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爾達娜·阿帶
【摘? ? 要】學習興趣作為小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源泉,往往對小學語文學科的整體教學效果有著直接影響,而面對不斷提高的教學要求,要想使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高,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自然也是十分必要的?;诖?,本文結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相關實踐案例,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具體策略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了一些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需要注意的問題,希望能夠為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創(chuàng)新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7.002
小學生受身心發(fā)展水平的限制,普遍具有學習主動性不足、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自控能力較差的特點,往往很難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即便教師能夠密切關注學生學習狀態(tài)與學習表現,也同樣難以避免其注意力分散,而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現實教學問題,則需要面向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采取各種能夠有效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策略。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策略
(一)優(yōu)化教學導入設計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由于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主要來源于其對課程內容的求知欲、好奇心,因此,要想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先從教學導入設計入手,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點采取合適的教學導入方式,同時將各種趣味元素與課程內容聯系起來,使學生能夠對課程內容逐漸產生求知欲、好奇心,進而形成強烈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葡萄溝”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采用情境創(chuàng)設的教學導入形式,對新疆吐魯番地區(qū)葡萄溝的相關圖片、視頻進行廣泛搜集與整理,并將這些圖片、視頻制作成多媒體課件,之后再借助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暢游葡萄溝”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結合圖片、視頻對葡萄溝的景色以及游覽葡萄溝時的場景展開大膽想象,待學生沉浸到想象之中后,再自然引出課文并組織其進行閱讀。這樣一來,由于小學生大多對自然風光、異域風情十分感興趣,因此在相對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往往都能夠逐漸沉浸,進入到精神集中、投入的學習狀態(tài),并產生想要進一步了解葡萄溝的欲望,這正是其學習興趣形成并得到提高的直接表現[1]。
(二)深入挖掘教材內容
由于小學生已經形成一定的個體差異,不同學生在面對相同課程內容或教學活動時,其興趣往往會存在明顯不同,因此,要想將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充分激發(fā)出來,不僅要準確把握其興趣愛好,還必須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將課文中新奇、有趣或貼近現實生活的元素展現出來,使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課程內容乃至語文學科的魅力所在。比如,在進行“秋天的雨”這一課的教學時,學生對于抒情散文體裁課文的興趣不高,有些學生甚至會產生枯燥乏味之感,其學習興趣很難得到保證。對此,教師可以將“秋雨”這一常見生活元素作為切入點,鼓勵學生對自己印象中的秋雨展開回憶,并嘗試將記憶中秋天下雨時的景象描述出來,待學生根據自身記憶做出不同描述后,再借助“讓我們看看在課文作者記憶中,秋雨景象是怎樣的?”“作者記憶中的秋雨與你記憶中的秋雨有哪些不同?”等類似問題,引導學生對課文展開閱讀,并將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與課文內容聯系起來,使其能夠對課文內容產生強烈的閱讀興趣。
(三)重視課程資源拓展
為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保證其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還需調整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在深入挖掘教材內容中新奇、趣味元素的同時,提高對課程資源拓展的重視,使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具有吸引力的課外學習資源,并在這些學習資源的輔助支持下,深刻感受到課程內容及語文學科的深層內涵與魅力[2]。比如,在進行“草船借箭”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名著《三國演義》中的情節(jié)內容,對“草船借箭”故事的發(fā)生原因、赤壁之戰(zhàn)所處時代背景、赤壁之戰(zhàn)中對戰(zhàn)雙方實力對比、諸葛亮與周瑜等人的關系等各方面的課程資源進行延伸拓展,通過播放微課視頻、發(fā)放課前預習資料等方式將課外知識傳授給學生,之后再組織其正式閱讀課文。這樣一來,由于課程資源拓展延伸是對課文內容的補充,能夠有效彌補課文作為《三國演義》內容節(jié)選的不足,即便學生從未閱讀過《三國演義》這部名著,也能夠對課文中故事的整體背景全面了解,并在閱讀課文時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這對于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顯然是很有幫助的。
(四)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與課程內容相關,還會受到教學方法的直接影響。如果教師長期采取單一的教學方法,那么無論選擇怎樣的課程內容,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會受到很大的限制,有時甚至會使學生產生語文課枯燥乏味的感受。因此,為了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需將多種教學方法靈活應用到語文教學中,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對各種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優(yōu)化,使學生能夠在新奇的教學活動中進行語文學習,并將自身的學習興趣長期保持下去[3]。例如,在進行“動物王國開大會”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游戲教學法,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之后鼓勵各小組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進行情景劇表演游戲,分別扮演狗熊、老虎、梅花鹿、大灰狼、狐貍等角色,借助動作、對話將課文中故事的情節(jié)生動呈現出來,確保學生能夠獲得良好的游戲體驗,深刻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進而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在進行“肥皂泡”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則可以采用直觀教學法,帶領學生按照課文中的方法嘗試吹肥皂泡,并對肥皂泡進行仔細觀察,使其能夠產生與課文中“我”類似的情感體驗與直觀感受,逐漸理解課文中心思想、情感內涵,并在吹肥皂泡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玩中學”,這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同樣非常有利。
