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葉 顧顏婷
摘要:視障人士是一類特殊的群體,普通的家具無法較好地滿足其生活需求,根據人體發(fā)展的互補性可知,視覺的喪失會使其他感官更加敏感,綜合運用聯(lián)覺能夠為視障人士提供更加準確的信息。
關鍵詞:視障人士;聯(lián)覺;家具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3-00-02
談及盲人,我們究竟會想起什么?是按摩師、算命先生,還是天橋上的賣藝人?2016年,我國視障人士數(shù)量達到1731萬人,占總人口的1.26%,30歲以下的年輕人占23.5%,同時,平均每分鐘就會出現(xiàn)一位失明人士以及三位低視力人士,人口眾多的視障人士的生活環(huán)境質量成了無法忽視的社會問題,但無論是公共家具的設置,還是民用家具的構思,對于視障人群的照顧與考量都十分欠缺。
1 視障人士在生活中的常見問題
1.1 視覺障礙的定義
視覺殘障通常是指雙眼視力障礙或者視野縮小,視覺障礙包括視覺失明和低視力兩類。視覺失明即通俗意義上的盲人,此類人群難以利用視覺從事日?;顒?,需要借助盲杖、導盲犬等外界輔助工具;低視力人士的日?;顒邮艿轿矬w的大小、色彩的對比以及光線的強弱等因素影響。
1.2 視障人士的特點
因人的互補性,視覺下降,聽覺功能就會得到強化,視障人士對于聲音信息的捕捉更準確、分析更細致。視障人士的觸覺也較普通人更為敏感,他們依靠手可獲取大部分物體的屬性,如冷熱、軟硬、輕重、光滑與粗糙等。視障人士可依靠視覺以外的方式獲取信息,形成空間知覺,并借此指導自己的運動。
根據盲人學校的大量觀察,視覺障礙者的氣質類型大多呈現(xiàn)為黏液質或抑郁質。黏液質型情緒具有穩(wěn)定性,表現(xiàn)為安靜沉穩(wěn)、考慮問題周全、不卑不亢、善于克制與忍讓,但不夠靈活,因循守舊。抑郁質表現(xiàn)為穩(wěn)妥可靠、小心謹慎,對事情以及問題的感受性強,對情感的體驗深刻、有力,但在困難面前常常優(yōu)柔寡斷。
1.3 視障人士面臨的問題
首先是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問題。視障人士脫離外界幫助,獨立生活存在一定的危險性,目前針對視障人士的生活用品大多是概念設計,或者僅僅在物品上加上盲文。在社會層面,公眾對此類人群常常抱有同情、憐憫等情感,自然而然將其歸類為弱勢群體,這會加劇他們自卑、孤獨、抑郁、怯弱等情緒。而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公眾對視障人群的幫助更加直接與便捷,如國內軟件“小艾幫幫”,用戶可在平臺上發(fā)布自己面臨的困難,志愿者通過視頻的方式幫助其解決問題,滿足其需求,這是社會人性化的體現(xiàn)。
其次是文化方面的問題。因視力方面的缺陷,大多數(shù)視障人士無法在正常學校接受教育,但并非所有省份均具備完全盲校,大多為盲聾混合制特教學校,且在鄉(xiāng)村或貧困地區(qū),該類學校普及率極低,這意味著有一部分視障人士沒有接觸過系統(tǒng)的盲文教學。該類孩童的監(jiān)護人對于接受盲校系統(tǒng)教學的意識仍較為淺薄。以北京市盲人學校京籍學生招生情況為例,2018年招生10人,在校生158人,2019年招生8人,在校生166人,這與龐大的視障人士數(shù)量相比微乎其微。
2 聯(lián)覺的定義及應用
2.1 聯(lián)覺的解讀
聯(lián)覺是由視、聽、觸、嗅、味等知覺引起其他感覺產生的一種非自主的感知體驗,望梅止渴、鐘子期喻伯牙琴聲若太山流水、數(shù)字“2”是草綠色等都是聯(lián)覺的作用。聯(lián)覺貫穿人類文明史,《莊子》綜合運用五感及內覺,王維以音畫聯(lián)覺創(chuàng)作,現(xiàn)代音樂教學也倡導聆聽、感受、體驗。生活中很常見的一個例子便是感冒鼻塞時,很難嘗出食物的味道,食物的風味是嗅覺與味覺、味蕾和嗅球合作的結果,味覺感知水溶性的味道,酸甜苦辣咸等,而嗅覺感知揮發(fā)性氣味分子,若鼻子被堵住,氣味分子便很難到達嗅覺感受器,大腦也就無法接受關于食物氣味的信息。
許多研究者將擁有這種“超能力”的人稱為“聯(lián)覺人”,并估計約兩百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的人擁有聯(lián)覺,但其實普通人也有聯(lián)覺體驗,只是他們的感受較為粗略。例如,聽阿炳的《二泉映月》,常人有憂傷愴然以及激憤昂揚之感,但無法指出具體哪個音符給人此感。
2.2 感性工學
