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摘?要:歷史是一門可以幫助學生縱向、橫向了解我們的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學科。作為初中的歷史教交售給學生課本上基礎的歷史知識,比如說一些重大事件的時間,一些重大事件的意義、影響等。但是僅僅教授這些基礎的課不夠的。教師更重要的是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這種良好的思維方式和良好不僅僅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的學習,還有利于學生將來看待問題的方式和角度。
關鍵詞:初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時空觀念;歷史理解;實證能力;客觀態(tài)度
就初中歷史教學中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滲透,我提出以下三個方面,分別是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加深學生歷史理解,鍛煉史料實證能力。接下來我會從這三個方面一一進行詳細的闡述。
一、強化學生時空觀念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時空觀念都是一個抽象的名詞,更別說是掌握這種時空觀念了。但是對于歷史,時空觀念卻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方式。因此,作為初中歷史的教學者,應當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而培養(yǎng)和強觀念的方式便是借助課本基礎,幫助學生樹立這種時空觀念。讓學生可以在這種觀念里學習歷史,了解歷史,感受歷史,理解歷史。
例如,在教授“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時,由于這一時期的特點,學生在理解的時候往往會有一些困難和混亂。因為春秋戰(zhàn)國,它不僅僅可以從縱向按照時間順序,梳理出許多歷史大事件和重要的人物,還可以從橫向空間的順序,從地圖上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底是一種怎么樣的情況。因此教師可以采用時間和空間結合的方式,給學生一一講述每一個時期、每一個世界、每一個人物。當然在講述這些的時候要詳略得當,面面俱到的講述往往會讓學生更加混亂。當然也可以采用先整體后,先告訴學生整體這一個時期是一個怎樣的過程,然后再分別對于一些關鍵的地方一一進行詳細的講解。讓學生在這樣的思維順序下,理解這一部分的知識內容,也讓他們感受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群雄爭霸時的激烈。
二、加深學生歷史理解
由于初中生都普遍偏小,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更沒有豐富的生活經歷。而歷史特別是選入歷史課本的歷史事件,往往都是相對沉重且宏大的事件。因此對于初中生來說,真正理解這些歷史其實是有一定困難的。但是這樣并不是不可克服。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由淺入深地進行講解。還可以借助一些經典影視作品等,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一個時代,理解這些歷史事件,理解這些歷史人物,反而會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但也要注意辯證地看待這些內容。
例如,在教授“三國鼎立”時上的一些影視劇,紀錄片和一些專家課堂講解等都是非常好的學習材料。相比教師直接在講臺上拿著教材講課,這些視頻的內容往往更加生動、形象、有趣。在教授這一部分的時候,還要幫助學生區(qū)分《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區(qū)別。他們一個是小說,一個是史書,一個是現實,一個是基于現實的發(fā)揮。學生在正式了解這段歷史之前,往往會粗略地將《三國演義》里面的故事就當作三國時期真正的歷史史實。但是,實際上這兩者的差距非常大,絕對不可以混為一談。但盡管如此,一些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優(yōu)秀的紀錄片和一些好的教授講解,這些視頻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了解那個三足鼎立的時代。
三、鍛煉史料實證能力
猜想求證一直是研究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兩個環(huán)節(jié),也是非?;A且核心的兩個環(huán)節(jié)。因此在歷史的學習過程當中也不例外。但歷史學科不同的是,往往在歷史學習過程當中,特別是在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習當中,真正需要學生去猜想的情況并不多。更多地告訴學生已知的結果,讓他們自己通過自己的能力去搜索史料來證實這些歷史,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當然,與此同時也能夠鍛煉他們對于網絡資源的利用能力。
例如,在教授“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時,或許由于這個時期的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都不多,學生往往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很少了解這樣的一個時期,更不用說了解蒙古的欣喜和元朝的建立這樣的過程了。但是如果學生想要真正的學習,這一時期的內容,除了需要認真的在課堂上聽教師講授之外,還需要自己動手在網絡上搜索一些相關的資料。雖然藝術作品不多,但是真正研究這一時期的文獻資料卻是多如牛毛。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來搜索這些資料并整理下來,在課堂上和教師、學生一起討論,并且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的一個過程可以鍛煉學生許多能力,比如說信息搜集的能力、信息甄別的能力、信息分析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培養(yǎng)學生客觀態(tài)度
學習歷史不僅僅只是為了讓學生了解那一段背景,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從這些背景中,吸取一定的教訓,得到一定的經驗,并且要學會辯證地看待每一件事情、每一位歷史人物。這就要求學生能夠有一個客觀的評判標準,有一個更加全面的知識體系,不要片面地給予某一個事件或人物所謂的評價。所以要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就要著重注意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教育,能夠通過不同的歷史間不同人物的做法以及得到的結果,開展辨證式的學習,或者通過討論與交流,自己主動發(fā)現不同,幫助他們形成一個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
例如,在教授“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時,教師首先可以要求學生去思考:外交對一個國家意味著什么?再對比清朝和現代的外交,你有什么感觸?相信學生一定會感受到,外交最能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這句話。其次,再辯證地看待,我們應該以一種什么樣的態(tài)度面對各種國際交往。相信學生通過這一系列的思考,并且在有關歷史中所學習到的經驗和教訓,以更加成熟理智的思想去面對未來的發(fā)展,以更昂揚向上的姿態(tài)去應對未來的挑戰(zhàn)。而這才是一個具有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人才應該具備的能力。
總而言之,如果這些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那么受益的不僅僅是他們當下對于歷史的學習,還有利于他們將來進入更高階段的學習,甚至是工作時都會受益。因為這些能力可以伴隨他們一生。因此,在初中階段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良好的思維習慣是非常關鍵的。歷史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傳授課本基礎知識內容的學科。它更多的是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所以在這一門學科的教學過程當中,除了著重教授知識點以外,更應該的考慮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陶冶學生的情操。
參考文獻:
[1]王福華.初中歷史部編教材教學建議[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7,33(03).
[2]王燕飛.立足核心素養(yǎng),優(yōu)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J].華夏教師,2017(02).
(甘肅省定西市岷縣岷陽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