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利芹
摘? ?要:以一節(jié)小學英語原版繪本閱讀課的教學實踐為基礎,分析閱讀教學的讀前、讀中和讀后環(huán)節(jié)在教學活動設計上存在的問題、教學改進的原理、教學改進的具體策略及原因分析,探索基于主題意義探究進行繪本閱讀是落實學生以語言能力為根本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途徑。
關鍵詞:小學英語;繪本閱讀;主題意義;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3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1)04-0057-06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教學是語言與內(nèi)容融合教學理念的一種外語教學模式,學習者圍繞某一特定主題,通過對語言材料內(nèi)容的探究性理解,在真實的情景中運用語言來完成任務,最終掌握語言技能。課堂活動設計應關注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題意義的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然而,很多教學設計仍然以語言知識為主線,技能訓練方式單一,知識碎片化,忽視主題,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缺失,語言能力也未能得到提升。本文結(jié)合一節(jié)原版英語繪本閱讀課的教學改進,探討如何設計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課例背景
本課內(nèi)容是英文原版繪本W(wǎng)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是美國著名繪本作家莫里斯·桑達克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曾獲得是美國最具權威的繪本獎——凱迪克大獎。故事講的是七歲的男孩麥克斯做了頑皮的事情,媽媽叫他“wild thing”,他很生氣,沒吃晚飯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在這里,男孩開始了遠航:一波波的海浪帶來一艘小船,他坐著小船出發(fā),過了一整年,終于來到了野獸國。在那里,他統(tǒng)領了那些暴躁狂亂的野獸,在瘋鬧過之后,他開始想念那些最愛他的人,最后他放棄了野獸國國王的王位,回到了家,見到最愛他的親人。他的怒氣已散,發(fā)現(xiàn)晚飯還擺著那兒,還是熱騰騰的。繪本故事結(jié)構(gòu)完整,內(nèi)容有趣,語言精練、巧妙而且故事構(gòu)思奇特,受到美國小朋友的喜愛。 繪本以一般過去時敘述故事,語言地道,但生詞較多,例如 tumble, sail, roar, gnash, rumpus 等。授課對象為小學六年級學生,他們對英語學習興趣濃厚, 能觀察圖片并進行描述,有預測故事發(fā)展的能力,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閱讀故事,能夠用英語進行初步交流。本課的教學目標為:學生能夠(1)提取主人公Max的信息,理解故事大意;(2)理解、認讀單詞 wild, mischief, roared, gnashed, rolled, showed, frightened; (3)分角色朗讀或者表演故事;(4)感受家人之間的愛;(5)能夠?qū)W會正視和面對自己的壞情緒,并思考如何處理。
二、教學效果及問題診斷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設計了讀前、讀中和讀后三個大環(huán)節(jié)。讀前活動以問題引領,引導學生觀察封面信息和預測故事內(nèi)容,為閱讀做好準備。讀中環(huán)節(jié),第2到6頁教師采取了圖片環(huán)游的形式,設計了師生共讀故事的活動。從第7頁到繪本結(jié)束,采取了拼圖閱讀的形式,閱讀內(nèi)容切分成三個部分,學生分組完成閱讀任務。 讀后活動設計了聽、讀故事,根據(jù)板書以小組形式表演故事部分內(nèi)容,以及探討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讀前活動學生的參與度和興趣比較高,他們對于英文原版繪本比較感興趣,尤其是一個穿著狼外衣的淘氣男孩出現(xiàn)在封面,更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讀中的圖片環(huán)游活動,大部分學生能回應教師的提問,并參與共享閱讀。但是在拼圖閱讀活動中,很多學生沒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閱讀任務,所以也影響了第二次分組中的信息交流。在讀后環(huán)節(jié)中,繪本故事的表演或敘述,學生完全是照著板書詞匯念,沒有完整句子的輸出,更沒有情感體驗。最后的開放性問題,學生似乎沒明白什么意思,以簡單的“Yes” 或“No”回答,并不能說出原因,或者體會出繪本背后蘊含的道理。問題的設置顯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
課后,筆者隨機訪談了幾位學生在閱讀課后的感受,學生認為拼讀閱讀過程中,文章生詞很多,語篇較長,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沒有完成閱讀及任務,所以不知道應該和同伴交流什么,對于教師在本課結(jié)束時的兩個問題,也沒有明白是什么意思,所以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結(jié)合學生的反饋,筆者認為在本課教學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在整個閱讀教學活動的設計中沒有主線引領,這條主線就是文本的主題,所以學生只是為了閱讀而閱讀,缺少意義探究的動力和興趣,缺少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其次,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缺乏必要的問題引領和語言知識的支撐,學生對故事理解不透,影響了語言表達。
三、改進原理