(五)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由于小學生受到身心發(fā)展水平的限制,很多學生即便對課程內容比較感興趣,也很難長時間保持注意力集中,學習狀態(tài)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因此,教師需要通過提出引導問題、設置探究活動任務等方式,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活動,圍繞課程內容相關問題、活動展開探究思考,并在探究過程中保持全身心投入的良好學習狀態(tài)。例如,在進行“小英雄雨來”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你了解抗日戰(zhàn)爭嗎?”“在抗日戰(zhàn)爭中,你覺得小孩子能做出哪些貢獻?”等類似問題,引導學生圍繞抗日戰(zhàn)爭的基本知識展開討論,并以設身處地的方式對教師提出問題展開探究思考。待學生經過探究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自然引出課文并鼓勵學生閱讀,同時提出“你覺得雨來是一個怎樣的人?”“雨來為什么不愿說出李大叔的下落?”“雨來的父母為什么堅持送他去夜校?”“雨來為什么沒有死?”等一系列問題,使學生能夠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并對課文的情感內涵、中心思想、伏筆安排等展開深入思考,而在學生積極持續(xù)展開探究思考的情況下,其課堂參與度與學習狀態(tài)自然能夠得到保證。
(六)加強課外閱讀引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生成往往與其課堂學習體驗直接相關,如果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能夠獲得愉悅體驗,滿足自身學習需求,并深刻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所在,那么其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就會得到顯著提高;反之,如果學生的學習需求未能得到滿足,課堂學習體驗較差,那么其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自然比較有限。因此,為了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出發(fā),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展開延伸拓展,為學生推薦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且符合其興趣愛好的閱讀文本,引導其積極進行課外閱讀,以達到滿足學生閱讀需求、優(yōu)化學生學習體驗的教學目的。例如,在進行“精衛(wèi)填海”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對神話故事比較感興趣的特點,選擇“夸父逐日”“羿射九日”“鯀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同樣出自《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作為課外閱讀文本,將其推薦給學生,或是直接提供相關閱讀文本及翻譯資料,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為學生提供相關動畫視頻等學習資料,使學生能夠對《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擁有更多了解,使自身閱讀需求得到滿足,并在了解神話故事的過程中逐漸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所在,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這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是很有幫助的。
(七)完善教學評價機制
小學生正處于觀察、認識世界的關鍵階段,其興趣愛好不僅經常會出現變化,還很容易受到身邊成人的影響。教師要想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以培養(yǎng),還需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這一興趣愛好特征,通過對教學評價機制的調整與完善,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施加影響,使其能夠逐漸形成對語文科學的學習興趣。以“海上日出”這一課的相關教學為例,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一方面,需要采取激勵性的教學評價策略,向學生提出“圓明園被誰毀掉了?”“圓明園是怎樣被毀掉的?”“圓明園為什么會被毀掉?”“圓明園被毀之前是什么樣子?”等類似問題,并在學生做出回答后,對其積極發(fā)言的態(tài)度及做出正確回答所體現出的學習成果予以表揚,使學生能夠逐漸建立起對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并將這種信心轉化為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則是要引導學生與其他同學圍繞問題展開激烈討論,并完成解答其他閱讀題、寫讀書筆記等學習活動,之后將教學評價主體多元化,鼓勵學生通過自評、同學互評的方式參與到教學評價中,對自身或同學的學習表現做出更加客觀、全面的評價,使其能夠在明確自身學習目標的同時,實現學習興趣的進一步提高。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偏高
小學生正處于理解能力、認知水平、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素養(yǎng)的初始發(fā)展階段,在能力相對不足的情況下,不僅語文學習效率相對較慢,同時也很容易在語文學習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教師習慣按照成人或高年級學生的標準,對學生提出過高的要求,設定脫離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目標,那么學生就很可能會因達不到學習要求而逐漸喪失信心,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也會隨之不斷下降。面對這一問題,教師還需充分尊重學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力發(fā)展情況出發(fā),制訂符合實際的合理教學目標,并在學生達到學習要求后及時加以表揚,使學生逐漸樹立起對語文學習的自信心,為語文學習興趣的生成創(chuàng)造良好基礎條件[4]。
(二)教學過程固化
在工作內容煩瑣、復雜的情況下,很多小學語文教師都習慣按照固定模式與流程來組織教學活動,即便能夠將多種教學方法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也很少會就教學流程安排及教學活動中的細節(jié)作出調整,而學生面對相對固化的教學過程,其學習興趣自然也會受到直接影響。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將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激發(fā)出來,還需充分考慮到教學過程固化的問題,提高對教學設計細節(jié)的重視,從學生的學習情況變化及每節(jié)課課程內容的變化出發(fā),對教學過程、教學活動作出更加合理的設計安排,以免因教學過程缺乏變化而使學生產生枯燥乏味的學習感受。
(三)作業(yè)布置不合理
在“雙減”政策實行的背景下,當前小學生的課后作業(yè)負擔雖然明顯減輕,但由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比較基礎,很多教師都習慣布置課文背誦、生字書寫、利用新學詞匯造句等機械訓練式的課后作業(yè),因此學生學習興趣仍然會受到不小的限制。對此,教師需及時調整作業(yè)布置策略,布置一些開放性、實踐性較強的課后作業(yè),同時鼓勵學生利用網絡學習平臺及各種網絡學習資源來完成作業(yè),使其能夠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所在,進而實現語文學習興趣的有效提高。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生雖然存在學習主動性不強、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興趣愛好容易變化等特點,對學習興趣的形成十分不利,但只要教師能夠從教學導入設計、教材內容挖掘、課程資源拓展、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學生探究引導等方面入手,采取合適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并在教學實踐中對教學目標偏高、教學過程固化、作業(yè)布置不合理等問題加以注意,就能夠將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充分激發(fā)出來。
參考文獻
[1]武鴻雁.讓興趣引領學生閱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習興趣的方法分析[J].文教資料,2019(18):60-61.
[2]王紅紅.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習興趣的激發(fā)之研究[J].學周刊,2018(29):63-64.
[3]林景書.激發(fā)學生興趣,促進有效課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探討[J].教育觀察,2018,7(8):91,94.
[4]丁長友.培養(yǎng)學習興趣,學會學習方法——基于語文學科特點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J].中國校外教育,2016(S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