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寧 劉曉云
【摘? ? 要】我國是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中華文化歷久彌新,我們對經典文化的傳承研究也應提上日程,通過對校本教材的開發(fā)、研究、利用傳承經典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經典文化需要我們代代守護、薪火相傳,尤其作為教師更是責無旁貸、當仁不讓。
【關鍵詞】校本教材? 經典文化? 傳承研究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3.041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根基。”
一、研究校本教材,傳承經典文化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中華文化歷久彌新。我們應該對經典文化的傳承研究提上日程,通過對校本教材的開發(fā)、研究、利用傳承經典文化。
校本教材側重于古詩詞的研究和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就是古代的經典詩文。誦讀詩文經典能夠啟迪思想、弘揚民族精神。古代,哲人對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凝練,思想家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體系的建立,無不在經典詩文中得以體現(xiàn)。從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到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從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到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思想精都融進了精彩的詩文之中,其間還蘊含了宇宙大觀和人生百態(tài),能讓我們觀如畫江山、品酸甜苦辣、聽喜怒悲歡。我每每讀詩,總會沉浸于“悠然見南山”的意境,驚嘆于“山色有無中”的浩渺……故而常暗自慨嘆:與詩為友,不亦快哉!
學生在文學經典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古詩誦讀中體會詩詞歌賦的雅俗共賞,這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傳承、一種感悟、一種積淀。同時,對學生自己來說也是一種思想的升華,品讀詩詞就好比和古人對話,能夠領略當時的風土人情、喜怒哀樂。鑒古知今,繼往開來,對經典文化也是一種發(fā)揚和繼承,借助于校本教材,豐富學生的閱讀視野,豐富課堂知識,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有益補充。
二、研究校本教材,培養(yǎng)古文素養(yǎng)
在小學階段,依托對校本教材的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古文素養(yǎng),從大的方向來說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從小的方面來說,對學生是一種積累和積淀,受益終生。培養(yǎng)學生古文素養(yǎng)和當今的高考改革不謀而合,都說“得語文者得天下”,其實應該說“得古文者得語文”。從高考的角度來說,研究校本教材最終會讓學生不懼高考,因為高考的詩詞閱讀、文言文閱讀都是對學生古文素養(yǎng)的考查,只要從小學就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古文素養(yǎng),學生最終都能順利通過高考。
校本教材一般從實際出發(fā),適合于各個年齡段的學生,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是合理的,從課標的角度來說是有益的,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開發(fā)了新的學習資源。讓學生誦讀詩詞成為一種習慣,讓學生誦讀詩詞成為一種修養(yǎng),讓學生誦讀詩詞成為一種行為,讓學生誦讀詩詞成為一種品格。在《古文觀止》中汲取精華,在古文詩詞中獲取營養(yǎng),在古詩歌賦中陶冶情操,在古文經典中感悟文明。
三、研究校本教材,激發(fā)學習興趣
校本教材的出發(fā)點就是服務于學生,最終讓學生受益。校本教材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學好了古詩詞,學生既能出口成章,又能口若懸河,這是一種資本,也是一種能力,還是一種文化的積累。
校本教材多是便于攜帶的小冊子,既是校園文化的縮影,也是學生的精神家園,能夠讓學生在誦讀中收獲精神財富。為更好地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在誦讀活動中感悟詩文意蘊,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校本課程進行經典詩文誦讀過級評價。采用“經典沖關”游戲規(guī)則,激發(fā)學生的最大潛能?!敖浀錄_關”游戲先采用班級全員參與的形式過級評價,再選拔出校級誦讀過級評價的學生,以現(xiàn)場抽簽背誦、筆答相結合進行誦讀過級評價。最后評出“經典之星”“經典標兵”“誦讀之星”“誦讀標兵”四個獎項。同時設立特等獎“經典狀元”“經典榜眼”“經典探花”三大獎項,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校本教材的優(yōu)勢和特長,激發(fā)學習興趣,積極地參與“經典沖關”活動,形成比學趕幫的學習浪潮。
學習是一種內動力,經典誦讀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對各個學科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和推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最終提高學生成績和教學質量。
四、研究校本教材,積累文化知識
《經典詩文誦讀》校本教材是一種資源,也是一種文化,意在引導小學生誦讀經典。人類的記憶力在兒童時期發(fā)展最快,十三歲到達頂峰,所以,小學階段正是誦讀經典的關鍵時期。從近期目標來看,“不學詩,無以言”,通過對經典的學習,將為小學生的語言能力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使他們看到春風春鳥、秋月秋蟬,也能口吐華章,筆走龍蛇。更為重要的是,此時對經典詩文的積累會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一顆種子,他們可能對古人思想之精微不能完全理解,對部分句子也尚有懵懂,但這并不妨礙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精華在他日大樹參天,或者幾年、十幾年,他們終將得益于兒時的付出。
合理地利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背誦優(yōu)秀詩文不少于136篇,且1-6年級有75篇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這本《經典詩文誦讀》涵蓋了《課標》推薦篇目,并以此為基礎,按照學生年齡和能力進行了擴展、排列,形成了科學體系。同時,以“沖關”形式循序漸進,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賦予教師因材施教的自由,這也是編者的用心之處?!安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睂W生必將在一篇篇詩文“過關”中得到成長。
校本教材從古詩詞的角度來說是對經典文化的一種開發(fā)和傳承,也是對校園文化的一種創(chuàng)新和繼承。讓學生體驗文人的溫文爾雅,體驗古人的文化血脈,收獲自己的感悟和體會。校本教材的開發(fā)使用對教學而言有益,對學生而言有益,對文化而言有益,對國家文化的傳承有益!
學生在學習中能引經據(jù)典、觸類旁通,最終用到寫作上是一大亮點,提升作品氣質,所以說,從小學生開始,利用校本教材傳承經典文化已成為一種時尚,已蔚然成風。當經典傳承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時,那就是一股浪潮涌動的開始,這股巨浪必將對教育界影響甚遠,載入史冊,彪炳千秋。【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小學經典詩文誦讀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成果之一。課題號:180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