(一)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主題意義探究教學的提出及內(nèi)涵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將主題語境列為英語課程內(nèi)容的六大要素之一,而且是第一要素?!墩n標》還指出,主題為語言學習提供主題范圍或主題語境。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應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最重要內(nèi)容,直接影響學生對語篇理解的程度、思維發(fā)展的水平和語言學習的成效。
1.主題。語言學科教學中的主題,強調(diào)的是蘊藏于某個語篇或單元各課時中的核心思想,指向語言意義、文化意識和精神價值。主題教學中的主題,是兒童在學習文本中獲得或提煉的富有文化內(nèi)涵的價值詞語,是文本的核心,也是精神生命的內(nèi)涵。例如,一節(jié)課的內(nèi)容是關于顏色的詞匯以及詢問和表達顏色的句式,那么基于本課顏色的話題,結(jié)合學生成長發(fā)展需要的價值需求,可以把本課的主題確定為:I love the colorful world. 學生基于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發(fā)展,可以體驗顏色帶來的美好以及利用顏色創(chuàng)造美、發(fā)現(xiàn)美的過程。
2.主題意義。主題意義是與文本內(nèi)容、語言特征以及社會環(huán)境息息相關的,從建構(gòu)主義角度而言,主題意義指的是在個人與文本、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我的積極互動中建構(gòu)形式的。例如一節(jié)的主題為Explore America,為什么要認識了解美國,應該了解美國的哪些方面以及如何了解,是本課主題意義探究的內(nèi)容。
3.主題意義探究?;谥黝}意義探究的課堂教學就是圍繞一定的主題設計教學課堂的目標、內(nèi)容和活動?;谥黝}意義探究的英語教學有利于將教學內(nèi)容與語言學習結(jié)合起來。 探究主題內(nèi)容是學生學習的主要興趣點和動力來源,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單純學習語言所產(chǎn)生的枯燥感。同時,主題意義探究需要對預判內(nèi)容有著更準確、更深刻的理解,對語言學習也十分有利,因為語言現(xiàn)象是圍繞某個主題出現(xiàn)的,在理解的基礎上提升語言學習效果。主題意義探究還有助于學生獲得其他方面的知識、經(jīng)驗,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二)主題式教學的原理
主題式教學法是任務型教學法的一種具體形式,也是整體語言教學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英語信息的輸入必須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中需要提前確定主題,然后收集與主題相關的信息,通過課堂師生互動對所探究的主題進行問題質(zhì)疑、觀點交流、信息補充等語言運用活動。教師在教學中的任務是“教書育人”,育人即“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在教授知識和訓練技能的同時,把思想、人格、價值等方面的修養(yǎng)顯露給學生并使之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主題式教學最早是教育學專家提出的一種教學改革思路,核心理念是跨學科領域的主題探究和活動,可以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建構(gòu)性和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xiàn)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主題式教學設計以主題為中軸,圍繞主題開展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實現(xiàn)認知和非認知的全面發(fā)展。
四、課例改進策略
(一)分析繪本文本,確定主題
主題是教學設計的中軸,教學主題的確定,對學生的學習具有導向作用。要保證學生在探究中的思維有方向、邊界和焦點,文本主題的提煉就是至關重要的。本課的內(nèi)涵價值,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理解標題以及貫穿故事情節(jié)的wild things 的內(nèi)涵是什么,少年兒童存在哪些常見的負面情緒以及如何和負面情緒合理相處,這恰恰是文本的主題所在,教學目標及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該主題進行設計的,引導學生進行主題意義探究。
(二)依據(jù)文本分析和學生情況,修改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節(jié)課的方向,教學目標的達成度高低也是評價一節(jié)課好壞的重要指標?;诒菊n的主題,教學目標在原來的基礎上修改為: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夠:(1) 通過圖片環(huán)游和自主閱讀,提取主人公Max情緒變化的信息線索,理解故事大意;(2) 在語境中感知表達情緒的詞匯: wild, mischief,roared, gnashed, rolled, showed, frightened的意義并認讀;(3)基于故事情節(jié),聯(lián)系生活實際,正視自己偶爾出現(xiàn)的負面情緒并合理處理,同時感受家庭的愛;(4)分角色朗讀故事,感受語言之美和主人的情感變化。
(三)根據(jù)教學目標,圍繞主題設計教學活動
1.讀前活動。原有教學設計:首先介紹文本基本信息:Talk about the cover page(title, writer/ illustrator, picture, prize),其次和預測故事:Talk about the picture:What do you know from the picture?? ?Whats this story about?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story?
