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蘭
摘 要:俗話說,“觀古而知今”,初中階段是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建立正確歷史觀,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過程中的初中歷史課程,要在做好歷史知識傳授的基礎上,建立學生正確分析問題,判斷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高效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探究問題引領下的歷史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文章結合初中歷史課程探究問題引領的教學實踐,對教學過程中的改進思路進行探究。
關鍵詞:問題教育;改進策略;初中歷史教學
一、 引言
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是要求中學生在了解歷史史實的情況下,能夠形成良好的歷史知識體系,正確的歷史觀點,建立正確的認識歷史,了解社會的水平,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從而具備正確的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師可以以正確思維方式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能夠以正確的問題意識,形成研判問題的能力。這樣,不但能夠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良好的思維習慣,還能更進一步地促進初中學生提升興趣,從而為初中、高中階段的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 探究問題引領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現(xiàn)狀
探究問題,是對問題教育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的過程,問題教學,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所傳授的知識和知識點,以一系列問題的形式提出,利用適合教育心理學中,初中生好奇心強的特點,通過問題的提出快速提升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提高學生深入思考的意識,提升學生的記憶水平,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在初中階段,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有意識地通過探究問題教育的形式,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這對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探究問題引領下的初中歷史教學在學校中進行了一定階段的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包括教學效果的,課堂氛圍的問題等等,為了更好地推進探究問題引領下的初中歷史課程教育,文章從課堂教學問題設置、課堂氛圍營造以及從學生主體地位引申出來的探究問題的開放性及設置深度幾個方面對初中歷史課程的改進策略進行論述。
三、 探究問題引領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改進策略
(一)探究問題引領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他們對未知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入細致地分析授課內容,對授課內容進行細致的分析,清晰判定,然后總結提出有吸引力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沒有明確的分析問題,就談不上解決問題。無論學習成績多好的學生,具備了多強的能力和水平,在分析問題階段,如果不具備良好的分析意識,不認真細致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會走彎路。初中生在擁有優(yōu)良的學習興趣以后,就算沒有教師在一旁監(jiān)督,他們也會進行積極自主的學習。而我國初中歷史科目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對這一科目沒有產生學習興趣。問題教學法的有效引入調整了先前的課堂氣氛,促使初中歷史課堂不再單一枯燥,學習氣氛越來越簡單快樂,初中生們都能夠積極主動地融入課堂中。
例如,初中歷史教師在講解人教版七年級第一課《中華文明的起源》時,在課前就可以提問幾個小問題來激起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同學們知道綢緞是用什么織成的嗎?絲又是怎么來的呢?有同學養(yǎng)過蠶嗎?知道養(yǎng)蠶抽絲的技術是哪一位人物發(fā)明的嗎?利用幾個可以激發(fā)他們學習欲望的問題,促使他們在課堂當中可以聚精會神地認真聽講。這種問題教學法的引入既促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又幫助他們產生了學習興趣,師生互動活躍了學習氛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加深了中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與理解。
再例如,初中歷史教師在講解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探索中第七課《戊戌變法》這一課程時,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小劇本,分為維新派以及頑固派兩組,開展以爭論為主題的活動。為了達到教師自身想要的效果,教師在課前就把劇本分給那些喜歡表演的學生,促使他們有充足的時間排練好,做好充足的表演準備,然后讓他們在歷史課程中表演,教師與學生聚精會神地觀看臺上精彩、生動、有趣的表演,學生表演結束以后,教師與學生都進行鼓掌,教師還需要對表演的學生進行全面以及高度評價,以此來鼓勵學生。這種有趣的教學模式既可以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又讓所有的初中生們都參與到學習當中,課堂學習氣氛也活躍了,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戊戌變法》教材內容的掌握與理解。
(二)探究問題引領下,建立科學合理地教學情境
學以致用一直是教學實踐的重要目的之一,初中階段的教學任務,很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提升初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時有樂在其中的感覺。建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可以有效激發(fā)初中生們對歷史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因為歷史科目具有非常強大的時代感,過去的歷史事件為初中歷史教師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素材。所以,歷史教師應該科學合理地建立教學情境。
例如,初中歷史教師在講解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這一課程時,歷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段在戰(zhàn)爭時期人民抽鴉片的視頻,當學生觀看完以后大部分都被驚訝到,促使他們產生一種親臨其境的感覺,仿佛在看自己的親人在吸食鴉片,看到他們是怎樣吸食大煙上癮的,然后又戒不掉,最終身體暴瘦如柴,家庭破碎蕩然無存,走上黃泉路。經過多媒體觀看視頻,使同學們仿佛親身體驗了歷史生活一樣,并對歷史有了新的認識與領悟。
再例如,初中歷史教師在講解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中產黨的成立》這一課程時,教師可以先引入幾個問題:“為什么把每年的五月四日當成是我國的青年節(jié)?五四愛國運動與中國共產黨誕生間有什么聯(lián)系?”讓學生帶著這個疑問去觀看多媒體播放的視頻,建造歷史場景創(chuàng)設新情境。通過觀看視頻促使學生學習到,五四愛國運動是一場徹底反對帝國主義以及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我國新民主主義的開始,五四青年展現(xiàn)出來的戰(zhàn)斗精神是非常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既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精神,又激發(fā)了他們的報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