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宇
摘要:聾兒由于聽力損失程度不同,受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制約,個體間的差民間非常顯著,在集體課上表現出對教學內容難以理解或者根本理解不了的情況。文章試圖探索利用高精尖技術云課堂系統(tǒng)結合傳統(tǒng)教學的手段,從課堂的導入直至最后的鞏固等方面來闡述云課堂和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結合運用,培養(yǎng)學生的日常學習能力,為聾兒以后回歸主流社會打下基礎。
關鍵詞:云課堂 聾兒 小學數學 集體課 應用
雖然聾兒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特殊需要的問題可以用個別化教學來解決,但是聾兒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一般共性問題還是需要通過集體教學來解決。眾所周知,聾兒由于自身聽力損失程度的不同,會在語言、認知、溝通等領域發(fā)展不均衡,個體間的差異非常顯著,這樣的差異直接影響教師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同時,聽力不同程度的損失也會影響聾兒對各種事物的表象感知,如在數學集體課中的表現就是對教學內容難以理解……這些現象都給教師實施集體教學帶來一定程度的障礙和困難。對此,將云課堂系統(tǒng)這樣的高新科技手段和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進行完美結合,就能使集體教學更順利地開展,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一、利用云課堂巧設導入,課前熱身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云課堂系統(tǒng)中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尤其是動畫或者游戲。聾兒通過模仿動畫中的動物或者體驗游戲等環(huán)節(jié),在情境中感知,這些熱身環(huán)節(jié)能夠充分調動聾兒的學習興趣,并借此了解聾兒的能力水平,喚醒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
比如,低年齡段《奇妙的數字“0”》這節(jié)課,數學目標是讓聾兒理解數字“0”代表沒有。聾兒的注意力和正常兒童一樣,有意注意的時間都不會太長。因此,新授課之前我們就可以通過一首兒歌來引起聾兒的注意,如表演兒歌《反義詞數一數》:“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大大小小,里里外外,高高矮矮,咕嚕咕嚕1,咕嚕咕嚕2……咕嚕咕嚕10,咕嚕咕嚕氣球飛走了?!苯又涂梢圆シ拧扒锾斓搅?,蘋果熟了”的動畫。蘋果成熟了,一個個蘋果又紅又大。小朋友和老師一起到果園摘蘋果吧!哇!有這么多的蘋果??!我們一起邊數邊摘吧!伸出手指數一數:一個蘋果,兩個蘋果,三個蘋果……八個蘋果?!耙还灿袔讉€蘋果?”“八個蘋果?!苯處熅o接著問:“樹上還有蘋果嗎?”“沒有蘋果了?!薄拔覀冇脭底謳卓梢员硎緵]有呢?”抓住有效的時間快速導入,學生也能較快地進入狀態(tài)。
又例如,《找規(guī)律》這節(jié)課,目標是鍛煉聾兒通過觀察、推理等方法發(fā)現圖形的排列規(guī)律的能力。無論聾兒還是正常兒童對于玩具基本都是沒有抵抗力的,對于歲數較大一點的孩子我們可以跳過低年齡段兒歌環(huán)節(jié),用代幣法直接引起聾兒的注意,待學生做好以后老師就可以獎勵學生拼圖玩具。你們來拼一拼、插一插,看看能插成什么樣子(此時打開前置攝像頭自動錄入幼兒自由拼插玩具的視頻)。接著老師可以錄制自己有規(guī)律地操作玩具的一組視頻,把教師自己做的和學生做的展示到大屏幕上,讓孩子們比較一下有什么不同,直接導入。
但是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并非任何一個動畫或游戲都可以在教學中為我所用,游戲的選擇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1.明確熱身的目的
我認為在聾兒集體教學活動中進行的游戲,屬于“目的性游戲”,也就是以進行游戲的方式來達到我們教育教學的目的。這里的“游戲”歸根到底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因此,“對實現教學目標有效”是組織游戲的先決條件,不能為了游戲而游戲。有些不適合的游戲內容或在不適合的環(huán)節(jié)加入游戲,非但起不到促進教學的作用,反而會適得其反,降低了教學效率。
2.適應聾兒的年齡特征
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設計游戲。皮亞杰認知發(fā)展游戲理論指出: 7-12歲兒童的游戲主要是規(guī)則游戲,規(guī)則游戲的發(fā)展標志著游戲逐漸失去了具體的象征內容而進一步抽象化。通過游戲,兒童對規(guī)則的認識和理解水平逐步得到提高,控制自己行為來遵守規(guī)則的能力也逐步得以增強。
3.教學效益最大化
