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
摘? ?要: 高職學生要想在發(fā)展中求得一席之地,就要適應時代飛速發(fā)展的要求,不但要具備扎實的實用性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而且要具備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包容性的文化接納態(tài)度和開闊的國際化視野。本文通過對機電工程學院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現(xiàn)狀進行分析,從學生、教師、學校課程設置等方面提出建議,為高職生的教育教學、就業(yè)發(fā)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機電學院學生? ?跨文化交際意識? ?學習特點? ?教學方式? ?課程設置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推進,我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日益頻繁?!癕ade in China”幾乎遍及全世界,中國儼然成為一個“世界工廠”。2013年,習近平同志提出“一帶一路”倡議。2019年4月,習近平同志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耙粠б宦贰背h的實施,給沿線國家?guī)砹税l(fā)展機遇,也給我國國內經濟發(fā)展帶來了新的突破口。經濟的發(fā)展離不開人才,人才的培養(yǎng)要適應社會的需求,此種情況下就要求高校培養(yǎng)更多精通中外文化的跨文化交際人才。
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國人不但“引進來”了,而且“走出去”了。然而,不同的國家地區(qū)之間,由于歷史文化的淵源、地理環(huán)境的阻隔等,形成了不同的思維觀念、做事方式、語言使用規(guī)則、社會價值觀等,比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比較多,每個國家都有屬于自己的歷史、文化、政治等。那么,面臨如此繁多的溝通聯(lián)系,難免會因為文化差異產生文化沖突。
高職院校在促進國家工業(yè)發(fā)展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的搖籃。對機電專業(yè)學生而言,機電學院有與德國合辦的中德雙元制班,在學校學習期間,有可能接觸到外國專家授課,有的甚至有機會去國外深造或實習。在目前就業(yè)的大浪潮下,學生面對的是更復雜的就業(yè)環(huán)境,畢業(yè)后,大部分會選擇從事技術類工作。一般來說,大型制造類公司,不僅有很多與外國合作的項目,還會派遣大批技術工作人員到國外交流學習。走出去的中國人不僅代表個人,還是國際社會上的一張中國名片,是中國形象的代言人。因此,為了使學生在平時學習中能夠更加得心應手,以后有更多的就業(yè)選擇機會,能夠適應未來的工作崗位,增強機電專業(yè)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敏感性,培養(yǎng)其跨文化交際意識顯得非常重要。
二、機電學生跨文化交際的相關理論研究
文化本身是一個很復雜寬泛的概念,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文化有多種表述,很難固定統(tǒng)一的定義。一般認為,文化是人類長期創(chuàng)造形成的產物,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又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積淀物,是人類相互之間進行交流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tài),是對客觀世界感性上的知識與經驗的升華。跨文化交際是指在特定的交際情境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者使用同一種語言進行的口語交際。跨文化交際意識是指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文化因素敏感性的認識。一般分為四個層次:一是對那些被認為是怪異的表面文化現(xiàn)象的認知;二是對那些與母語文化相反又被認為是不可思議的顯著的文化特征的認知;三是通過理性分析取得的對文化特征的認知;四是從異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異文化。
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1)學習動力不夠,基礎比較薄弱。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學習基礎不夠扎實,對于學習沒有很強的求知欲,做事拖拉。進入大學后,相當一部分學生把時間和精力放在了娛樂和消費上。(2)生源多樣化,個體差異明顯。高職院校既有普通高中的生源,又有技校和中專的生源。學生在入學成績、學習能力和成長環(huán)境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十分明顯。近年來,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高職院校更是增加了招生人數(shù),致使學生素質更加良莠不齊。(3)思維發(fā)散,自律性不強。就如,機電工程學院學生的實訓課比較多,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自我約束能力不強。
縱觀有關高職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的期刊及論文,目前進行的討論與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語教學,但是歷史的車輪轉動到二十一世紀,僅僅依靠英語教學是不夠的,大學語文課,尤其是專業(yè)課,都應該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思維方式和全方位的觀察視角,使學生形成包容性的文化接納態(tài)度,具備開闊的國際化視野。
三、機電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現(xiàn)狀
為了了解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的現(xiàn)狀,筆者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和觀察法。在進行本學期教學任務之前,筆者先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隨后在教學期間通過課堂上的問題討論,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進行觀察記錄。
教學初期問卷調查情況如下:
1.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機電工程學院2019級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進行調查。
2.研究方法采取總體統(tǒng)計百分比分析。
3.問卷調查的內容:
(1)學生名字、性別、年齡、專業(yè)。
(2)對于外國人不喜歡別人談論自己的工資、婚姻、家庭情況,你如何看待?
