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庭
摘要:目的:探析臨床教學中采取心電圖板塊實訓結合討論式教學的效果。方法:選擇106名(2017年1月~2019年1月) 本科畢業(yè)臨床專業(yè)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以2018年1月前入院實習學生為參照組,以2018年1月后入院實習學生為實驗組,每組各53名。參照組53名均以傳統(tǒng)教學模式予以教學,實驗組53名以此為基礎實施心電圖板塊實訓配合討論式教學。對兩組教學效果展開評價。結果:心電圖考核成績,實驗組理論知識、心電圖閱讀及總成績比參照組高,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 < 0.05) ;教學效果,在激發(fā)學習興趣、增強自主分析能力及提高實踐能力等方面,實驗組教學效果高于參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 < 0.05) 。結論:臨床教學中采取心電圖板塊實訓結合討論式教學效果顯著,可提高教學效果,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在拓展臨床思維方面具有積極影響。
關鍵詞:臨床教學;心電圖;討論式教學;實踐能力;效果
心電圖具有快速、無創(chuàng)等優(yōu)點,同時具有可重復性特征,是醫(yī)院最為基礎的檢查項目,更是一系列手術、心血管疾病及重癥監(jiān)護中主要輔助檢查手段,其判讀已是當下技能考核關鍵內(nèi)容之一[1]。臨床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雖已參加心電圖知識教育與見習,但其實習后依舊對患者心電圖存在疑惑,導致無法正確認識疾病。而造成這一事件的原因包括心電圖教學進度相對靠后,期末時期學生精力有所分散,對此部分內(nèi)容重視度不足,加之心電圖理論知識講解過于表面,教學形式單一,枯燥乏味,學生積極性不高[2]?;谏鲜鲆蛩爻霭l(fā),北京市延慶區(qū)醫(y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延慶醫(yī)院) 對2017年1月~2019年1月見習心內(nèi)科學生加強心電圖技能培訓,目的在于提高其實踐能力,培養(yǎng)臨床思維?,F(xiàn)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106名(2017年1月~2019年1月) 本科畢業(yè)臨床專業(yè)學生視為研究對象,以2018年1月前入院實習學生為參照組,以2018年1月后入院實習學生為實驗組,每組納入53名。參照組男女之比28∶25,年齡19~26歲,平均年齡(23.51±1.23) 歲;實驗組男女之比29∶24,年齡20~25歲,平均年齡(24.05±1.22) 歲。兩組一般性資料對比,P > 0.05,可對比。
1.2 方法
參照組輔以傳統(tǒng)帶教模式。經(jīng)科室選擇心電圖教師,依據(jù)教學大綱及考核大綱中要求與心電圖診斷要求組織見習生就有關基礎知識加以學習,結束后實施讀圖實踐活動,以代表性病例就一系列心內(nèi)科病癥心電圖圖像展開實例教學。
實驗組輔以心電圖板塊實訓結合討論式教學。教學方法為討論式教學法,與臨床相結合,使知識點以波或段變化為準則分成多個單元板塊進行分批次教學,詳情如下。(1) 教學準備:由教師收集代表性心電圖資料,按教學板塊對其歸類,并整理成冊,同時預設有關心電圖判讀問題,而后發(fā)送至學生,完成課前準備。(2) 教學活動:教學期間由教師就本知識板塊理論進行講解,如心電圖波或者段形成要點、原理;以課前心電圖與預設問題為前提,學生對本板塊內(nèi)容加以討論、交流,教師發(fā)揮輔助作用,引導學生從理論知識入手進而對心電圖實施診斷,得出最終的結果;選擇住院患者心電圖圖像展開分析、討論,由教師點評、總結、歸納。
1.3 觀察指標
(1) 心電圖考核成績:涉及理論知識成績、心電圖讀圖成績,各項滿分100分,最終的總成績以兩項成績50 %加權后得出。
(2) 教學效果:以問卷調(diào)查方式就兩組教學效果展開評價,包含有無激發(fā)學習興趣、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實踐操作能力以及教學內(nèi)容、形式滿意度等。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4.0軟件對臨床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 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 表示,行t檢驗。P < 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心電圖考核成績結果對比
實驗組心電圖讀圖、理論知識及總成績均相比之參照組高(P < 0.05) 。見表1。
2.2 教學效果結果對比
在有無激發(fā)學習興趣、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及增強實踐操作能力等教學效果方面,實驗組高于參照組(P < 0.05) ,見表2。
3 討論