集體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如何將有限的時間最大化地利用起來,是值得老師們思考的問題。在同一個游戲中,除了達到主要目的以外,只要稍做調整,就可以同時達到其他訓練目的。例如,某數學集體課中,教學內容為“認識人民幣并知道怎么兌換”。老師在孩子們分別認識了“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這些金額并能表達后,設計了“買水果”游戲。老師將各種各樣的水果放在一起,布置成水果店的樣子,分別讓孩子扮演“店員”與“顧客”?!邦櫩汀蹦煤盟暗陠T”稱重以后打上價格,“顧客”付款并判斷“店員”找回的錢對不對。這個過程中,游戲的目的很明確:①讓學生能熟練而清晰地表達水果名稱(“顧客方”);②讓學生理解所購水果的金額(“店員方”);③讓學生理解應該支付多少、找回多少(“顧客方”);④同時進行“聽覺記憶”的訓練。
二、利用云課堂給聾兒充足的聆聽時間,適時提醒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成功導入的前提下,應給足聾兒聆聽的時間,因為良好的聆聽習慣和聆聽意識的養(yǎng)成對小朋友的聽力語言康復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要適時地提醒聾兒注意聆聽,尤其是在活動開展之前。具體做法如下。
為了滿足不同能力水平聾兒的需要,教師首先用語言提示聾兒:小眼睛仔細看,小耳朵認真聽,小手放放好。然后,教師再結合肢體動作重復上述內容。這樣做既滿足了具有一定聽力語言基礎聾兒的需要,又讓接受康復訓練時間較短的聾兒通過提示理解了教師的要求。
三、利用云課堂豐富教學手段,寓教于樂
利用云課堂豐富教學手段是教學目標實現的過程,是整個教學中的最核心的部分,同時也是考驗康復教師專業(yè)水平、教學技能技巧、活動駕馭能力以及現場應變、隨機教學等綜合能力的重要部分。因此,我們要本著全面發(fā)展的宗旨,以互動教學理念為支撐,努力將傳統(tǒng)有效的教學方法與云課堂系統(tǒng)相結合,對低年齡段聽障兒童開展集體教學。下面以《感知交集》這一課內容為例展開解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云課堂教學系統(tǒng)設計多個場景和游戲,直觀形象地、可操作性強地幫助小朋友在游戲中學,并將目標由易到難,分成若干個層級,逐步逐層去理解。
第一步,幫助小朋友認識集合的符號(圓圈),感知兩個集合交叉在一起時的共同區(qū)域。通過游戲(活動準備:紅色和藍色的圓圈)理解兩個集合的交集是有著雙重屬性的,那就是既屬于紅色的圓圈又屬于藍色的圓圈。
第二步,利用傳統(tǒng)教具——呼啦圈,請小朋友扮演小白兔,跳紅藍兩種顏色的呼啦圈。這就是同一學習理解內容,跨了一個情景進行學習,即同內容跨情景學習,使學習的內容在小朋友能接受的范圍內又提升了一個層級。
第三步,利用多媒體互動教學系統(tǒng)進一步感知交集中的雙重元素。通過套圓圈的游戲,幫助小朋友進一步發(fā)現:紅色圓圈和藍色圓圈的交集中的物品也是具有雙重元素的,例如既是紅色的蝴蝶又是小小的蝴蝶。
第四步,再次利用傳統(tǒng)教具——呼啦圈,請小朋友扮演小白兔,跳紅藍兩色呼啦圈。進行同內容、跨情景的鞏固學習,使得小朋友對感知交集中雙重元素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五步,用符號標注,凸顯不同集合中內容的特征,使小朋友清楚地看到交集中含有兩個集合中的元素。這樣就在教學中實現了跨內容、跨情景的學習體驗,提升了小朋友的學習及理解能力,使他們對交集有了進一步的認知。
第六步,通過游戲,反復地、多角度地練習,充分理解感知交集的概念。教師可以分
別選用現代和傳統(tǒng)兩種練習方式,幫助小朋友鞏固所學內容。
四、利用云課堂巧設游戲,復習鞏固
游戲時間里,小朋友不僅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復習鞏固了所學內容,還能更好地形成規(guī)則意識。同時,受活動氛圍的感染,小朋友會非常期待下節(jié)課的活動。下面以《四則混合運算》這一課內容為例展開解析。
《四則混合運算》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明白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理解四則運算之間的關系。當活動進行到游戲時間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教師首先提供云課堂中的游戲讓小朋友練習操作:用數字蓋房子。聾兒隨意地在運算式上添加括號來表示先算誰后算誰,同時也可以通過音頻來做正誤判斷。接著,教師再利用傳統(tǒng)卡片教具進行游戲。方法是把卡片分發(fā)給每一個小朋友,請小朋友根據卡片內容去添加括號來表明先算什么。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利用活動現場的所有資源,包括配課教師以及外來的聽課教師、家長,讓小朋友之間、小朋友與成人之間進行充分的溝通與交流,進而發(fā)展自主性語言。這樣在游戲時間里小朋友既學到了知識也獲得了快樂,正所謂快樂“教”“學”。
聽障兒童的集體教學工作是一項具有挑戰(zhàn)性的教學工作。知識是永遠傳授不完的,聽障兒童“學過則會,沒學過則不會”的現象會大大阻礙其未來的發(fā)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聽障兒童獲得能力比學習知識更重要。作為一線的聽障兒童教師,我們應該吸收更多的教育理念和先進的科技,大膽嘗試,不斷創(chuàng)新,幫助他們早日回歸主流社會。讓我們從改變現在做起,去期待更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湯飛鷺.游戲教學法在聽障兒童集體語言教學中的運用[J].湖南教育(D版),2017(08).
[2] 陳巖.情境教學法在聽障兒童集體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4(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