(3)對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日本送來的口罩包裝上印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種現(xiàn)象,你如何看待?
(4)你如何看待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
(5)對于現(xiàn)在網絡上公開宣揚“我愛中國”的外國人,你怎么看?
第一,通過對調查問卷的結果分析可知,首先,筆者開設的跨文化交際課程是一門公共選修課,觀察選課學生性別可以發(fā)現(xiàn),在機電學院本來就男多女少的情況下,選課的女生人數(shù)竟然占班級的一半。調查結果顯示,女生對跨文化交際感興趣的人數(shù)占比遠高于男生,幾乎所有女生都對跨文化交際充滿了好奇??赡芘c男女生的身心特點有關,女生正處于花季年齡,對外界充滿了幻想,情感較豐富,獨立自主意識趨顯,希冀在人生路上有更多的體驗,若有一段跨文化交際的經歷,從某種程度來說,可以滿足她們的這種探知欲。
第二,大部分“00后”學生對于跨文化交際中出現(xiàn)的問題,都抱有積極的態(tài)度,只有不到10%的人比較消極。2019級的學生差不多處于18歲—20歲的年紀,這一代人成長于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發(fā)展的黃金歲月,享受到了互聯(lián)網帶來的便利,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在他們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被廣泛使用,使他們可以隨時了解世界上角角落落的時事新聞和奇聞軼事,學生的視野比起前幾代中國人更加開闊,所以學生對于不同的文化現(xiàn)象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對于出現(xiàn)的問題有屬于自己獨到的見解,包容性較強。
第三,通過調查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了解得不多,筆者在課堂上概括介紹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時,學生大都覺得以前學過,可是進一步提問時,能回答上來的人較少。可能與學生所學專業(yè)有關,機電學院開設的專業(yè)屬于工科,學生文學修養(yǎng)功底不強。從社會層面來看,一些學生在初高中時期,就受到社會上對文理科偏見說法的影響,認為文化課不重要。
以上是在教學之前對學生進行的摸底考察,大體上表現(xiàn)如上的三大特點。在隨后的課堂教學中,筆者組織了多次課堂小組討論,比如:故意先給學生展示一組印度多人搭載火車的照片,再展示印度首都新德里繁華街頭的照片,讓學生自由討論,經過一學期的教學,筆者發(fā)現(xiàn)在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過程中,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1.從學生方面來說,高職學生學習的興奮點持續(xù)時間較短,一兩次話題討論過后,就不再積極回答問題,后期課堂上一些學生會偷偷地玩手機,甚至某些學生出現(xiàn)缺課的情況。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目標不夠明確,尤其是機電的男同學。對于這種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的課程,一些人學習態(tài)度較消極。
2.從教師方面來說,高職院校的教師素質參差不齊,具有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能力的教師較少。一些教師上課或者照搬書本的理論內容或者憑自己的喜好選取講解的知識點,理論課的過程枯燥乏味,實訓課的過程只關注學生的實操水平能否得到提高,很少有人提及對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
3.從學校方面來說,學校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不夠重視。表現(xiàn)在,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幾乎不涉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內容。在課程安排方面,跨文化交際類的課程差不多都是網絡選修課,據(jù)筆者私下觀察,很少有學生認真對待網絡選修課,刷課現(xiàn)象較多。
文化本身就包羅萬象,古人認為:“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蔽幕侨祟愊嗷ブg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tài),是對客觀世界感性上的知識與經驗的升華。因此,應該突出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全面激發(fā)學生的跨文化學習興趣。
四、機電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措施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以及我國與沿線國家經貿合作的深入,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漸漸被提上日程。對于機電學生來說不管是在學習期間,了解最新的技術性知識動態(tài)時,還是在日后選擇就業(yè)時,擁有跨文化交際的意識,都會有更多好處。針對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提出以下應對措施:
(一)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
何為敏感性?西方學者Kealey和Ruben(1983)認為具有如下人格特征的人是高敏感性的人:他們的思維是開放的,對他人的感覺和思想感興趣,善于在人群中建立關系,對他人的態(tài)度積極且尊敬。同時又是自信的,能起表率作用,在模棱兩可的環(huán)境中能保持冷靜和靈活?!?0后”學生因為接觸互聯(lián)網的機會較多,網絡環(huán)境下,信息資源的多元性、瞬時性、豐富性對學生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網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擴展,隨時隨地搜索想要了解的知識,另一方面,繁雜、快速傳播的網絡信息,有時會使學生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難以辨別信息到底是真是假,容易對某些文化形成“刻板印象”。因此,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有助于其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保持自信和冷靜。