一定程度上看來,聯(lián)覺應用是感性工學原理的一部分,是一種包含了認知和視、聽、觸、嗅、味覺等5種感官感受的綜合應用。感性是人們在接受外界刺激(信息)時產生的一系列信息傳遞過程,大致為:外界刺激(信息)——感官感受——心理活動——感性情緒[1]。這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從人的主觀情感需求出發(fā),結合客觀物質的特性,完成產品的最終研發(fā)。聯(lián)覺的設計應用是能夠激發(fā)感性需求的一種有效手段,是通過五感設計產品的獨特外形、豐富色彩、特殊功能、細膩材質、精美工藝等元素達到消費者的情感預期,激發(fā)其購買欲望,實現(xiàn)商品的價值。感性工學更多的是強調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增加對情感的考慮,確保最終產品蘊含積極性與喜悅感。
感性工學原用于對住房進行情感評價,后應用于汽車設計領域。20世紀80年代,馬自達柱式會社山本建一先生提出“感性工學”一詞,并主持成立了感性工學研究室,設計出連續(xù)十年最暢銷的跑車。隨著設計逐漸開始由消費驅動,人們對產品個性以及情感的要求越來越高,感性工學拓展至各種產品設計領域。2014年,原研哉以“五感的覺醒”為第一主題的觸覺展,呼吁大家將焦點集中于“感覺”這件事,從觸覺去思考紙張的可能性,強調紙張給人們的特殊情緒,以光滑的觸感誘發(fā)五感的覺醒[2]。
2.3 聯(lián)覺在家具設計中的應用
家具中最基礎的聯(lián)覺大多通過色彩來激發(fā),色相、明度和彩度之間互相配合,賦予人不同的視覺體驗與心理感受[3]。暖色調給人帶來太陽、火光般的溫暖,冷色調給人以大海、森林之涼爽;黑色、紫色等明度較低色,給人以端穆、沉肅之厚重;檸檬黃、草綠色則給人以靈動、飄逸之輕巧。地中海風格家具常采用藍色、黃色與白色,描繪西班牙的蔚藍海岸、希臘的白色村莊、南意大利的金黃向日葵花田、北非沙漠及巖石的土黃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自然浪漫、大膽奔放;美式風格家具大多選用原木自然色調,同時以鮮艷的色彩作點綴,給人以鄉(xiāng)間清新、溫暖舒適之氣息;新中式風格家具主要選用深棕、深褐色,富有端莊豐華的東方意境,奠定古樸、自然的基調[4]。
《紅樓夢》第三回中寫到“榮禧堂”的陳設:“赤金九龍青地大匾”“大紫檀雕螭案”“待漏隨朝墨龍大畫”“烏木聯(lián)牌,鑲著鏨銀字跡”;[5]第四十回點出探春房中有“花梨大理石大案”“紫檀架”。由此可見,在明清,深紫、黑、金等色深受貴族及文人喜愛,可以給人以雄渾、厚重、權威以及難以叵測的神秘之感[6]。再如法國設計師Elissa Lacoste(艾琳莎·拉科斯特)創(chuàng)作的凳子,用形態(tài)各異彎曲的木材為腿,給人以自然生長之感,椅面覆有 “苔蘚”,蓬松、柔軟,原木色與綠色結合,運用色、形、觸感將使用者帶入原始森林,深吸一口氣,仿佛都能聞到帶著雨露清新的空氣。
3 針對視障人士家具的聯(lián)覺應用
3.1 善用嗅覺感知
在生活中,我們時常嗅到漫山遍野薰衣草的淡香、宅旁桂花樹的甜香以及雨后田野清新的泥土氣息。嗅覺雖然是人體所具有的十分重要的感知能力,但在家具單體設計中,它運用的頻率較低。一是從原材料到家具成品,中間必然要經過許多工序,如一件最基礎的木制家具的工藝過程包括制材、干燥、配料、毛料加工、膠合彎曲、彎曲成型、凈料加工、裝飾、裝配等9道工序,膠料、漆料的應用會破壞材料原本的氣味,而人為地添加氣味,若不能把控好,難免有矯揉造作之感;二是因為考慮到家具的使用壽命,即使氣味很好地運用到了家具當中,但在空氣中不斷揮發(fā),其留香時間大概率短于家具的使用壽命。
但在視障人士家具中加以嗅覺信號,不僅能夠為視障人士在空間環(huán)境內辨別方向提供幫助,幫助他們辨別不同的家居區(qū)域,而且能夠給予他們一種愉悅之感、一種心靈上的享受[7]。例如,在臥室家具中添加薰衣草或洋甘菊氣味可以助眠安神;書房類家具中則可添加薄荷、柑橘類氣味,提神醒腦、精力充沛;客餐廳類家庭共同空間可附有花香、果香,營造活潑溫馨的氛圍[8]。相比常人,視障人士因視覺方面的缺陷,他們感知到的世界沒有那么絢麗多彩,通過家具散發(fā)出令人愉快的氣味,豐富其對世界的感知,也能增強他們對家的歸屬感。
3.2 利用不同材質形成觸覺感知
觸覺感知是人體最大面積的信息獲取渠道,視障人士的指尖觸覺靈敏度較高,他們利用觸覺進行盲文閱讀、識別物體等日?;顒樱梢酝ㄟ^觸覺感受到物體大部分的表面特性和物理性質,如敏銳地辨別不同材質、感知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若一件家具承擔了不同的功能,則可通過材質的變換使視障人士產生分區(qū)印象,每個材質都有其獨特的觸感,利用這一特性可以幫助視障人士區(qū)分家具的不同功能,并通過觸覺感受增強記憶[9]。例如,料理臺上的水槽正前方臺面,可使用具有凹凸不平效果的材料營造水波之感,料理區(qū)則用平滑材質,視障人士通過觸摸臺面即可清晰區(qū)分。
