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在小學美術教學課堂,為了保證課堂教學效率,教師通過運用生活素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激發(fā)低年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結合低年級學生學習特點,科學地開展美術教學研究,從而進一步提高生活素材與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結合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美術;低年級;生活素材
一、 引言
生活素材在美術課堂的應用提高了學生對于美術知識的理解能力,教師通過構建低年級生活化美術課堂,加強了生活素材的應用水平,提高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為了保證生活素材能夠更好地融入美術課堂,教師要科學地進行教學設計,從而為學生日后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 生活素材與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結合的意義
新課改也為小學美術教學理念提出了新的革新方向,從根本上改善了教學形式和內容的呈現方式。美術學科的教學活動規(guī)劃更為強調教學內容與生活的關聯性,讓學生側重從真實的生活中挖掘藝術形式的美感,從而引導學生以藝術的手法來表現思想意識和藝術作品,全面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與操作技能。針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其受到年齡限制,在思維和理解方面還未能達到理想的成熟水平,因此更需要運用生活化的元素來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親近感,能夠調動生活經驗儲備認知教學內容,從而順利達成學習目標??梢娫谛W階段的美術學科教學活動中有效引入生活化的元素,對于學生提升知識儲備與技能訓練效果均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一)有效促進小學美術教育的發(fā)展
當前,我國教育行業(yè)逐步將教育重點鎖定在學生的素質能力提升方面,因此小學美術學科的教育目標也應定義為提升學生的藝術與審美能力。美術學科可作為整個小學階段教育體系中的重要部分,但部分地區(qū)的美術教育由于升學及家庭等方面的壓力作用,導致學生將更多的時間和關注力集中在文化課程的學習中,嚴重阻礙了美術學科的發(fā)展。而以生活化的角度設計和規(guī)劃美術學科教學內容,并以寫生或者手工操作等作為新型的教學形式,這樣可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從而實現美術學科地位的轉變與提升。
(二)激發(fā)學生濃厚的美術學習興趣
學生會集中在小學階段完成知識與技能基礎性鍛煉,在此階段將美術學科中添加生活化的元素,不但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還可充分迎合學生的興趣傾向,使學生更為自主地參與美術學科的技能鍛煉中。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應用生活化手段,可有效降低教學內容的理解難度,同時豐富課堂信息的呈現形式,更為突出生動性特征,從而大幅提升教學活動的質量。
(三)培養(yǎng)學生美化生活的能力
將美術學科教學活動增加生活化的元素,不但能夠引導學生養(yǎng)成在生活中提升觀察和發(fā)現美的能力,還可促進學生運用藝術手法提升生活的審美情趣,從而可以創(chuàng)造出更具有美好情趣的生活。
三、 生活素材與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結合的策略
(一)搜集生活化教學素材
在低年級的美術教材中,更傾向于安排生活化的元素作為教學引導,其不僅從學生的認識水平著手,在生活與課堂內容之間建立更為密切的聯系,這種方式尤其在學生初步接觸美術學科時更能體現出難得的意義和價值。教師需深度把握教材的特征,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使用,深度挖掘生活中有價值的信息,以生動的元素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能力。例如,在進行“有趣的瓶蓋”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教師便可在課程開始前,為學生準備相應的瓶蓋、易拉罐等教具,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開展設計和制作。學生對上述生活物品均較為熟悉,且能夠熟練掌握不同物品的特征,因此可順利完成剪、拼等操作,將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落實到具體的物品創(chuàng)作中。此時教師應為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提供更為寬泛的空間,不要硬性規(guī)定學生的設計思維,同時搜集更加多樣的生活物品參與創(chuàng)作,并對學生的制作成品進行及時肯定。有些學生將紙板做成汽車的車身,將瓶蓋當作車輪,完成汽車的制作;或者用瓶蓋和瓶子做澆花用的噴壺等,這些創(chuàng)意均體現出學生較高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該種教學形式尤其對低年級學生構建了更為可貴的創(chuàng)新空間,在生活和藝術之間搭建更為緊密的聯系,從而為深化實施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提供前提。
(二)關注學生自我體驗
新課標也更為提倡在美術學科教學活動中融入生活化的元素。因此,學科教師在具體規(guī)劃教學活動的設計時,需首先以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征為出發(fā)點,充分挖掘和體現出教材內容與學生認知的關聯性,結合學科特征多元挖掘審美體驗,從而實現提升審美意識的目標。學生可在體驗中逐步形成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能力,運用繪畫手段實現對體驗世界的再現。例如,在開展“誰畫的魚最大”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畫出不同形狀和大小的魚。如果教師僅從構圖和繪畫技巧等方面開展講授,則難以獲得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對大小進行判別,從而讓學生更為準確地建立大小的概念,并調動生活經驗完成理解和運用。低年級學生幾乎均擁有在雨中玩耍的經歷,因此在實施“下雨了”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教師便可為學生構建下雨的情境,讓學生能夠自然調動生活經驗投入創(chuàng)作。教師可從專業(yè)角度啟發(fā)學生更為系統地掌握下雨的特征,包括雨點線條、密集程度等。聯系生活經驗能夠促使學生近距離地接觸和理解知識,有效降低學科知識的理解難度。結合美術教學的特征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規(guī)劃教學活動,能夠在增加學生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從情感角度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fā)展。因此美術學科教育工作者更應著力為學生構建具有趣味性的學習氛圍,為學生創(chuàng)建自我體驗的途徑。教師需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創(chuàng)建相應的情境,引導其結合經驗和教學內容進行分享交流,不斷深化對知識及生活的認知。這樣才能有效促使低年級學生不斷提升知識和學科素養(yǎng),并在情感層面獲得更為理想的引導和啟發(fā)。
