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標
“1+X”群文閱讀是溫儒敏教授針對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編寫特點提出的一種新的閱讀教學建議。它指的是在教學精讀課文時,可以結合本單元的略讀課文,或者增加幾篇課外閱讀的文章,讓學生在大量的自讀自悟中不斷提高閱讀能力。這是一種以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為目的的群文閱讀教學方式,能把學生的課內(nèi)與課外閱讀很好地銜接起來,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量,糾正語文教學中學生讀書少、不讀書的弊病,為學生終身閱讀與發(fā)展打好堅實基礎。
余文森教授主張的“讀思達”教學法,把學生的學習能力分為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三種,提倡以學生學習為本位,讓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課堂真正落實。本文基于“讀思達”教學法的理論內(nèi)涵,探索如何優(yōu)化“1+X”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原力,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鑒賞力,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
一、精心組合群文素材,喚醒學生閱讀原力
相對于北師大版的教材,統(tǒng)編語文教材在閱讀課程的設置上更注重課外閱讀的延伸,甚至在教材中增加了不少課外閱讀資料,從而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因此,教師應立足統(tǒng)編教材,對閱讀內(nèi)容進行科學組合,精心篩選群文素材,優(yōu)化群文閱讀教學設計,以提升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可以“體裁”為思路組織群文內(nèi)容。群文閱讀教學以同一體裁為議題確定選文組合時,自由度大,因而也是教師們平時比較常用的議題組合形式。筆者經(jīng)常選用多種文類的文本,讓學生在同一體裁中領略群文閱讀的魅力。如以“有趣的童謠”“有趣的兒童詩”“小故事 大道理”“寓言長著一張不一樣的臉”等為議題的群文閱讀課,就是讓學生在學了相關的課文后,再連續(xù)讀多篇同一個體裁的作品,從中去了解童謠、詩歌、故事、寓言等文體特點。
可以“作家”為思路開展群文整合教學。通過把同一作家的文章整合在一起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走近該作家,了解該作家的寫作風格和所處的時代背景,有助于增進學生對該作家的作品的理解。如教學《北京的春節(jié)》時,可以把《濟南的冬天》《想北平》《我的母親》《養(yǎng)花》《貓》等老舍的其他文章放在一起,讓學生自己去讀,從中了解老舍作品寫景優(yōu)美動人、充滿詩情畫意,敘事幽默詼諧、妙趣橫生,憶人情感真摯、充滿生活氣息和人文關懷的風格。
可以“表達方式”為思路進行習作指導?;谌何拈喿x的習作教學,則可以把某一種表達方式更集中、更結構化地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對比式的閱讀,自己去發(fā)現(xiàn)寫作的技巧,并習得這種獨特的表達方式。如在以“反復結構的童話故事”為議題的群文閱讀教學中,筆者先通過引導學生閱讀《綠草地上的花》《會唱歌的賀卡》《求求你,別再問東問西了》等一組童話故事,讓學生了解童話故事中最常見、最經(jīng)典的結構——反復性結構。再通過引導學生口頭創(chuàng)編,進一步了解反復性結構童話的表達特點。而在執(zhí)教“文章里的鏡頭語言”這個群文議題時,筆者通過引導學生尋找《小鎮(zhèn)的早晨》《坦然看生活》《笑》這三篇文章結構特點的共同之處,讓學生在群文閱讀中習得如同電影中“蒙太奇”的表達手法,并嘗試在自己的習作中運用這種寫作技法。
當然,還可以以“人文主題” “閱讀視角”“閱讀策略”等作為議題。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不僅要正確把握教材,還要有豐富的閱讀積累和議題選擇的敏感性,這樣才能在增加學生閱讀量的同時,讓學生的閱讀過程更流暢,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原力。
二、重視群文閱讀策略,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群文閱讀議題確定以后,教師要善于根據(jù)議題和選文設計高質量的核心問題供學生思考、討論、探究,主要是能設計一些具有比較性、沖突性、遷移性的問題,尤其是能對選文異同點進行發(fā)問。長此以往,學生才能夠在閱讀時學會思考,思維才會越來越靈活,才會越來越富有獨創(chuàng)性。
如在執(zhí)教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一課時,可以把《井底之蛙》《引嬰投江》和《畏影惡跡》幾則寓言放在一起,以“寓言長著一張不一樣的臉”為議題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借助閱讀單,對幾則寓言的結尾進行比較分析。在討論梳理閱讀單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快速閱讀”“整合信息”“質疑討論”等閱讀策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明白寓言的寓意有時是直白的,有時是含蓄的,在學習寓言時,可以通過關注人物言行,分析人物形象特點,再聯(lián)系結尾來歸納寓意,從而讓學生今后可以更加有效地閱讀此類寓言,提升閱讀的趣味與效果。
而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這篇小古文時,筆者又根據(jù)“對比凸顯人物形象”這個議題,選擇了《王戎觀虎》和《灌水取球》兩篇小古文來進行組合教學。先借助學生所熟知的古文人物引入課題,激發(fā)學生興趣;再引導學生回顧學習古文的方法,以此達到幫助學生理解文意,并學會簡要復述課文的目的。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圈畫文中描寫人物的句子,借助思維導圖,深入交流“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從而感受王戎品質,并由此引出另外兩篇小古文。通過遷移學習方法,填寫、梳理表格內(nèi)容,讓學生在“求同比異”中感知用對比來凸顯人物形象的手法,為本單元的習作指導打好基礎。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勤于觀察、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
三、創(chuàng)新群文閱讀評價,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閱讀評價是在群文閱讀過程中言語智慧生成的高階方式,學生可以站在個人的角度,用當下的思想、觀點去理解、評判多個作品的言語內(nèi)容和言語形式,從而形成自己的閱讀發(fā)現(xiàn)和閱讀感知。教師在組織群文課堂教學時,應根據(jù)閱讀評價涉及的評定指標,把閱讀評價當作升華教學的良機,通過創(chuàng)新閱讀評價方式,引導學生開展個性化評價,不斷提升學生閱讀鑒賞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
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下冊《送元二使安西》這首古詩時,可以把王之渙的《送別》、李白的《勞勞亭》、白居易的《青門柳》、戴叔倫的《堤上柳》這幾首唐詩組合在一起,以“依依折柳情”為議題開展群文教學。運用“解詩題—讀詩文—悟詩情—探詩境” 和以讀促讀、讀中感悟的群文閱讀方法,初步了解古詩中意象的運用,挖掘詩歌內(nèi)涵,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在課堂展示階段,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分享、對話、統(tǒng)整、比較、交流、品味意象等評價方式,展開自由閱讀認知,并講述自己的閱讀發(fā)現(xiàn)和感知,在讀議中體會古人折柳送別表達深情的方法,感悟“柳”在古詩中獨特的意象,從而將群文閱讀帶入另一種境界。
“1+X”群文閱讀倡導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通過多文本的閱讀,幫助學生弄懂那些難以透徹理解的精讀課文?!?+X”群文閱讀的教學主張與“讀思達”教學法的內(nèi)涵高度契合,將二者放在一起研究,對于進一步實現(xiàn)群文閱讀教學常態(tài)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實踐、創(chuàng)新。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zhèn)岱峰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