譬如韓國設計師為視覺障礙者設計的一款可以感知剩余水量的杯子,杯壁上含有插著薄膜的孔洞,依靠水的壓力使薄膜外鼓,視覺障礙者通過觸覺便可掌握杯內水量。新加坡設計師專為視障人士設計的一套廚具,旨在通過觸覺反饋幫助他們更安全地使用廚具,在刀、勺子上裝有硅膠質地的配件,當觸碰到該配件時,視障人士便可意識到危險,減少割傷的可能性或察覺水是否倒至合適的位置。
3.3 利用聽覺感知賦予家居環(huán)境康復訓練功能
低視力人士和盲人的康復訓練思路看似截然不同,但行動障礙卻是他們共同面臨的困難?,F(xiàn)代康復訓練常運用到高科技輔具以及構造虛擬環(huán)境的音頻游戲等,前者易受交通、噪聲等環(huán)境因素的制約,后者缺乏真實感,當視障人士因不可抗力如此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無法外出進行康復訓練時,家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將康復訓練融入日常生活中,還有利于鞏固效果。
形成周圍環(huán)境的空間認知地圖是有效發(fā)展定向行走技能的基礎。視障人士往往通過到達兩耳聲音強度的差別(大、小聲)以及聲音到達兩耳時間上的差別進行聲源的定向和定位,從而形成空間認知地圖。例如,在家具上加入音效,將其當作前行途中的障礙,利用紅外線監(jiān)測視障人士所處位置,針對距離的遠近,發(fā)出頻率不一的聲音,提供方向、位置等空間信息,為視障人士對空間尺度的探索提供便利;對于劃分不同區(qū)域的物品,如門、玄關、隔斷等區(qū)分不同家居區(qū)域的物品,安裝聲音提示裝置,便于視障人士增強空間辨別能力;同時,也可在某個區(qū)域加入聲音模擬器,發(fā)出風聲、雨聲、鳴笛聲、喧鬧聲等雜音,還原視障人士外出時遇到的環(huán)境[10]。
4 結語
在我們毫無障礙地使用各種產品時,有那么一部分人無法享受各種現(xiàn)代技術,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無障礙設計概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優(yōu)秀的無障礙設計不僅能讓殘疾人簡單便捷地操控,還能給予普通人更好的體驗。聯(lián)覺不是一個新奇的概念,它可以運用到設計的方方面面,將扁平的設計立體化,不拘于單一層面,展現(xiàn)出豐富的表現(xiàn)力,傳達出更加多維的信息。
參考文獻:
[1] 王宇琪.感性工學在可穿戴設備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5:56.
[2] 王媛.多感官設計在現(xiàn)代廣告中的應用[J].科技風,2016(14):120.
[3] 方世華,紀紅.色彩的心理感覺和情感表達[J].銅陵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01):41-45.
[4] 杜彭,陳于書.板式家具色彩搭配方法探討[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7(02):26-27.
[5] 曹雪芹.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30-31.
[6] 呂九芳,周橙旻,劉晨光.讀《紅樓夢》,品中國家具文化[J].家具,2011(03):65-68.
[7] 徐靜,熊瑤.基于視障人士感知需求的家居空間設計研究——以心目居所為例[J].大眾文藝,2018(19):125-126.
[8] 韓巖,閆小星.《長物志》與《閑情偶記》的器物美學思想對比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20-22.
[9] 王煜華,于娜,汪洋,等.卡通造型對兒童家具色彩視覺感知的影響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8(02):80-83.
[10] 張玉榮,周橙旻.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樂齡體驗APP設計[J].家具,2021,42(1):39-42.
作者簡介:朱葉(2000—),女,江蘇鎮(zhèn)江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家具設計與工程。
顧顏婷(1983—),女,江蘇東臺人,博士,講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家具設計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