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嫻
[摘? ?要]黨中央高度重視公民道德建設,要求立根塑魂、正本清源,將立德樹人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開展思政教育的途徑有:寓道于教,在審題立意中培育正確的價值觀念;寓德于教,在寫作指導中培養(yǎng)美好品格;寓法于教,在論證過程中弘揚法治精神。
[關鍵詞]課程思政;作文教學;價值觀念;美好品格;法治精神
[中圖分類號]? ? G7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06-0082-03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公民道德建設,要求立根塑魂、正本清源,將立德樹人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學校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陣地,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思想品德作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納入學業(yè)質量標準,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
當前,高校課程思政的理論建設和實踐探索如火如荼,而中小學對此關注得還比較少。黨中央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為此,筆者在語文學科的作文教學中進行了有益探索。
一、寓道于教,在審題立意中培育正確的價值觀念
“道”,既是作文的方法,也是做人的方向。讓學生掌握審題立意的方法,有助于學生把握寫作的方向。
當前,材料作文是各類考試中作文命題的主要形式。材料作文教學的一般思路是“分析材料—確定關鍵詞—明確立意—聯想遷移—展開寫作”。“確定關鍵詞”就確定了寫作的方向,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是課程思政的有效途徑。
【原題回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以“? ? ? ? ? ? ? ? ? ? ,讓生命更精彩”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
①先將題目補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
【審題方法指導】
寫好作文第一步:學會審題。我們從不同層面上展開分析。
第一層面,審題目層意及邏輯關聯——“讓”。“讓”字提示前后的因果關聯,即行文重點要講清楚為什么橫線上所填內容具有“促使、讓、使得”生命更精彩的作用,或者強調所填內容是如何“讓”生命更精彩的。同時要注意,“生命”隱含兩層可能:①我的生命;②他人的生命或泛指的生命。行文中交代清楚這一點,“讓”的指向才能清晰,前后關聯才不容易陷入邏輯混亂。
第二層面,審題目語意重心——“更”。如無比較,何來“更”?因此行文要寫出前后不同生命樣態(tài)的對比,才能扣住“更”。如果要再摳細一點,“更精彩”是指好上加好,而非從不好到好。
第三層面,對于填空式半命題作文,還要思考:能填什么?我最擅長寫的是什么?填什么更能夠體現生命的價值?
學生在畫線處選填較好的內容有閱讀、旅行、奮斗、堅強、運動、堅持不懈、勇于擔當、樂觀面對生活等等。
【做人方向指引】
在論證核心問題的過程中,要打磨出層層推進的邏輯層次;在敘述例子的時候,分析要到位。在這個層面上予以學生正確的引導,有助于學生個人責任感、判斷能力的形成,從而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
例如,有學生在橫線上選填的內容是“敢于擔當”,這就表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為什么“敢于擔當”能讓生命更精彩,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采用遞進式結構去厘清行文思路,解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等三個問題。
“是什么?”——擔當即擔負起自己的責任、使命。敢于擔當,生命更精彩!
“為什么?”——所謂生命的精彩,不僅是因為擔當而成就的事業(yè),更是因為有擔當、敢擔當而磨礪出的謀事智慧、謀局胸襟。沒有人的生命天生精彩,生命的精彩源自擔當的努力;生命的日益精彩,源自為擔當使命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怎么做?” ——敢于擔當,就意味著要敢于承受伴隨責任而來的壓力、阻礙,要敢于承擔利益受到損害、生命受到威脅等種種不良后果。一個能擔當、敢擔當的人,必然會在擔當使命的過程中不斷錘煉自己,成為一個強者。一個越來越強大的生命,如何不精彩?敢于擔當,不僅靠勇氣,更靠智慧。一個敢于擔當的人,必然會在擔當使命的過程中增才長智,而一個才智漸增的生命,如何能不日益精彩?敢于擔當,讓生命更精彩,信然!