改進后的教學設計:激活學生有關主題的知識,Talk about the feelings. 教師出示學生熟悉的動畫片Inside Out(《頭腦特工隊》)的主要人物 :How are they? How do they feel? 激活學生學過的表達情緒的詞匯,如:happy, joyful, upset, angry, cross 等,初步感知表達不同情緒的詞匯。T: How are they? 其次,關注繪本的人物及人物的感情,Talk about the main character in this story.觀察扉頁圖片,關注主人公Max的表情,并預測故事。T:? How is the boy? Can you guess why he is happy? Tell the students that they are going to read a story about the boy. 最后,Talk about the cover page. 出示封面,了解文本基本信息,比如(title, writer/ illustrator, picture, prize)。
設計意圖: 原有的讀前活動,對學生了解繪本基本信息、激活已有的經(jīng)驗和知識以及激發(fā)閱讀興趣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問題的設計缺少主題的貫穿,沒有針對性,影響學生對閱讀內(nèi)容的深刻理解。改進后的教學設計以主題為主線,通過學生熟悉的動畫片人物激活情緒詞匯,為主題閱讀做好準備;同時感知人的基本情緒,在此基礎上過渡到主人公的情緒上,通過問題引領和對繪本故事的背景介紹,讓學生預測故事,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激發(fā)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
2.讀中活動。原有的教學設計:圖片環(huán)游第1到4頁, T: Who is the boy? What is he wearing?? How do you think of the wolf suit?看圖片及文字,回答問題。教師繼續(xù)提問:T: What mischief did he make?(drove a nail, made a tent) Will you drive a nail at home? Why?? What did he do then? How was Max?? Guess: How will Maxs mom say to him?其次針對第5到6頁,問題引領理解內(nèi)容: T:? What did mom say? Why did mom say so? How about Max?(So he was sent to bed without eating anything.) How was Max?? ?Predict: What will he do then?再次,學生通過拼圖閱讀的形式,完成第7頁到繪本結(jié)束: 教師將第7到30頁文章分為三大部分,學生分為三大組,每組10人,每組分到不同的閱讀內(nèi)容。同時,教師為每組準備了任務單(見圖1)。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閱讀,可以小組討論。第二次分組后,學生把自己的閱讀內(nèi)容講給其他同學,同時通過其他同學的匯報完成沒有讀的兩部分,從而完成整個故事的發(fā)展、高潮和結(jié)尾。
完成自己閱讀的部分的四個問題,只需要提取出關鍵詞或者短語記錄即可。
改進后教學設計:首先圖片環(huán)游Picture walk 第1頁到6頁, T: The boy is Max. What is he wearing? How do you think of the wolf suit?? What did Max do at home? Have you made mischief at home? What did you do? Whats your feelings when you make mischief?What is Maxs feeling? And what about his moms feeling? What did mom call him?? What did mom do to him? If you were Max, what will be your feeling? What would you do then?學生帶著問題,觀察圖片,閱讀文字,師生共享閱讀。
其次,繪本的第二部分,將原來拼讀閱讀的形式轉(zhuǎn)變?yōu)閷W生自主閱讀,充分發(fā)揮學生對于文本主題的探究,深度閱讀和理解故事情節(jié),完成閱讀任務。學生在生詞表的幫助下,自主默讀第7到30頁,可以同桌之間對疑難點展開討論。自主完成后,教師通過問題,檢測學生的理解,建構(gòu)板書(見圖2),幫助學生梳理故事發(fā)展線索,同時加深主題意義的理解。例如針對故事結(jié)尾部分,教師提問: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圖2 板書設計
T: What was Maxs feeling now? Did the wild things really love him?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Max? What did he do then? 學生猜測故事結(jié)尾,討論并表達觀點。師生共讀故事結(jié)尾,深層理解 Max “found his supper waiting for him and it was still hot”,關注hot 一詞含義,理解本課主題意義,最后出示“East,west, home is the best.”句子,感受來自父母和家庭的愛。
設計意圖:
原有的教學設計中的圖片環(huán)游環(huán)節(jié),教師設計了很多問題, 引發(fā)學生思考和預測,通過閱讀尋找答案。但是幾乎所有問題都是事實性問題,問題過于瑣碎,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覺疲憊且無趣。主題意義探究的閱讀,應該圍繞主題設計問題,同時按照《課標》所倡導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三個思維層次設計課時的問題鏈,推動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思維活躍了,學生才不會疲倦和失去興趣。其次,拼圖閱讀活動中,大部分學生未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閱讀,個別程度好的同學雖然完成了閱讀任務,但在分組的交流過程中,不能用英語很好地傳遞信息,最后教師不得不延長課時,代替學生走完了上課設計的步驟。原因在于沒有給予學生必要的幫助,比如提前處理某些生詞來幫助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閱讀任務,另外,任務單的設計沒有以主題為引領設計問題,學生關注的信息過于碎片化,難以形成達到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和理解。
