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芳
摘要:隨著教育事業(yè)的不斷改革和進步,在小學班級里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組織起來一群學齡兒童,由于班級成員都是年幼的孩子,身心發(fā)育還不夠成熟,自我管理能力較弱,但也有很強的可塑性。因此,良好的班級管理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學習習慣等,有助于促進他們未來的發(fā)展。學生的良好發(fā)展與良好的班級管理密切相關。課堂是連接小學生與外界環(huán)境的紐帶。作為教師,我們需要為每個學生的個人社交發(fā)展提供一個有計劃、有組織、可控的良好微社會環(huán)境。每個班級都是一個有品格、有精神、有追求的團隊。作為班主任,你需要巧妙地塑造班級,讓這個團隊中的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完成學業(yè),積極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展現(xiàn)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最終實現(xiàn)團隊。
關鍵詞:小組管理;小學班級管理;運用
引言
小學教育階段對人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新時代小學班主任要緊跟時代發(fā)展,轉變班級管理理念,不斷學習班級管理經驗,創(chuàng)新管理方法,并根據(jù)班級實際情況,制訂適合小學生身心健康的管理方案,培養(yǎng)更多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1小學班級管理現(xiàn)狀分析
1.1班級管理過分重視學生成績,缺乏心理疏導
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思想在很多教師心中已經根深蒂固,在這種思想的束縛下,教師在班級管理中往往過分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對學生精神文化的培養(yǎng)。在當前有很多學校把學生成績和學科排名與教師的考核直接掛鉤,導致教師把學生的學習成績看得過度重要,沒有關注正確價值觀念對小學生的引導作用。
1.2教師專制化管理,缺乏班級凝聚力
在傳統(tǒng)班級管理中大多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的話就是命令,再加上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嚴形象,學生只能對教師“唯命是從”,這種專制化的管理方式,雖然有利于維持班級秩序,但是通過命令、強制、批評或威脅等方式,讓學生按照教師的意愿進行活動,將學生完全束縛在教師的意念之中,無形中抑制了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不利于小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
1.3班級管理中有失公平
在班級管理中,部分教師會偏愛各方面比較優(yōu)秀的學生,忽視學習成績較差、表現(xiàn)不好的學生,當學優(yōu)生犯錯誤時,教師不會有太大的反應,而當學困生犯錯誤時,教師就會“從重處理”,教師不能將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對待,久而久之,就會導致班級出現(xiàn)兩極分化,增加班級管理的難度。教師要善于觀察每個學生,看到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力求做到獎罰公平,才能夠在班級中樹立威信。
2小組管理在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的運用分析
2.1組建班級小組
小學生的心智不夠成熟,自我約束能力較弱,自我管理的意識較差,有時會出現(xiàn)不遵守課堂紀律、不按時完成作業(yè)等情況,這導致在小學班級管理中,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糾正學生的學習習慣、規(guī)范小學生的行為,班級管理呈現(xiàn)的效果也不理想。班級學生數(shù)量多,對每個學生都進行管理約束,不僅會增加管理成本,難免還會引起部分小學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而以班級小組為單位實施管理,讓班級小組承擔一部分班級管理的責任,踐行“學生自治”的管理理念,一方面可以簡化管理內容,減輕教師的管理負擔;另一方面能有效地培養(yǎng)小學生的獨立個性,引導小學生在小組的合作、相互督促中逐漸產生自我管理的責任意識,進而提高班級管理的效率。要想組建小組,首先,需要教師提前對班級學生的學習狀況、習慣和獨立能力進行一定的了解,并以此為基礎組建小組;其次,小學生心思單純,更喜歡和熟悉的伙伴一起組小組,為避免學生心理落差,學生的建議也可作為分組的部分依據(jù),教師在一定周期后的觀察調查中,再決定是否調整;最后,要確定合適的學生作為組長,這是開展小組學習的基礎。
2.2確定班級小組的職能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中,曾提到“教育要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而班級學生的生活、勞動、學習等元素組成了班級管理的內容,而管理內容應該如何實施,則需要制訂規(guī)則和制度。正所謂“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在班級小組組建后,小組已然是班級管理的一部分,確定班級小組的職能、制訂合理的小組規(guī)章制度,便是小組內實施自我管理的方向,是煥發(fā)小學生班級管理主人翁意識的關鍵,這也恰恰體現(xiàn)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有關“學生主體性”的思想。
2.3組織班級小組間的評比活動
班級小組組建的目的在于優(yōu)化班級管理,如何確定班級小組管理達到的效果,一直持續(xù)不斷地提升班級小組管理活力,則需要教師設置科學、合理的小組評價標準,組織小組之間的競爭、評比活動是不錯的管理評價手段。這種競爭式的評價能充分引發(fā)小組之間的競爭、合作,充滿了趣味性和競技性,對于具有好勝心理的小學生而言具有較高的吸引力。這種班級管理的方式與陶行知教育理論中的鼓勵教育相似,代表事例便是陶行知經典的“四顆糖”故事,只不過從學生個體轉化為以小組為單位、小組競爭為手段的鼓勵教育。這種正向的激勵式教育有利于激發(fā)小學生團隊責任意識和團隊榮譽感,讓班級管理更具活力,效果更為顯著。
結語
總之,小學班級管理應嘗試運用新型班級管理方法,學習借鑒其他班級管理的成功經驗,讓學生以班為家,充分發(fā)揮自我管理作用,鼓勵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學校、家長、社會三方面形成合力,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班級活動,從而構建獨具特色的班級文化。
參考文獻:
[1]代曉君.小學班級管理中激勵機制的構建探討[J].小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1,13(1):51.
[2]金芮,王彥平.探討如何在小學班級管理中構建激勵機制[J].小學生作文指導,20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