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鳳
摘要:我國在數(shù)千年的文化發(fā)展中流傳下來了大量經典的國學作品,這些作品無論是在藝術性還教育性上都富有極高的價值,應當被傳承下去。語文課堂是一個傳播文化、歷史和文學藝術的主流渠道,應當將國學經典納入到教學內容中,提高語文教學的成效。本文從小學語文教學與國學經典相融合的視角出發(fā),介紹了一些實踐的基本原則和有效策略。
關鍵詞:國學經典誦讀;小學;語文教學
引言:
國學經典作品內涵深刻,內容豐富,是不可多得的優(yōu)質教育素材。小學語文課本中僅有一些節(jié)選自國學經典中的片段性內容,且篇幅不多,無法滿足需要,教師應當主動從課外搜集更多、更完整的作品,與課本中的內容合理銜接,進一步增強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思想教育功能。而在教學實踐中,有幾項基本原則是需要教師了解并牢牢把握的。
1.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國學經典的原則
1.1以積極鼓勵為原則
由于國學經典作品大多為文言文,對于小學生來說生僻字極多,想要通讀全文都存在很大困難,更不用說理解作品的思想性內涵了。因此在國學經典誦讀中,學生們出現(xiàn)錯誤是在所難免的,也很容易因多次受挫而失去自信和興趣。因此,教師要多鼓勵,多肯定,少一些批評,讓學生樂學。
1.2以精讀精講為原則
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國學經典應該以精讀精講為原則。國學經典的特點就是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教育思想,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結晶,因此僅僅靠“誦讀”是不夠的,教師還要本著精讀精講的原則,帶領學生挖掘經典美文中的深刻哲理,以體現(xiàn)誦讀國學經典的真正目的。
1.3以尊重差異為原則
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國學經典應該以尊重差異為原則。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點,其對知識的掌握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均不盡相同。因此,教師在帶領學生誦讀的過程中要尊重這樣的差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國學經典誦讀的過程中[1]。
1.4適度性原則
學習課本中的重要內容已經令學生們十分疲累,如果教師再布置大量的國學經典誦讀任務,搜集較多的課外作品要求學生掌握,無疑會增加他們的學習壓力,令他們十分抗拒。因此要本著適度的原則,控制課外閱讀量,選取最精煉和最具代表性的內容,最好與課內教學內容具有某些銜接點。
2.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國學經典的實踐
2.1通過范讀引領幫助學生掌握誦讀節(jié)奏
國學經典作品大多朗朗上口,內容押韻,但因生僻字較多,內容難理解,學生在誦讀時往往找不準停頓,讀不出應有的韻味。教師必須提供指導,讓學生在了解所讀內容意思的基礎上,有節(jié)奏,有情感地讀。
例如,教師在對選自國學經典《孟子·告子上》中《舍生取義》這一教學內容進行誦讀時,應該通過范讀引領幫助學生掌握誦讀的節(jié)奏,雖然文章中有標點符號,但是單單依靠標點,學生并不能正確掌握誦讀的節(jié)奏,因此教師就應該對學生進行范讀引領,對“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中的重讀字和閱讀間隔均進行充分體現(xiàn),讓學生將節(jié)奏掌握變成順其自然的節(jié)奏運用,進而讓學生更好地對誦讀的節(jié)奏進行控制,提高其國學經典誦讀的質量。
2.2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了解國學經典內容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誦讀為學習國學經典的一種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在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反復進行誦讀,對文章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例如,教師在對《三字經(節(jié)選)》這一國學經典節(jié)選內容進行誦讀的過程中,就應該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了解國學經典的內容?!度纸洝废鄬τ谄渌麌鴮W經典來講,較為通俗和容易理解,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其中有很多內容在學習和掌握的過程中依然是較為困難的。因此教師在講解《三字經(節(jié)選)》的過程中應該帶領學生進行反復誦讀,讓學生對其韻律和內容均有一個較好的理解和掌握,之后教師再根據學生對教學內容掌握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講解,保證每一個學生均可以對國學經典內容獲得深刻的了解[2]。
2.3利用故事激發(fā)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興趣
國學經典著作的內容深刻,語言晦澀,學生理解起來十分困難,很容易在學習過程中中途放棄。為此,教師需要探尋出有效策略,使誦讀國學經典更加的趣味化,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教師在對《論語》四則這一國學經典內容進行誦讀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故事激發(fā)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中的“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釉唬骸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边M行小故事的編排,通過一個個故事的講解讓學生對國學經典內容全面掌握,之后再次帶領學生進行誦讀時,他們就會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在小故事中體會到了大道理[3]。
2.4注重誦讀積累
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中運用最多的教學手段就是誦讀,誦讀能夠幫助學生逐漸領悟文章內涵,掌握語感、語境,久而久之,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語言組織能力都會得到提高。所以教師必須要重視學生誦讀的積累,合理安排誦讀時間,每周可以安排一節(jié)課專門進行經典誦讀練習,每天上課之前,安排“10分鐘的早讀”環(huán)節(jié),選擇一名誦讀能力優(yōu)秀的學生進行領讀,全體學生一同誦讀,即回顧了中國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讀聲朗朗,也提升了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和閱讀能力。當然,教師還可以結合各種游戲、音樂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誦讀興趣,可以接龍讀,配閱讀,還可以一邊打拍子,一邊讀,這些豐富的誦讀形式,都能夠有效刺激學生的誦讀欲望[4]。
3.結語
傳承國學經典作品是每一個國人的責任,這是我國民族文化、道德原則的積淀,更是古人智慧的碩果。語文教育具有文化傳承的功能,最應該首當其沖的在教學中加入國學經典誦讀模塊。但教師也要考慮到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限度,選取的作品質量高,數(shù)量也要有所控制。最后,要注意采用多樣化的手段來解讀國學經典作品,讓學生感受這種文化的獨特魅力,產生興趣,主動學習。
參考文獻:
[1]劉偉紅.國學經典誦讀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J].考試周刊,2015(42):36-36.
[2]羅天昌.國學經典誦讀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J].花溪,2021(14):1.
[3]楊騰壇.國學經典誦讀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J].學苑教育,2019(22):1.
[4]張佳強.國學經典誦讀融合小學語文教學的路徑探究[J].讀與寫:下旬,2021(12):1.