改進后的教學設計中,圖片環(huán)游的問題兼顧了事實問題和開放性問題,同時關聯(lián)了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使學生感覺閱讀的繪本內(nèi)容與“我”有關系,這樣可以激發(fā)閱讀興趣,同時幫助學生換位思考、感同身受,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更加深刻。其次,改拼圖閱讀為自主閱讀,目的在于讓學生享受不受打擾的獨立閱讀空間,自己體會繪本閱讀的樂趣,感受英語故事發(fā)展的跌宕起伏及深刻內(nèi)涵。在閱讀時,教師提供給學生單詞表(Word bank)作為支持,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理解故事內(nèi)容,給部分學生的英文閱讀增加安全感。對于文章結(jié)尾的預測,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可以訓練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同時也是對文章主題的深一步探究。
3.讀后活動。原有的教學設計:首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jù)板書提示復述或表演部分故事,其次討論下列問題?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Max “found his supper waiting for him and it was still hot”. How do you think?? If I change “hot” into “warm”, how is it? Is there a place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Why Max can go there? What do wild things stand for? What did you do when you were angry with your family? What will you do in the future?
改進后的教學設計:
學生個體閱讀(朗讀或默讀)整篇繪本故事,再次感受故事情節(jié)及主人公的經(jīng)歷和情緒變化。其次談論標題:Talk about the title.? T: What does “the wild things” stand for? Where are the wild things? 最后結(jié)合生活實際,表達自己的想法:Talk with your partner,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are in a bad mood or have negative feelings?? 學生討論之后,全班同學分享。教師基于學生分享的種種方法,給出更多正向的處理情緒的方法You can try to go out and have a walk. You can recall your good times with your friends. You can listen to your favorite music or call your friends and tell your friends your trouble. Or you can imagine your wonderful life in the future. Last but not least, dont burden yourself as possible as you can.
設計意圖:
在原有的教學設計中,所安排的讀后復述和表演故事都是學生拿著書朗讀原話或者朗讀板書的單詞,這樣沒有達到復述和有聲有色表演故事的目的;其次讀后談論的問題多是無意義或過于局限的問題,比如If I change “hot” into“warm”, how is it? What did you do when you were angry with your family?? 復述和表演故事未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原因在于沒有給學生內(nèi)化語言的時間,而且小學高年級學生對夸張的角色扮演并不感興趣。
改進的教學中,學生閱讀整篇故事,是學生和文本之間真正的對話,也是學生自我檢測學習問題的途徑,也為基于主題的談論做了準備;其次,討論問題圍繞主題設計,例如What does “the wild things” stand for? Where are the wild things?結(jié)合生活實際,表達自己的想法:Talk with your partner,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are in a bad mood or have negative feelings?開放性的問題,既給了學生結(jié)合不同生活經(jīng)驗來表達個人觀點的機會,又對主題做了深一步理解。教師最后的價值引領,可以成功讓學生付諸實踐,體現(xiàn)了學科育人的理念。
五、結(jié)語
英文原版繪本作為非母語課堂上的教學嘗試,非常有實踐價值。本文探討的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課例改進思路和教學建議,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在今后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加強文本分析,確定主題,基于主題設計教學目標,同時將學生自身的知識、經(jīng)驗、情感與學習內(nèi)容結(jié)合起來,設計適合文本特點和學生特點的教學活動,合理安排語言知識學習和主題意義探究的活動順序,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程曉堂.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教學理念與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10):1~7.
[2]竇桂梅.竇桂梅與主題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黃? ?慧.試論敘事——主題式教學模式——以英語閱讀教學為例[J].外國語文,2013,(4):138~14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王? ?薔.小學英語分級閱讀教學:意義、內(nèi)涵與途徑[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
[6]王? ?薔.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英語學科能力研究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7]吳會芳,沈惠娟.主題式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 [J].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14,(2):98~99.
[8]張金秀.主題意義探究引領下的中學英語單元教學策略[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7):1~6.
[9]張? ?楊.基礎英語教學中主題式教學模式的運用——以《只見群山》一課的教學為例[J].教育探索,2014,(12):42~43.
【責任編輯 張? ?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