(三)關注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發(fā)展
當前我國的教育行業(yè)更為側重對學生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的培養(yǎng),尊重個性,盡最大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揮提供途徑。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其在想象力與思維方面表現出更高的活躍性,因此在實施課堂教學時,也會出現不符合客觀邏輯和更為夸張的表現形式,充分表現出學生的童趣和新奇的思維。在針對低年級學生開展美術學科教學時,更需以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為首要目標,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身在美術課堂上實現的成長。小學美術教學中折紙內容較為常見,對于年齡教學的學生來說,折紙的難度也相對較低,但折出新意便具有更大的難度。在開展“讓我的飛機上藍天”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教師便可先將自己制作的飛機成品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對飛機外形的體驗來調動興趣參與實際操作。教師還可將高年級學生制作精良的飛機向低年級學生展示,學生可對其進行拆解觀察,對不同的折疊方式進行研究和總結,進一步提升思維能力,在此過程中操作的積極性也能夠獲得較大程度的提升。當學生自行總結出不同的折疊方式后,教師便可倡導學生運用個性化的折疊方式完成飛機的制作,最終實現學科技能和思維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積極鼓勵同學們多觀察生活
藝術的最初形式均是生活中呈現的真實場景。即使藝術作品再生動,也離不開生活的啟發(fā)。小學低年級的美術教學內容也是如此,因此教師需引導學生形成觀察生活的習慣,雖然以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還不能更為深入地觀察和理解生活,但可使學生運用獨立的視角觀察和體驗生活,從而形成難得的思維習慣。學生對外部世界具有較強的好奇心理,并傾向于運用個性化的方式進行認知和理解。如在踏春活動中,便可調動各種感官對花草樹木進行認知和記憶,并將其運用藝術化的手法進行呈現。教師也可在學生開展觀察活動前,為學生布置相應的任務,讓學生能夠明確觀察的內容和順序,從而總結出更為準確的觀察信息。此外,每個學生的視角和能力等均存在差異,因此在對固定的事物進行觀察時,也會形成不同的體驗和結果。教師因鼓勵學生以個性化的觀察和表達方式呈現美術作品,并將個人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融入其中,使作品具有更為生動和靈活的藝術美感。教師在規(guī)劃日常教學活動時,需側重引導學生形成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并向學生傳授觀察和體驗生活的技巧,明確美術教學的目標不僅是完成既定的繪畫任務,而且是運用藝術視角和思維不斷挖掘出生活中的美好,并運用個性化的方式將生活中的美進行藝術呈現。
(五)美術知識運用于生活中
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將課堂獲得的學科技能應用到生活中,才能充分體現學科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產生更為積極的創(chuàng)造思維,提升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主動性。將生活素材引入到教學課堂不僅要將生活中發(fā)現的美感作為教學內容,還需反向將課堂所習得的知識與技能應用到生活領域,將二者充分融合。讓美術學科內容和技巧融入生活中,實現其應用性價值,可促使學生運用知識大幅提升生活的藝術水平,增強學科學習的成就感,調動更大的積極性應用到學科知識的探索中,充分認識到學科學習的意義。例如,教師可引導學生將美術學科知識應用到自家的裝修設計中。如果學生對自身的臥室設計缺乏靈感,此時教師便可引導學生運用相關的知識參與室內設計,并啟發(fā)學生制作出一些設計樣稿。學生通過發(fā)揮自己的藝術思維開展創(chuàng)作,將自己的空間設計成符合自身的審美,這樣學生更能體驗到美術學習的價值,進一步鼓勵學生大膽地將課堂所學應用到生活實踐中,更有效地促進學科能力與素養(yǎng)的提升。將美術知識在生活中適當應用,也能夠從某種層面解放學生的思維天性,按照一定的邏輯和理論指導開展自由的創(chuàng)作,從而有效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并在學科技能的應用過程中充分提升生活的藝術水平,通過低年級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作實現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美術教學內容源于生活,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生活素材更加貼近實際,利于學生提高學習認識,通過應用生活素材開展美術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能力,也進一步構建了更加高效科學的教學課堂。因此,教師要積極探索,并總結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從而提升學生的動手以及創(chuàng)作力。
參考文獻:
[1]吳必凱.生活化視域下美術有效教學策略探微[J].小學教學參考,2019(36):35-36.
[2]王偉娟.海洋資源在小學美術手工課中的應用教學研究[J].學周刊,2019(18):158.
[3]余志洋.美從生活中來:生活化材料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應用[J].長江叢刊,2018(32):29.
作者簡介:
郭麗玲,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