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基于問題導向型教學與案例教學之間的關系,同時鑒于行為金融學的學科特點和目前的教學資源,踐行問題導向型本土化案例教學對“行為金融”課程是十分必要的。結合“行為金融”的課程情況,提出課程設置突出問題導向、教學案例選擇注重本土化、采用“合作—討論”教學模式和鼓勵學生參與專業(yè)實踐等途徑,以充分發(fā)揮問題導向型本土化案例教學的優(yōu)勢。
關鍵詞:問題導向;行為金融;本土化;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04-0079-03
行為金融學將心理學、社會學、實驗經濟學、腦科學等諸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融入金融學,具有典型的跨學科特征,同時強調文化、環(huán)境對金融決策和資產定價的影響,也因此體現出理論與實踐并重的特點。在“行為金融”課程教學過程中,理論教學和案例教學缺一不可。然而,目前“行為金融”教材中的理論和經典案例基本均源自美國股市等發(fā)達資本市場,這些非本土化的教學案例無法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問題”。鑒于行為金融學的學科特點和目前教學資源情況,踐行基于問題導向的本土化案例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一、問題導向型案例教學本土化的客觀必然性
(一)問題導向型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的比較
傳統(tǒng)教學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教學目標集中在通過講解教材來傳授基本知識,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教學的考核目的主要是測驗學生是否掌握了教材中的理論內容,導致考核方式的單一化和機械化。傳統(tǒng)教學培養(yǎng)出的學生往往面臨如下困境:1.對所學知識的核心問題混沌不清,對人生應關注的問題倍感迷茫,謂之“靈魂缺失”;2.所學理論均源于西方穩(wěn)態(tài)社會,不了解中國國情,思維只局限于象牙塔里;3.課程與課程之間相隔離,知識碎片化,難以形成解決現實問題的綜合運用能力。
問題導向型教學的核心思想源于“基于問題式學習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學目標更加多元化,注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養(yǎng)的綜合培養(yǎng),旨在引導學生成為既能夠扎實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又有能力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有靈魂”的通才。問題導向型教學的考核目標與課程教學目標一致,考核重點在于檢測學生是否掌握了上述綜合能力。因此,問題導向型教學的考核更強調形成性成績,需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設計具有連續(xù)性的、綜合性的考核方法。問題導向型教學的主角是學生,但并不意味著教師是不重要的。實際上,教師需要付出更多精力來進行課程設計和課堂組織,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最終能夠給出比較理想的解決問題的思路[1]。
行為金融學與傳統(tǒng)金融學之間最重要的區(qū)別正是,后者以理論假設為基礎,前者則從金融決策者和金融市場的現實情況出發(fā)。也因此,行為金融學強調法律法規(guī)、文化、社會群體等因素造成的金融差異性,這意味著國內的行為金融學教學要引導學生思考的是“中國問題”,而不是“西方問題”。然而,行為金融學的主要理論研究和實證結果均源于西方發(fā)達金融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的“行為金融”課程教學更應該反思以教材為核心的傳統(tǒng)教育弊端,積極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問題導向型教學模式。
(二)問題導向型教學與案例教學的聯(lián)系
案例教學與傳統(tǒng)的講授教學之間也存在諸多不同之處,具體體現在:1.案例教學以學生為中心,而傳統(tǒng)教學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2.案例教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目的在于啟發(fā)學生思考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傳統(tǒng)教學則關注知識的傳授[2];3.案例教學利于師生之間多維度、多方向的溝通,而傳統(tǒng)教學只是教師向學生的單向知識輸出。也因此,案例教學可以引發(fā)學生的集體思考和討論,進而強化學生個體的思考深度。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案例教學更有助于學生理解晦澀艱深的理論知識,讓理論更加生活化。
根據上述對比,我們不難發(fā)現問題導向型教學與案例教學在教學目的、教學方式和教學中心等方面都有相通之處,當然,兩者也有本質不同。具體而言,案例教學強調的是案例的選取和設計,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加深學生對相關理論的理解,其涉及的理論還主要是限于某一個學科范疇內的,知識涉獵面相對較窄。問題導向型教學強調問題意識,學生有了問題意識,就能夠提出問題,并有動力圍繞該問題去學習很多相關的知識。這些知識往往需要涉及多個學科的理論和技術,因而表現出“跨學科”式學習的重要特征??梢姡咐虒W的優(yōu)勢是學習內容更加具體化,便于教學操作,學生也更容易理解,不足之處是其知識范圍較窄,無法讓學生體會現實世界的復雜性,因而感到課堂教學與現實世界相脫節(jié)。問題導向型教學則可能涉及多門學科的知識,也導致教學內容的組織難度大大提高。
