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鳳
摘 要:思維導圖一詞最早是由英國教育學家Tony Buzan提出的,隨后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合理使用思維導圖,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幫助他們梳理思路,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促進知識的發(fā)散和遷移,在教學相長中取得積極的教學效果。那么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運用思維導圖會取得哪些效果呢?在這個過程中又出現了哪些問題呢?又該如何解決問題呢?這正是文章所要回答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段語文;思維導圖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上引入思維導圖,由于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夠讓學生在思維導圖的引導下積極有效地投入到閱讀文章中去,將抽象的知識內容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現出來,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的效果分析
(一)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小學語文課堂上,思維導圖的繪制、修改和完善是在學生的全程參與下進行的,是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表現。教師在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從而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另外,受學習能力、學習表現、個人的性格特征以及教育經歷的影響,學生繪制出來的思維導圖都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即是自己個性的體現。
(二)激發(fā)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維導圖能夠激發(fā)學生圍繞中心問題進行聯想和想象。小學高年級學生經過四五年的語文學習后,積累了一定的語文知識和經驗,因此在這個階段運用思維導圖,其聯想和想象的內容會更加豐富和深刻。另外,思維導圖中豐富的圖形、色彩和符號等改變了以往語文課堂上枯燥、單調的刻板印象,使學生意識到語文課堂是可以充滿趣味和想象的,是可以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因此有效激發(fā)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推動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整合教育資源,拓展語文課堂的空間
以閱讀教學為例,在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單篇式的教學模式,按照導入—略讀—精讀—悟讀這個步驟來展開教學。將思維導圖運用到閱讀教學中去,則可以優(yōu)化閱讀教學的過程,轉變閱讀教學的模式。在初讀文章時,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圍繞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本節(jié)課的重點生字詞,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在精讀階段,繪制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根據已有的學習經驗和語文知識,拓寬自己的思路和視野,以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而在悟讀階段,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總結課文的段落大意和行文結構。另外,通過思維導圖,還可以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學生可以按照核心主題將各類學習資源整合在一起,從而形成自己獨有的知識結構。
(四)體現學生思考的過程,增強師生交流合作,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是學生根據自己對語文學科的所思、所想、所感展現出來的過程。教師通過檢查和分析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能夠清晰地了解學生的所思和所想,以便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觀看教師繪制的思維導圖,能夠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難點知識,了解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從而師生之間能夠借用思維導圖表達對同一問題的見解,了解各自的思考問題的方向和角度,促進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理解。
另外,師生共繪思維導圖能夠讓師生就某一知識點在思想上進行平等地交流和對話,增強師生交流合作,產生思維的碰撞,促進教學相長。
二、 思維導圖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一)教師和學生對思維導圖缺乏足夠的認識
經過調查發(fā)現,雖然思維導入這一教學模式已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了一定的運用,但是很多教師和學生本人對思維導圖的理論認識缺乏足夠的理解。大部分教師在運用思維導圖的過程中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難題,僅有十分之一的教師能夠輕松地掌握這一新興的教學模式。同時,在調查過的學生當中,僅有不到一半的學生表示聽說過思維導圖。由此可知,大部分教師和學生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缺乏足夠的認識,理解的程度較淺,存在理論和實踐相脫節(jié)的現象。這表現在,一部分教師在沒有充分理解思維導圖的情況下就進行教學實踐,在實踐中遇到問題和困難時難以用思維導圖的理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和方法;其次是教師的這種淺層認識也會影響到學生,難以高效地指導學生,使得學生對這一模式缺乏科學的認識。
(二)師生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固化,缺乏技巧
一項調查研究表明,僅有少數的小學語文教師表示會繪制思維導圖,大部分教師都不會使用這一新穎的教學工具,缺乏一定的操作能力。同時,在這部分會繪制思維導圖的教師中,教師使用思維導圖的熟練程度不高,思維導圖的繪制效果也不理想,學生的語文水平沒有得到顯著的提升。另外,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往往按照教師繪制思維導圖的模板來自己繪制,長此以往,學生必然會對教師產生強烈的依賴,逐漸地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會慢慢固化,不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和個性的發(fā)展。
(三)師生間缺乏良性的互動,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仍然是繪制思維導圖的主體,學生是配角,是客體。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大部分學生成為陪襯,很少給予學生機會自己繪制思維導圖,教師沒有充分發(fā)揮思維導圖的功效,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 思維導圖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運用思維導圖,做好課前預習工作
思維導圖適用于整個語文教學過程,如課前的預習、課堂的教學和課后的鞏固復習等等。在運用思維導圖時,教師要先教給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的方法,然后在教學新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預習課文,教師可以提出具體的要求,讓學生通過預習課文,運用思維導圖將課文的寫作背景、作者的資料、課文的主要內容等體現出來。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個大致的認識和把握,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體現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并且,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將不理解的地方標注出來,以便在課堂上更有針對性地聽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