掌握心電圖知識不僅是診斷學教學要求,更是一個醫(yī)學生成為醫(yī)師必須掌握的技術。既往見習中是遇到什么典型圖形講解什么內(nèi)容,因前期學生基礎知識較為薄弱,見習后難以適應,教師費力,學生理解困難,使學生積極性大大下降。因此,于見習期實施針對性、個性化心電圖技能實訓極為重要[3]。資料表示,心電圖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需經(jīng)歷長期的讀圖過程。教學活動中,以模塊式讀圖視作活動主導思路,摒棄過往以房性早搏、房顫等為中心的學習模式,采取以心房肥大、房撲及房顫P波異常變化為中心的心電圖分成單一的知識板塊教學模式,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基于心電圖原理形成進行P波的觀察,然后將板塊中心電圖較正常P波展開觀察,在兩個圖形中進行理論知識的逐次講解[4]。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心電圖讀圖、理論知識及總成績相比于參照組明顯較高(P < 0.05) ,提示板塊實訓配合討論式教學有益于提升學生成績,增強教學效果。臨床指出,心電圖的診斷涉及一系列理論數(shù)據(jù),對心電圖實施分板塊教學能夠?qū)⒚看蔚膱D像集中于一個波或一個段,使學習過程更具針對性、目的性。另外,取正常和異常圖像進行對比模式教學,學生可輕而易舉找出問題,明確學習目標,經(jīng)實踐后強化知識認知,提高記憶力,進而提高讀圖能力[5]。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有無激發(fā)學習興趣、提升自主學習效能及增強實踐操作能力等教學效果方面,實驗組高于參照組(P < 0.05) ,提示板塊實訓配合討論式教學可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實踐能力,使其臨床思維更為廣闊。心電圖實訓課程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心電圖操作,心房肥大與心室肥厚、心肌梗死與心律失常等圖像特征。由于心電圖知識繁雜、難以理解,學生成績下降,既往教學教師一般講授式、填鴨式為主,學生參與度較低,無法感受身臨其境,降低知識吸收及產(chǎn)出率[6]。同時,教師教學方式以現(xiàn)場讀圖和提問等方法實施授課,因?qū)W生接受、理解能力具一定差異性,對教學活動要求不同,導致其個性化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影響最終學習成績。討論式教學不同于講授式教學,其視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暢所欲言,表述自己的看法及想法,調(diào)動教學活動的參與性,將被動變?yōu)橹鲃?,提高學習動力。此外,討論式教學能夠自覺地將學生知識缺陷、理論認知錯誤反映出來,經(jīng)教師引導,學生錯誤認知得到糾正,彌補不足,從而完善自身知識體系,為后期臨床實踐奠定基礎。研究表示,臨床心電圖呈多樣化特征,部分圖像并未與教學時所呈現(xiàn)的圖像一致。若僅掌握圖像分析法,不采取相應的強化練習,極易與實際教學相脫軌,學生無法適應實踐工作,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7]。鑒于此,板塊實訓配合討論式教學要求每一教學板塊結束后要選擇與本教學有關的患者心電圖資料予以交流、討論,鼓勵學生發(fā)言,掌握其知識認知水平,及時糾正錯誤,進而提高學習綜合能力。劉理靜等人[8]對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接收實習生展開研究,隨機分為A組、B組。結果表示,A組總成績(82.36±4.34) 分與B組(76.96±3.35) 分相比明顯較高(P < 0.05) ,與本研究中實驗組總成績(82.98±4.35) 分高于參照組(78.47±3.41) 分的結果一致,證實本研究具真實可行性。
綜上,臨床教學中采取心電圖板塊實訓結合討論式教學效果顯著,可提高教學效果,增強學生實踐能力,且于拓展臨床思維方面具有積極影響,屬理想、可行性教學方法,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吳優(yōu),楊健威,姚沄,等.基于SPOC模式的心電圖臨床實訓課程混合式教學探索[J].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21,24(1):104-106.
[2]李明,冼盈,李展翼,等.整合式教學策略在醫(yī)學本科生心電圖實驗課中的教學效果分析[J].中華診斷學電子雜志,2020,8(4):227-230.
[3]楊春林,狄美鳳.多種教學模式相結合在臨床心電圖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內(nèi)蒙古醫(yī)科大學學報,2019,41(S1):324-326.
[4]李康妮,張瑩,劉燃.心電圖板塊實訓結合討論式教學在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9,37(10):50-52.
[5]劉成龍,韋芳,殷唯杰.模塊化教學法在心電圖教學中的效果分析[J].心電圖雜志(電子版),2019,8(1):18-19.
[6]寇惠娟,高登峰,王洪濤,等.以病例為基礎的“兩微一翻”教學法在心電圖實習帶教中的體會[J].中華診斷學電子雜志,2018,6(4):281-285.
[7]孫敬和,張瑾,何小蓮,等.中醫(yī)院校提高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心電圖教學改革探索[J].實用心電學雜志,2020,29(5):340-343.
[8]劉理靜,錢紅,賀兼斌,等.基于物理診斷網(wǎng)絡考評系統(tǒng)的混合式教學法在診斷學心電圖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廣西醫(yī)學,2019,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