行為金融學具有典型的跨學科特點,并試圖解釋“現實金融世界與理論假設的金融世界為何具有巨大差異”這一重要問題。事實上,問題導向不是為了問題而問題,而是人類理解和分析現實世界的自然訴求??梢姡靶袨榻鹑凇钡恼n程教學非常適合采用問題導向型教學模式。但是問題導向型教學的難度較大,我們可以將其與更為具體化的案例教學相結合。通過選擇更能體現中國現實金融世界的教學案例,來組織學生查閱資料、相互討論,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最后能夠給出解決問題的思路。
(三)本土化是問題導向型案例教學的客觀要求
根據問題導向型教學與案例教學的聯(lián)系,以及行為金融學的學科特點,我們認為本土化是“行為金融”課程問題導向型案例教學的客觀要求。基于問題導向的本土化案例教學正是在有機結合問題導向型教學與案例教學的基礎上,突出案例和教學設計的本土化。行為金融學被主流金融學所認可的時間不過30多年,國內高校較為普遍地開設“行為金融”課程體現了我國金融學教育能夠緊跟學科的前沿發(fā)展,然而我們難以在短時間內發(fā)展出自己的行為金融學理論。事實上,我們也不需要在理論上進行徹底的本土化,從目前國內的行為金融學研究來看,國外的相關理論大多同樣適用于中國金融市場,只是具體的表現特點和形式有所不同。當然,也正是因為這些差異,我們有必要重視“中國問題”。只不過,至少在短期來看,“行為金融”課程本土化的重點不是在理論上,而是在實踐教學方面。因此,“行為金融”課程的問題導向型教學的可行方法正是突出問題意識的本土化案例教學[3]。
二、問題導向型本土化案例教學在“行為金融”課程中的應用
(一)課程設置要突出問題導向
“行為金融”課程采用問題導向型本土化案例教學的核心是突出問題導向,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4]。然而,問題意識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引導學生提出恰當的問題,而恰當的問題源于對行為金融學的全局理解。為此,在“行為金融”課程的初始階段,教師就要基于一些實例和重要概念,以及與傳統(tǒng)金融學的對比,給出本門課程的核心框架,讓學生有一種提綱挈領的認識。
本科生“行為金融”課程的開設對象一般是高年級學生,學生往往已經接受了2~3年的傳統(tǒng)金融學教育。教師如果能夠恰當地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點。教師可以在第一次課就以案例的形式提出一些中國金融市場的特有現象,讓學生思考這些現象為何會與傳統(tǒng)金融理論相悖,以及其中可能的現實原因。
問題導向重視學生通過對以往知識的“批判性思考”來培養(yǎng)問題意識,這一點與行為金融學的發(fā)展歷程十分相符,行為金融學的興起正是源于人們對傳統(tǒng)金融學理論所不能解釋的各種“異常現象”的困惑。因此,“行為金融”的課程設置要側重于現實金融世界與傳統(tǒng)金融學理論的差異性,不斷刺激學生反思舊的知識,對現實金融世界提出問題,進而理解新的知識。
(二)教學案例的選擇要注重本土化
“行為金融”課程采用問題導向型本土化案例教學的基本抓手是注重案例選擇和設計的本土化?,F有“行為金融”教材中的案例幾乎都是關于美國、日本等發(fā)達資本市場,極少涉及中國資本市場,這導致學生對相關理論的理解產生了距離感。案例教學本來的目的是讓理論知識更加貼近現實,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然而,行為金融學告訴我們,文化、習俗、法律制度、群體偏好等因素對個體的金融決策具有重要影響,并最終會導致獨特的市場后果和有偏的資產定價。這意味著,國外的案例并不適用于國內的“行為金融”課程,教學案例的有效性必須建立在本土化的基礎上。
舉例說明,在傳統(tǒng)金融學理論中,影響股票收益的唯一因素是股票所承擔的系統(tǒng)性風險。然而,美國股市最先發(fā)現股票收益在不同的時間周期內表現出特有的規(guī)律性。以月度收益率數據為樣本,美國股市存在顯著的“元月效應”,即一月份的股票收益率明顯高于其他11個月的平均收益率。在行為金融學引入國內之后,國內學者也檢驗了中國股市是否存在“元月效應”。有趣的是,實證結果表明中國股市在有些年份里是一月份收益率更好,而其他的年份里卻是二月份收益率更好。教師就可以用國內“元月效應”的不同,來激發(fā)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從中國股民的炒股習慣和中國文化習俗等多個方面尋找其中的原因?;趩栴}導向的本土化案例教學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更能夠促進學生思考中國金融市場的現實情況,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培養(yǎng)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課堂教學宜采用“合作—討論”模式
“行為金融”課程采用問題導向型本土化案例教學的形式可以采用“合作—討論”模式。為了最大程度地讓本土化案例教學激發(fā)出問題意識,應充分利用群體討論來開闊個體思路?!昂献鳌懻摗蹦J降木唧w組織形式是,在選擇合適的本土化案例基礎上,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5]。每個小組通過自行查閱相關資料,利用課余時間討論形成自己小組的重點問題和分析視角,如此在課前,學生已經在小組內形成了初步的問題意識和分析思路,即組內的“合作—討論”。在正式的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組織各小組展示自己的準備情況,安排好小組宣講的時間和形式。在小組宣講之后,著重安排各組之間的提問和討論,進而形成組間的“合作—討論”,要特別關注“中國問題”。