(二)激發(fā)學生對跨文化交際持久的興趣。
由于生源的影響,確實有部分高職學生學習態(tài)度消極,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對學習抱有極濃的興趣,積極向上,充滿求知欲望。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比如針對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提不起興趣的問題,可以先構建一個教學內容體系,分批次給學生展示中國人在國外生活工作的紀錄片,一期介紹一個話題,通過小組討論、辯論賽、PPT小組展示等形式,引導學生對相關的跨文化交際案例進行探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能讓班里一部分興趣濃厚的學生帶動態(tài)度消極的學生,將會極大地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
(三)提高教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水平。
就業(yè)大環(huán)境對學生的個人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傳道授業(yè)的教師,若只關注眼前的一畝三分地,覺得只要抓住自己該講的專業(yè)課知識就滿足了,是遠遠不夠的。高職教師應該積極抓住外出交流學習的機會,開闊眼界,學習本行業(yè)的最新知識,將國外優(yōu)秀的教學方式與國內實情相結合,應該注意強化跨文化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轉變學生的思想,在教學中融入國際化教育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四)在課程設置中增加跨文化交際內容,特別是英語課上。
一些高職英語教師在講解課本內容時,注意力仍停留在對單詞字音、字義、句子的翻譯上面,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甚少涉及。英語課是鍛煉學生跨文化能力的極佳機會,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上。語言是文化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如果把文化作為一個總體概念來看,那么語言就屬于人類的總體文化。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使人與文化融合一體的媒介。英語課上,在教授外國語言的同時,應該適當?shù)刈寣W生體驗國外的文化習俗、交際習慣、價值觀等,抓住時機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但是并不是說,其他科目就不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即使是專業(yè)類課程,也應該在上課時融入國內外優(yōu)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體驗不同的教學經驗。
(五)在語文課程設置中增加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容。
高職工科學生由于多方面的影響,對于本國的傳統(tǒng)文化知之甚少。如今,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有力象征,是一個國家強盛國力的重要體現(xiàn)。因此,應在語文課程設置中增加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容,提高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讓學生對本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所認識,心中藏有筆墨。這樣,當他們走出去遇到不同的文化時,就能夠以正確的態(tài)度應對這種情況,明白文化與文化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只有在對本國的文化有足夠了解的基礎上,才會在遇到文化沖擊時,理解欣賞他國的特定文化,得體地介紹本國的優(yōu)秀文化,做到文化自信。
五、結語
國家對外開放程度加大,以及就業(yè)環(huán)境對學生個人素養(yǎng)的高要求,使得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交際意識的人才教學勢在必行。因此,高職教師要有意識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生在校期間要抓住機會強化跨文化交際意識。這樣在師生共同的努力下,學生就能夠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在改革開放的大局下,適應未來工作崗位,立足于社會。
通過診斷性的調查問卷和教學期間的觀察,主要從學生、教師、學校三個方面對機電工程學院學生跨文化現(xiàn)狀進行分析,然后從六個方面提出解決對策,希望對高職生的教育教學、就業(yè)發(fā)展有所幫助。但是,由于調查對象僅局限于一個學院,論文寫作時間較短,因此提出的觀點難免有失偏頗。如有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87%E5%8C%96/23624.共贏與共存——經濟全球化的指標挑選[EB/OL].豆丁網.
[2]史聰.淺析大專院校學生特點及學生管理工作[J].才智,2017(36).
[3]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7%A8%E6%96%87%E5%8C%96%E6%95%8F%E6%84%9F%E6%80%A7.跨文化敏感性[EB/OL].globrand(全球品牌網).
[4]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98d3e0e28455472248e 7d6e30e1c84ba.html.
[5]曾玲玲.淺析大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J].戲劇之家,2018(19).
[6]薛風敏.服裝院校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研究[J].紡織服裝教育,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