二、寓德于教,在寫作指導中培養(yǎng)美好品格
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廣大教師應該致力于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原題回放】
一人開車趕夜路。對面車輛疾馳而來,他很有禮貌地把刺眼的遠光燈轉換為柔和的近光燈。但對方卻依然打著遠光燈疾馳而過,強光刺痛了他的眼,他心里很是不快。在白光晃眼中,他又迎來了下一個遠光燈主義者——這次他有點憤怒了。
有人愿意永遠只是自己為別人把遠光燈變過來嗎?于是他決定下一個不管是誰,堅決打遠光燈。不一會兒,一輛打著遠光燈的車急馳而來。他沒有把遠光燈變過來,對方也沒有。對峙似的,兩道刺目的白光直射對方的眼睛。但在交錯的瞬間,對方忽然良心發(fā)現,將遠光燈改為近光燈,他在瞬間也變換了過來——那是個雙方都感到愜意和溫暖的時刻。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襲;不少于800字。
很多人之所以隨意使用遠光燈,并非有意刺痛他人,而是出于無知。因此,我們首先可以引導學生以包容的心態(tài)做關于遠光燈的知識普及。
【遠光燈知識普及】
遠光燈是汽車重要的功能之一,其光線平行射出,集中而且亮度較大,可以照到更高更遠的物體,這對于駕駛員夜間行車有很大的幫助。然而濫用遠光燈危害也很大。據統(tǒng)計,夜間發(fā)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是白天的1.5倍,60%以上的致人死亡的交通事故都是在夜間發(fā)生。公安部統(tǒng)計數據顯示,在夜間發(fā)生的車禍中,30~40%的車禍源于濫用遠光燈。
為什么遠光燈成為夜間駕駛安全第一殺手呢?原來,人的瞳孔正常情況下約為2.5~4毫米,在受到遠光燈強烈刺激時,瞳孔自動收縮為1毫米甚至更小,這就使眼睛的進光量驟減,出現類似夜盲的現象,許多交通事故就由此發(fā)生。
學生通過搜集資料獲得翔實的數據,其中慘痛的經驗教訓會讓他們對濫用遠光燈的危害有深刻的認識,他們在生活中把相關知識傳播出去,就可以為交通安全、社會穩(wěn)定和諧作出一定貢獻。
【寫作指導】
1.結合生活實際理解關鍵詞,在此過程中深化正確認知,摒棄錯誤思想。
“遠光燈主義者”:生活中的利己者。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無視別人的存在,往往有意無意地表現出侵犯性。
“近光燈主義者”:生活中與人為善者。他們?yōu)槿酥?,懂得與人方便,使彼此相處和諧融洽。
2.實現知識、生活與思想的融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摒棄攻勢凌厲的“遠光燈”,使用溫柔的“近光燈”,例如開車禮讓行人,開車不蠻橫加塞并線,與電梯里的陌生人點頭微笑,等等。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當你為別人點亮心燈時,照亮了別人,也溫暖了自己。
【參考立意】
1.我們想問題、做事情應該淡化“自我中心”意識,“遠光燈主義者”應該多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關愛,才能構建和諧美好的世界。
2.一個文明健康的社會需要“近光燈主義”,不要因為別人的遠光燈而關閉你的近光燈,要堅守本心、堅守善良,即使不能改變整個社會,至少為社會添一道光亮。
語文教師在寫作指導中寓德于教,有助于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思想水平,使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三、寓法于教,在論證過程中弘揚法治精神
加強法制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意識、公民意識、守法意識,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有助于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作文教學中,采用通俗、鮮活的語言,生動典型的事例,弘揚法治精神,有利于提高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原題回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父親總是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電話,家人屢勸不改,女大學生小陳迫于無奈, 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慮,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警方查實后,依法對老陳進行了教育和處罰,并將這起舉報事件發(fā)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贏得眾多網友點贊,也引發(fā)了一些質疑,經媒體報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圍、更多角度的討論。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請給小陳、老陳或其他相關方寫一封信,表明你的態(tài)度,闡述你的看法。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完成寫作任務。明確收信人,統(tǒng)一以“明華”為寫信人,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論證要點】
這道作文題的核心是非常復雜的法律和倫理的關系問題。考生需要探討法律與人倫、法理與情義的關系,才能體現出思想的深度。
從小陳訟親的角度,可以進行文化價值分析?!坝H親相隱”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提出的維護宗法倫理和家族制度的重要主張。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親親相隱的主張得到進一步確認。唐律對親親相隱作了具體規(guī)定,此后各朝的規(guī)定大體與唐代相同。其內容主要包括:親屬有罪相隱,不論罪或予以減刑;控告應相隱的親屬,要處刑。因此,從古代倫理角度分析,小陳訟親算是不孝行為,不合古已有之的“親親相隱”的文化傳統(tǒng)。
但是,我們也要從現代法律角度進行分析。老陳交規(guī)意識淡薄,生命責任意識不強,這樣的人在社會中為數不少。安全重于泰山, 生命高于一切。個人安全關系到家庭與社會,重視安全,既有利于家庭幸福,也有利于社會和諧。因此,親親相隱重“情”,小陳訟親則“情”“理”“法”兼?zhèn)洌钦_之舉。
在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對法律和倫理的復雜關系進行論證,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使學生在更深層次上理解法律對于社會穩(wěn)定所起到的保障作用,從而自覺弘揚法治精神。
總之,通過寫作,學生能夠在審題立意、搜集素材、分析論證等過程中獲得豐富的體驗,從而加深對真、善、美的理解,并自覺求真、崇善、尚美,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會更加審慎,這樣才能行穩(wěn)致遠。
[? ?參? ?考? ?文? ?獻? ?]
[1]? 彭小蘭,高凌云.思想政治教育中對話教育研究[J].教育評論,2020(2):86-92.
[2]? 程必榮.新材料作文“遠光燈·近光燈”導寫及示例[J].中學語文,2014(2):39-41.
[3]? 吳彬麗.情理關系在高中議論文中的運用[J].語文月刊,2020(2):9-11.
(責任編輯? ?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