至此,“合作—討論”模式尚未結束,為了促進學生認真利用組間“合作—討論”完善組內“合作—討論”,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后形成完整的小組報告。如此,從課前—課中—課后,組內“合作—討論”至組間“合作—討論”,進行了一次完整的問題導向型本土化案例教學,也便于給出每位學生的形成性成績。在這一模式中,教師和學生處于平等地位,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在一個放松的環(huán)境下各抒己見,更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專業(yè)實踐
“行為金融”課程采用問題導向型本土化案例教學的有力補充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專業(yè)實踐活動,讓學生將其在課堂上獲得的方法和能力運用到現實問題中去,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問題導向型本土化案例教學,教師會發(fā)現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興趣點和比較優(yōu)勢,因而推薦的專業(yè)實踐活動應該有針對性,主要包括:1.學術論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一旦形成好的問題和思路,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同學之間的合作,或者師生之間的合作,將這些好點子進一步完善,形成學術論文,乃至發(fā)表出來。學術論文可以進一步訓練學生將模糊的問題意識,用規(guī)范的學術方式清晰地表達出來;2.專業(yè)比賽。相比于學術論文,各類專業(yè)比賽更加側重于問題意識的現實應用。例如,許多銀行、企業(yè)都會主辦一些專業(yè)比賽,鼓勵大學生將金融學專業(yè)能力運用到實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中,甚至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和職位;
3.專業(yè)實習。鼓勵學生多到金融機構或相關企業(yè)中實
習,實踐自己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工作中發(fā)現更多問題,進一步反思理論知識。此外,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在參與各類專業(yè)實踐活動中所遇到的問題和所思所想,形成新的教學案例,進一步推進問題導向型案例教學的本土化。
三、結語
鑒于行為金融學的學科特點,問題導向是“行為金融”課程的教學關鍵,而案例教學是實現這一教學關鍵的必要環(huán)節(jié)。由于目前“行為金融”教材案例基本源自國外發(fā)達金融市場,并不適合國內的課程教學,所以踐行基于問題導向的本土化案例教學是十分必要的。教師在熟悉問題導向型教學、案例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之間關系的基礎上,通過課程設置突出問題導向、教學案例選擇注重本土化、采用“合作—討論”教學模式和鼓勵學生參與專業(yè)實踐等途徑,可以充分發(fā)揮“行為金融”課程問題導向型本土化案例教學的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葛武鵬,李志成,張靜,等.“案例教學法”在大學生實操能力塑造中的作用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9).
[2]郭靜林.基于開放式教學理念的行為金融學課堂實驗設計[J].亞太教育,2015,(4).
[3]孫娜,田園,黃霞.基于問題導向的翻轉課堂混合教學模式本土化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8,(3).
[4]吳琳,張淑敏.問題導向的跨學科教育[N].光明日報,2012-09-13.
[5]方靜.基于“問題導向·合作與分享”模式下的課堂教學[J].內蒙古教育,2019,(29).
編輯∕丁俊玲
作者簡介:崔惠穎(1988—),女,黑龍江哈爾濱人,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行為金融。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經濟增長動能轉換引致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機制研究”(18CJL010);黑龍江大學新世紀教育教學改革工程一般項目“‘雙萬背景下‘問題導向型金融專業(yè)跨學科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2019C02);黑龍江省高?;究蒲袠I(yè)務費黑龍江大學專項資金項目“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轉型中系統(tǒng)性風險測量與防范研究”(RWSKCX201906);黑龍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學校青年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計劃“基于金融生態(tài)復雜動力學的系統(tǒng)性風險仿真研究”(UNPYSCT-20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