. 山海經(jīng):打拼, 2019, 000(005):P.104-104.
[3]趙明輝. 新課改下歷史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學科整合[J]. 中小學教學研究, 2007(5):22-22.
[4]高媛媛. "微課"對聾校語文教學的啟示[J]. 現(xiàn)代特殊教育, 2014, 000(003):50-51.
[5]丁利軍, 崔慧慧. 微課教學的優(yōu)勢與思考[J]. 陜西教育(教學), 2018, 000(004):33.
作者簡介:何峰; (1979,09,22)男;漢;四川省閬中市;大學本科;一級教師;特殊教育.
(四川省閬中市特殊教育學校 四川 南充 63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